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能量饮料行业市场空间与竞争格局分析报告(34页).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1年能量饮料行业市场空间与竞争格局分析报告(34页).pdf(34页珍藏版)》请在三个皮匠报告上搜索。
1、竞争格局:差异化竞争,预计中短期处于宽松窗口期我们在本章主要讨论 3 大核心问题:(1)能量饮料竞争格局的决定因素是什么?(2)行业未来竞争趋紧 or 趋缓?(3)红牛商标纠纷对竞争格局的影响?短期看,二元市场结构背景下差异化竞争叠加红牛官司纠纷,2016 年以来行业整体竞争格局相对偏松,但结构上是线上降温&线下升温,预计未来中短期偏宽松态势仍将延续。长期看,由于高成长与弱壁垒,国内大众能量饮料市场终将回归激烈竞争,参考泰国发展经验,胜出关键仍在于营销与品牌的差异化策略和高费用投入。3.1. 格局现状:垄断竞争,趋于离散(1)垄断竞争:国内能量饮料市场呈现典型的垄断竞争格局,CR5 约
2、为 89%,龙头华彬红牛销售规模 230 亿以上(终端零售口径),虽然近年来市占率持续下滑,但仍保持在 50%以上。第二梯队主要系东鹏、乐虎、体质能量,规模在 30 至 70 亿元左右(终端零售口径),其中东鹏领先优势逐渐显现。(2)趋于离散:能量饮料具备高成长性,近年来吸引众多厂商进入,导致竞争格局持续发生变化,从此前红牛单寡头垄断逐步向多寡头垄断演变,具体表现为:A.品牌数量增加,国内品牌包括伊利、农夫山泉、汤臣倍健,海外品牌包括 monster、奥乐蜜、卡拉宝、M150 均在近年来入局中国市场;B.集中度下降,2011-2020 年间,CR1 从 90%下降至 55%,CR5 从 94%
3、下降至 89%,原因一方面在于大众市场规模增加,东鹏、乐虎等大众品牌稀释了华彬红牛的份额,另一方面在于新兴高端品牌也对市场造成冲击。 阶段一(1996-2009):红牛寡头垄断,东鹏区域摸索红牛绝对寡头垄断,通过品类教育形成品牌封锁,东鹏在广东地区仍处于产品摸索期。 1996 年,华彬集团将红牛引入中国,国内能量饮料行业开始从无到有。在后续十年时间中,华彬投入巨额销售费用,“红牛”品牌成为品类代名词,形成品牌封锁。这一时期红牛拥有绝对优势地位,东鹏等其他竞争者规模较小,大部分采取跟随红牛的产品策略,包装、品牌、口号全方位模仿,还未探索出属于自己的差异化打法。由于红牛收入占行业绝大部分
4、(占比最高达 90%以上),因此其竞争策略直接决定这一阶段行业竞争格局,相较之下东鹏、体质能量等其他品牌体量较小(2009 年东鹏饮料能量饮料规模约 5000 万),对竞争格局无法造成较大影响。3.2.2. 阶段二(2010-2015):红牛加快渠道扩张,费用战热度上升,东鹏找准差异化策略行业步入渠道竞争时代,费用战热度上升。行业高景气度吸引众多新玩家进入,高端 VS大众的市场结构初步形成。高端市场中红牛通过十余年高费用投入形成品牌封锁,格局十分稳固,表现为启力、东鹏冲击红牛价格带失败,三因素具体展开:(1)景气度:渗透率提升驱动行业放量扩容,终端销售额 CAGR 为 35%,同时市场规模扩张到 100 亿元,足以吸引众多外来竞争者。(2)成本端:能量饮料主要成本来自白糖与瓶胚(2020 年占东鹏成本约 50%),2010-2015年,白砂糖、两片罐、PET 瓶价格均步入长期下行通道,给下游饮料企业带来较为丰厚的利润空间,足以支撑各饮料企业展开积极的费用扩张战。(3)费用端(龙头策略):华彬红牛开启全国化扩张+渠道下沉,以费用扩张战略加以配合,仍是行业费用投放的主要来源,但其费用结构出现一些变化,线下渠道费用权重有所提升,以支撑全国化布局与应对日渐激烈的竞争。相较之下,东鹏因其品牌调性定位大众市场,费用更多向线下倾斜,大面积开展抽奖活动、户外广告、店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