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汽车与零部件行业HUD产业链及发展趋势分析报告(22页).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1年汽车与零部件行业HUD产业链及发展趋势分析报告(22页).pdf(22页珍藏版)》请在三个皮匠报告上搜索。
1、AR-HUD(Augmented Reality HUD,增强现实型抬头显示系统):与 W-HUD 同样使用前挡风玻璃作为投影成像载体,相较 W-HUD 具有更远的成像距离及更大的成像区域。AR-HUD 通过 AR技术与 HUD 结合,能够将行车信息与实际场景结合,类似于 3D 投影一样把车况信息和导航信息动态呈现在驾驶员视线区域内。AR-HUD 还能够结合 ADAS(高级驾驶辅助系统),在驾驶员视线中直观地呈现交通灯预警、跟车距离预警、车道偏离预警等信息,使驾驶员能够迅速作出反应,保障行车安全。与 C-HUD 和W-HUD 相比,AR-HUD宽广的成像距离和显示区域能够融入更多的信息,显示效
2、果更好;并且 AR-HUD 能将信息的单独显示升级为指引性显示,使 HUD 信息更易理解、更有科技感,更能满足消费者对智能网联汽车的期待;未来 AR-HUD 还可能承载车内一部分功能的交互,实现看视频、听音乐等影音娱乐功能。综合以上,HUD 源于对安全的需求,AR-HUD 因汽车智能化浪潮成为未来的主流发展方向。目前 AR-HUD 的大规模量产仍然存在许多难点:(1)AR-HUD 需要对道路实况进行解析建模,再把 HUD 需要显示的信息精准的投影到前方对应的位置,确保人眼、HUD 显示面、真实道路在一条视线上,才能达到最佳的 AR 显示效果,这需要精确的算法和强大的运算能力。(2)包括高精地图
3、在内的 AR-HUD 的相关配套设施仍未成熟,制约了 AR-HUD 的发展。(3)HUD 存在阳光倒灌的问题,并且 AR-HUD 对投影单元的耐高温性要求相对 W-HUD 更高,目前成熟的 TFT 投影技术的耐高温性较差,无法满足高规格AR-HUD的耐热要求,而耐热较好的DLP技术成本较高,难以在中低端车型普及。(4)目前的 HUD 均采用两级反射的光学结构,在这样的结构下,为追求更大的 FOV、更远的 VID,需要更大的非球面反射镜,导致 AR-HUD 的整体体积非常大,通常达到 12L 以上,难以在中小车型上应用。华阳集团正在开发的光波导技术不需要复杂精密的两级反射结构,能够大幅减小 AR
4、-HUD 体积,实现在 A 级车型上搭载。3 HUD 市场空间较大,AR-HUD 成长性高以国内狭义乘用车销量、HUD 整体渗透率、各类 HUD 产品占比及各类 HUD 产品单价为基础,测算历年中国 HUD 行业及三类不同 HUD 产品的市场空间。对于乘用车销量,2020 年中国狭义乘用车销量为 1928.8 万辆,同比下滑 6.8%,系 2020 年发生疫情导致销量下滑,预计 2021 年及以后疫情得到控制,整车市场回暖,乘用车销量将有明显回升,假设 2021 年乘用车销量同比增长 10%左右,此后年均增长 4%左右,测算中国历年狭义乘用车销量。对于 HUD 的渗透率,当前行业整体渗透率不足
5、 5%,根据亿欧智库,2021 年 HUD 渗透率将提升至 10%左右,至 2025 年将提升至 30%左右;根据盖世汽车,2025 年 HUD 渗透率将提升至 40%以上。HUD 能够使行车过程更加安全,当前越来越多车型开始搭载 HUD 产品,随着消费者的接受度提升,预计 2021 年后 HUD 行业渗透率将快速提升。对于不同 HUD 产品占比,根据佐思产研,2017 年时行业内主要以 W-HUD 和 C-HUD 为主,且出货量占比中 W-HUD 占比约 80%,C-HUD 约 20%。随 AR-HUD 技术的逐步成熟,当前已经有奔驰等外资车型搭载 AR-HUD,但是总体渗透率仍然维持在 5
6、%以内。预计未来随着更多车型搭载AR-HUD,AR-HUD 的占比将快速提升,C-HUD 由于视觉效果不佳、行驶过程中稳定性不足等原因,市占率将逐步下降。对于 HUD 单价,AR-HUD 当前价位相对较高,W-HUD 次之,C-HUD 整体价位偏低。根据观研天下,假设 2017 年时 W-HUD 单价约为 1600 元,C-HUD 单价约为 415 元,AR-HUD 单价约为3500 元左右,此后由于产量提升产生规模效应,HUD 成本下降,各类产品的单价也将逐年下降。据测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