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松下电池业务发展与盈利能力分析报告(31页).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1年松下电池业务发展与盈利能力分析报告(31页).pdf(31页珍藏版)》请在三个皮匠报告上搜索。
1、(1)松下 1923 年开始进行电池研发,早期主要为家电商品服务。20 世纪 30 年代,松下相继推出干电池、镍镉电池等消费电池,由于技术精湛,电池质量良好,很快和三洋、索尼共同成为日本电池巨头。(2)1994 年成功研发锂离子可再充电池,自此布局新能源相关领域并瞄准汽车电池市场。20 世纪 90 年代,三洋由于缺乏创新性,产能过剩,业务开始下滑, 2009 年,松下收购三洋电机,二者共同推动动力电池业务的发展。同年,松下牵手特斯拉,强强联合,为特斯拉独供松下 18650 圆柱型电池。此后不断改进技术并扩充产能,从 18650 到 21700 再到 4680,松下将圆柱型动力电池发展推向巅峰。
2、松下早期侧重消费电池,后期主攻动力电池,一直以圆柱型和方形电池为主。松下早期在日本消费电池领域取得过不俗的成绩,但随着 21 世纪初互联网的发展和消费电池下游市场智能手机市场的需求饱和,且公司本身忽视软包的开发,松下在消费电池领域逐渐失去份额和优势,从 2010 年开始至 2017 年三星 note7 爆炸事件,三星 SDI 消费锂电池连续多年市场占有率第一,松下也转而重点发展动力电池。覆盖日中美动力电池产能布局松下从 2008 年并购三洋电机并与特斯拉合作后正式进军动力电池领域,目前在日、美、中共建造七个动力电池工厂,其中日本和大连工厂生产方形电池,预计至 2021 年松下总产能将达 90G
3、Wh。松下全球动力电池工厂:(1)日本 Suminoe、Kasai、Himeji、Sumoto 工厂:Suminoe 工厂 2010 年 4 月投产,是当时全球最大的锂电池工厂,总产能 6 亿块电池;松下在 Kasai 工厂新建了一条生产线,用于生产大型锂离子电池;2010 年起 Himeji 量产薄型电视用液晶面板,2017 年开始量产车用锂离子电池、车用面板等;2018 年 Sumoto 实现规模化量产。(2)美国 Gigafectory 超级工厂:2014 年,松下与特斯拉共出资 50 亿美元,在美国内华达州建造超级工厂 Gigafactory,于 2016 年一季度开始生产,主要生产松
4、下 21700 电池,目前达到总产能 35GWh、50 万辆电动车,规划未来实现产能 54GWh。(3)中国大连工厂:松下在中国的第一个 “新能源专用方形锂电池工厂”, 2015 年松下投资 500 亿日元(约为 29.6 亿元人民币)打造松下大连方形电池工厂,年产能可满足 20 万辆新能源汽车的搭载需求。目前产能为 5GWh,未来规划实现产能 12GWh。(4)中国苏州工厂和无锡工厂:2017-2019 年相继投产,分别生产 18650 三元锂离子电池和用于电动摩托及低速电动车的电池,苏州工厂目前产能已达到 1 亿只锂离子电池,无锡工厂项目包括了锂离子电池和模组,电动汽车动力系统、储能系统的研发和制造,规划未来实现产能 30GW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