《鲁西化工-向新型化肥转型品牌营销开始深化-120524(16页).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鲁西化工-向新型化肥转型品牌营销开始深化-120524(16页).pdf(16页珍藏版)》请在三个皮匠报告上搜索。
1、发挥多元化协同优势,通过弹性生产获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公司的循环经济产业链由煤化工、盐化工、氟硅化工组成,产品种类丰富,除了传统的尿素和复合肥,还包括离子膜烧碱(20 万吨)、甲醇(41万吨)、三聚氰胺(8 万吨)、甲胺/DMF(10 万吨)、甲烷氯化物(12万吨)、氯化苄(8 万吨)、氯磺酸(16 万吨)、氯化石蜡(5 万吨)、有机硅(5 万吨)等。这些产品彼此关联紧密,公司可以根据市场需求情况,通过平衡调度各项资源,弹性调节产品种类和产量,以规避某些产品周期性市场波动带来的风险,实现效益的最大化。 历史上公司曾两次利用这种多元化协同优势,获取丰厚收益:一是 2010年
2、四季度受下游制冷剂 R22 价格暴涨的影响,公司新投产的 6 万吨甲烷氯化物供不应求,当年产销率就高达 80%;二是 2011 年三聚氰胺、DMF 等化工产品经历了一轮上升行情,公司抓住机遇扩大生产规模,当年化工业务占收入比重由 22%提高到 29%,综合毛利率由 11%提升到 14%。今年,公司又将新投产一批化工项目,包括 5 万吨硫化钠、10 万吨甲酸、10万吨甲酸钠及 6 万吨四氯乙烯,另有 20 万吨己内酰胺已经开建,预计2013 年以后投产。这些产品需求前景较好,预计投产后将继续完善公司的一体化产业链,贡献业绩。向新型肥料转型,迎来政策推动的黄金发展期 新型肥料是对传统肥料的提升,在
3、产品的针对性和效能上优于传统肥料。随着农业生产向高产、高效、优质、环保、低耗发展,加上传统肥料产能过剩严重,新型肥料成为化肥企业寻求突破、重塑竞争力的关键。在我国,新型肥料的概念自 2005 年开始兴起,但发展历经波折,其很大原因在于国家推广扶植力度不够。今年 2 月,一直以来指导“三农”工作的中央“1 号文件”明确提出发展“新型肥料”,之后化肥工业十二五规划也对推动新型肥料的发展提出了要求。政策的密集出台,标志着新型肥料终于在肥料创新的时代呼声中登上舞台,正式迎来黄金发展期,并迅速掀起了中国化肥历史上的第四次革新浪潮。公司拥有一支创新能力强、市场嗅觉灵敏的团队,先后与中国农科院、国家钙镁磷肥
4、复合肥技术研究推广中心、中国农业大学、清华大学等高校和科研院所合作,成功研发投产缓控释复合肥、脲甲醛、脲硫酸复合肥、鲁西根标肥、有机无机复合肥等多种高科技产品,还与全球化肥巨头巴斯夫合作生产硝硫基速效肥料。这些新型肥料紧紧围绕市场需求和作物需求,多方位解决了实际生产中遇到的问题,受到农户的热烈追捧,并符合环境友好和资源节约的趋势(如脲硫酸复合肥)。 原料供应上,对资源的有效把控使得公司在新型肥料的发展过程中游刃有余。以水溶性肥料为例,公司正在建设的己内酰胺项目将副产高品质的硫酸铵 75 万吨(替代氯化铵用作复合肥原料,氯离子伤种子和幼苗),加上公司的硝硫基肥料以及进口的优质钾肥,使得公司在生产水溶性肥料方面占据优势。2012 年公司规划新型肥料销售额达到 12 亿元,届时公司将从一个以规模取胜的传统化肥企业向以创新取胜的新型肥料企业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