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化工行业:大炼化迎来出海机遇期-210630(13页).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石油化工行业:大炼化迎来出海机遇期-210630(13页).pdf(13页珍藏版)》请在三个皮匠报告上搜索。
1、虽然未来国内炼化增量项目会越来越稀缺,但这几年通过引入民营资本,确实推动了行业竞争力的提升。首先,民企自身不具备炼化行业人才,通过高薪挖人的方式将体制内人才请到体制外,使行业人才发生了流动。第二,民企项目都是新项目,普遍采用了更先进的理念和技术,使整个产业链在实践的过程中获得了能力提升。第三,资本通过国内项目认识到了炼化投资的优势,对有动力继续发展的的企业,未来也更容易获取资金支持。因此我们认为,虽然国内炼化投资的大门在渐渐关闭,但向海外发展的条件已经基本完备。类似的情况在轮胎行业也发生过,我国轮胎企业的发展遭遇到国内去产能和欧美对中国出口轮胎“双反”调查的两大影响。由于前期各地方政府为吸引投
2、资,推动经济发展,向轮胎企业提供了各类优惠政策,导致出现了许多小规模的轮胎企业。这些企业在竞争中一味的需求低价策略,不注重品牌的打造,致使我国轮胎成了廉价的代名词,行业开工率也长期维持在65%左右。为了解决产能过剩的问题,轮胎大省山东开启了轮胎去产能进程,预计到2022年年产120万条以下的全钢子午胎、年产500万条以下的半钢子午胎企业将全部整合退出。根据统计,纳入统计部门监测的轮胎工厂,从过去的500多家已经下降到230家左右。而欧美启动的“双反”调查又阻碍了国产轮胎的出口,导致国内轮胎产量难有增长。一些轮胎企业为了寻找避开欧美“双反”调查的方法而选择了出海,在选择出海目的地时有两个考虑,一是靠近主要的原料生产地,天然橡胶在轮胎原料中占比约40%,东南亚则是天然橡胶的主产区。第二个考虑是靠近需求地,因而也有企业将目的地选在美国和塞尔维亚。从结果来看,出海的轮胎企业都获得了比较丰厚的回报,在2020年疫情期间,凭借成本优势和性价比,逐步抢占国际品牌的市场份额。以最早出海的赛轮为例,其越南工厂的净利率高达26.6%,远高于其国内工厂2.6%的净利率。玲珑、赛轮等企业的营收和利润也随着出海取得了不俗的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