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自然基金会(WWF):意识、态度、行为——中国公众生物多样性认知调查报告(线上分享版本)(44页).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世界自然基金会(WWF):意识、态度、行为——中国公众生物多样性认知调查报告(线上分享版本)(44页).pdf(44页珍藏版)》请在三个皮匠报告上搜索。
1、在调查问卷所有提供的16项“生物多样性”相关保护行为中,受访者表示曾在过去两年内有过的相关行为平均为5.5项,且这些已发生的行为主要和当前热点自然和环保议题相关。调查发现,在我国政府持续多年的大力倡导和推进下,低碳环保、垃圾分类等行为是受访者最普遍采取的行为;在宣传教育效果叠加新冠疫情的特殊背景情况下,减少消费野生生物制品也成为普遍采取的行为;亲近自然、关注自然是其次多采取的行为;但主动传播、学习、捐赠等行为采取的仍较少。受访者普遍表达愿意在未来采取更多“生物多样性”保护相关的行动,有意愿的相关行为数量平均增加至6.3项,且与自然和生物直接相关的行为类型被选择的比例显著提高。为了更有效地引导公
2、众关注并保护生物多样性,本调查也对受访者相关行为的触发媒介和对应信息渠道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外界环境影响和个人自我认知是影响其相关行为的最重要的因素。此外,通过比较线上、线下和传统三种不同的信息渠道发现,线上媒体的接受度和有效性最为受到公众认可,但朋友圈传播等形式影响了信息传递的有效性,造成难以破圈的局限性。线下形式因为其直观、生动和面对面的特点而受到普遍期待,但公众的行动意愿主要停留在个人体验和主观感受层面上,对于实际参与保护的意识仍相对薄弱。线下渠道的形式决定了其有效影响人群数量也存在瓶颈。传统渠道虽然整体表现不突出,但其中电视媒体的影响力与微信不相上下。此外,传统媒体对信息的筛选、加工和专业评述赋予其附加的价值,可能产生更有效的行为影响。本调查将与生物多样性相关的多个表述进行随机出示,在不提示的情况下让受访者自发选择认知情况,选项包括:听过并且知道意思、听过但不知道意思以及没有听说过也不知道意思。结果显示听过相关概念或表述的受访者比例总和达到91%,体现了公众的生物多样性意识水平处于较高位置8。然而,当调查进一步追问是否知道其具体含义,其中仅34%的受访者表示知道,57%的受访者“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另有9%的受访者表示既没有听说过也不知道意思,反映出关于生物多样性的宣传教育较多停留于字面,且公众的理解深度和准确度仍有很大的提高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