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智能化的未来(19页).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空间智能化的未来(19页).pdf(19页珍藏版)》请在三个皮匠报告上搜索。
1、1.硬件类从目前进入空间智能化领域的企业规模来看,硬件类是占比最大也是最广泛的。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国外的电气巨头,如施耐德、霍尼韦尔、西门子、江森自控等。这类企业有着成熟的硬件制造经验,应用场景非常成熟。在使用中设备运行稳定、故障少,因此也受到大量资产方的欢迎。硬件类企业固有的不足则是思维模式,大多数企业仍以硬件思维为主,注重设备的品质和功能,但对整体的应用思路了解不全面,以及对运营方的痛点认识不深。在市场中,常常无法直接为运营方提供完整的思路,需要带有应用能力的企业介入,作为硬件供应商参与系统建设。从盈利模式上来看,硬件类企业现阶段仍以硬件销售为主。如直接面对运营方,则会有一套完整的硬件搭
2、建方案。而如果通过应用类企业介入,则主要通过纯销售方式实现。2.平台类平台类企业的代表,则是以BAT为首的互联网企业。从属性上,此类企业具有难以取代的数据优势。空间智能化系统的核心在于数据的分析和反馈,最终通过算法去驱动整个系统。在这个层面上,平台类企业可以说是整个系统的大脑。但是,平台类企业在实际操作中,往往难以直接得到运营方的理解。部分系统相对华而不实,对运营方来说意义不大。同时,由于缺乏垂直领域的场景经验,平台类企业需要专业机构导入知识库,这也是此类企业受局限的因素之一。平台类企业有多种盈利方式。首先是通过出售SaaS系统直接面对终端,也可搭建PaaS、云平台等方式,通过第三方渠道介入。3.应用类应用类企业是市场上最多,也是相对最杂的门类。和以上两类企业相比,应用类企业有着对垂直领域更深的认识,以及和资产运营方更紧密的关系。许多应用类企业本身就是从运营方诞生,对运营方的需求和痛点认识深刻,从而开发了各种各样的应用场景。相对纯硬件类和纯互联网类企业,应用类企业本身不掌握核心资源,但掌握核心的能力和技术,关键是是否有能力运用到空间中。如照明、能源、安防,各类场景都需要有专家型人才介入,才能更好地适应具体场景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