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报】电力设备及新能源行业光伏电池专题报告一:N型接棒开启电池发展新阶段-210617(30页).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研报】电力设备及新能源行业光伏电池专题报告一:N型接棒开启电池发展新阶段-210617(30页).pdf(29页珍藏版)》请在三个皮匠报告上搜索。
1、增效降本加速量产,进一步打开设备市场空间三方面有助于 TOPCon 电池进一步降本。从 TOPCon 电池成本构成中来看,硅片、银浆及折旧成本分别占比 63%、16%及 4%。目前 TOPCon 的成本高于 PERC 电池25%-30%,成本下降有赖于以上三方面:1)硅片大尺寸和薄片化方向有助于硅片成本持续下降。TOPCon 电池硅片从 166mm 向 182mm 和 210mm 发展,尺寸厚度从目前的 170 m 持续减薄;2)银浆替代和用量下降推动成本下降。目前用量 150-180mg,预计未来背面用银铝浆替代会推动成本下降;3)目前 TOPCon 电池单 GW 设备投资额降至 2.5 亿
2、元以内,预计未来技术发展会带动设备价格及折旧成本下降。产业化进程加速,设备厂商受益明显。TOPCon 作为高效晶硅电池发展方向之一,实验室屡次创下新高,产业化效率也在进一步提升。目前的 TOPCon 电池技术方案并未完全定型,未来工艺流程进一步简化,并且随着设备技术成熟提升良率,银浆用量和替代带来成本降低,TOPCon 电池成本和市场竞争力将具备明显优势。目前隆基、晶科、天合及晶澳等企业纷纷布局 TOPCon 产能,2021 年量产产能有望达到 15GW。根据 CPIA 预测数据,到 2025 年,TOPCon 产能占比进一步提升至 16%。2019 年开始新扩建的 PERC 产线都有兼容 T
3、OPCon 升级空间,随着 TOPCon 产业化加速,新增产能和存量设备更新打开市场空间,龙头设备厂商将明显受益。 HJT:国产化降本空间大,有望成下一代主流技术HJT 电池优势显著,正处在产业爆发期HJT 电池技术经历 30 年的发展,目前正处在行业爆发期。自 1974 年 Walter Fuhs首次提出 a-Si 和晶体硅融合的 HJT 结构起,到 1989 年三洋获得专利,HJT 电池技术经历了较长时间的技术垄断,期间全球各个实验室在进行积极研发。直至 2010 年,三洋核心专利过期,技术垄断终于打破,国内外开启了 HJT 电池技术效率提升的工业化探索,并于2017 年开始进行 100M
4、W 级的产业化试生产线建设。过去两年多家公司进入试生产线环节并加大 HJT 电池产业化的投资力度,HJT 电池技术迎来快速发展期。HJT 电池,即非晶硅薄膜异质结电池,是由两种不同的半导体材料构成异质结。HJT电池主要由 N 型硅片(c-Si)及基极,在正面、背面都采用非晶硅薄膜(a-Si)形成异质结结构,正面使用本征非晶硅薄膜和 P 型非晶薄膜沉积形成 PN 异质结,背面同样使用本征非晶硅薄膜和 N 型非晶薄膜形成 N+背场,双面 TCO 膜及双面金属电极。HJT 电池正背面结构对称,适合于双面发电,较 PERC 电池具有转换效率高、双面率高、温度系数低、无光衰、弱光效应、载流子寿命更长等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