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袤则咨询:新公益风尚趋势报告(24页).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袤则咨询:新公益风尚趋势报告(24页).pdf(24页珍藏版)》请在三个皮匠报告上搜索。
1、1、艺术具备疗愈作用,更适合用于特殊群体的沟通与表达艺术的疗愈功能具备深刻的生理和心理学基础。脑科学研究显示,左脑认知模式以理性信息为主,右脑以视觉意向为主,人们所有与情绪相关的信息都通过右脑处理,且以图像形式储存起来。心理学研究表明,在生活中遭受痛苦的人,大多是因为存储于右脑的情绪体验无法通过语言表达出来,利用图像、音乐启动右脑有助于真实地表达情绪。弗洛伊德也曾指出,艺术创作有利于潜意识的表达,满足个体在现实中无法实现的幻想,借助它可减轻痛苦,实现疗愈。随着特殊群体生活物质条件的改善,他们的心理需求、价值实现需求开始受到关注,在这种情况下,艺术能更好地发挥其沟通、疗愈的作用。2、个体化背景下
2、,更加平等地看待彼此随着个体化进程的加剧,今天的人们更加强调个体的独特性与主体性。相应地,他们也更能意识到其他个体的平等权利,强调自我与其他人之前的平等关系。之前的慈善大多采用卖惨来博取同情,捐助者的同情情绪很快被各类捐赠消息耗尽,今天他们更希望以平视的眼光看待并尊重特殊群体。艺术作品让人们看到特殊群体的创作才华,提供了一个恰当的尊重、欣赏视角。3、预防弱势群体的自我矮化,是当代社会创新的应有之意随着单位、集体逐渐退出个人管理,个体需要为自己的生活承担一切后果和责任。对于弱势群体而言,从单位和集体“脱嵌”后,生活保障不再,需要独立承担风险。当个人无法向陌生人求助时,容易形成自怨自艾的挫败感,对苦难的自我归因进而造成“自我缄默”的生活状态。个体化时代的社会创新,需要重点关注弱势群体的自我矮化、自我缄默的心理问题,我们须要恢复弱势群体的自我表达,提升其自我认同获取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