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第三方前驱体加工商中伟股份公司技术优势与业务布局分析报告(24页).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1年第三方前驱体加工商中伟股份公司技术优势与业务布局分析报告(24页).pdf(24页珍藏版)》请在三个皮匠报告上搜索。
1、前驱体生产环节采取成本加成定价模式,根据金属价格+加工费确定产品价格,加工费主要由技术工艺难度、产品稳定性以及产能的供需格局来确定。成本上,前驱体生产成本中原材料成本占比超过 90%,因此原材料成本控制能力成为了影响公司盈利能力的核心要素。目前具备前驱体产能的企业主要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种是具备上游资源的企业向下延伸,代表企业是华友钴业、芳源股份和格林美,第二种是正极企业向上延伸,代表企业是长远锂科和容百科技,第三种是专攻前驱体环节的生产企业,代表企业是中伟股份。通过对三类企业前驱体业务盈利能力的对比来看,第一类企业由于自身具备原材料供给能力占据了显著优势。华友和中伟的下游核心客户均为 LG,且
2、产品结构上较为相似,因此在此我们着重对二者的收入和成本结构进行对比。通过对比我们可以看到 2017 年到2020 年,公司单吨售价要高于华友钴业,但是价格差距呈现逐渐收窄的态势,到 2020 年二者的平均单价差异仅为 0.21 万元左右。从 2019 年开始公司与华友钴业的单吨成本差距稳定在 0.5万元左右。综合来看,2017 年至 2020 年公司的单吨毛利均要略低于华友钴业,由此可见现阶段成本对二者的盈利差异起到了决定性作用。根据公司招股说明书披露的情况来看,公司 IPO 募集项目的前驱体产能投资强度约为2.15 亿元/万吨,根据华友钴业2020 年定增可行性分析报告披露的情况来看,华友钴业的前驱体产能投资强度为 3.05 亿元/万吨,中伟股份的投资强度要低于华友钴业。此外如前文所述,中伟的成本构成来看,原材料占比超过 90%,人工、电力等费用的影响不足以解释公司成本的差异程度,因此我们判断影响二者成本的核心因素来自于原材料成本的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