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创证券:现金理财新规落地:银行怎么改?基金怎么应对?(19页).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华创证券:现金理财新规落地:银行怎么改?基金怎么应对?(19页).pdf(19页珍藏版)》请在三个皮匠报告上搜索。
1、现金理财新规的出台是资管新规转型过程中,伴随业务发展而产生的新的监管要求.通知发布之前,对于“现金管理类产品”并无明确的监管定义,但从字面理解主要是应对机构的流动性需求、投资于货币市场工具、风险与收益均相对较低的资管产品。过去最典型的现金管理类产品应属传统的货币基金,银行理财及其他资管机构也有一些T+0 至T+7的产品被理解为广义现金类产品。资管新规发布使得银行理财面临全面整改压力。2018年4月27日,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资管新规”)发布之后,除货币基金继续使用“摊余成本+影子定价”的方式进行估值,其他资管产品理论上均需进行净值化转型,并使用市价估值。基于此,监
2、管暂停了新的货币基金成立审批进度,而银行理财产品则面临全面的净值化转型。但是对于银行理财而言,缺少净值型产品管理的经验及人员配置,投资者对于净值化产品接受需要时间等客观问题,使得资管新规发布后的转型进度十分缓慢。过渡期细则催生了新型银行现盒管理类产品。在经历了资管产品转型导致社融规模快速回落的短暂“休克期”,央行于2018年7月20日发布资管新规过渡期细则,明确了过渡期内,银行的现金管理类产品暂参照货币基金“摊余成本+影子定价”的方法估值;封闭期在半年以上的定期开放式资产管理产品,在满足持有资产组合久期不长于封闭期1.5倍等条件的基础上,可使用摊余成本计量。这两类可以使用摊余成本法计量的净值化
3、产品,成为此后三年银行理财转型的主要方向。之后,银行现金管理类产品成为了一类新的产品,规模快速扩张。一方面,产品定义和投向缺少明确的监管要求,各家银行仅参考货币基金进行自主管理,实际通过拉长久期、下沉资质等方面提高现金管理类产品收益;另一方面,产品可以享受“摊余成本+影子定价”的估值方式,为客户提供稳定收益,成为过去保本理财的重要替代;此外银行还通过T+0垫款、绑定支付系统等方面加大产品申赎灵活度,使得银行现金管理类产品无论是在流动性还是在收益率方面都较传统公募基金货币基金有所增强。2018末现金管理类产品规模为2.35万亿,占全部理财比重为10.66%,随着净值化转型的不断推进,2021年Q1现金管理类产品存续规模已达到7.34万亿,占整体理财规模的比重已上升至29.32%。在此过程中,货币基金受制于不能新发、银行现金管理类产品的竞争,规模小幅下降,直至去年四季度规模才开始有所回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