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铁道学会:2024中国盾构TBM隧道智能建造蓝皮书(46页).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铁道学会:2024中国盾构TBM隧道智能建造蓝皮书(46页).pdf(46页珍藏版)》请在三个皮匠报告上搜索。
1、 I 目目 录录 前 言.1 一、盾构/TBM 隧道智能建造新兴发展.3(一)国家战略驱动智能化发展势在必行.3(二)隧道行业的转型升级需要智能化支撑.5(三)盾构/TBM 隧道建造技术发展突飞猛进.8(四)盾构/TBM 装备自主技术快速发展.10(五)盾构/TBM 隧道建造技术代纪形成.13 二、新一代信息技术和机器人技术深度赋能.17(一)传感器、5G、物联网技术.18(二)大数据技术.19(三)人工智能技术.19(四)BIM+GIS 技术.20(五)机器人技术.21(六)云计算技术.22 三、盾构/TBM 隧道建造智能技术取得突破.22(一)智能感知竞相深化.23(二)智能设计有序推进.
2、26(三)智能预制迈向成熟.27(四)智能掘进快速发展.29(五)智能安装纵深推广.31 II(六)智能构筑持续进步.33(七)智能环控大势所趋.34(八)智能运输初显效用.35(九)智能管控日臻完善.36 四、面临问题挑战及对策.38(一)问题与挑战.38(二)对策与建议.40 结束语.43 1 前前 言言 当今世界,人类正面临国际政治格局加速演变、全球经济增长放缓、产业变革日新月异、新一代信息技术和工业技术快速发展等巨大机遇与挑战,各行各业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革与重塑。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5G 网络及机器人等新兴技术,正快速与传统行业深度融合,经济社会变革的磅礴大势已将建筑业推到转型
3、升级的历史关口。隧道工程1是国民经济发展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近5 年来中国年均建成隧道里程超 4000 千米,为铁路、公路、地铁、水利、能源、国防等事业发展提供了强力支撑。盾构/TBM法作为高度机械化的隧道施工方法,相较其他隧道施工方法具有安全、优质、高效的特点。近年来国外隧道工程采用盾构/TBM法修建的占比已超过 50%,而中国相应占比不足 15%,盾构/TBM 隧道在中国具有巨大的发展前景。本蓝皮书从上承勘察初步设计、下接运营维护的隧道智能建造关键环节,围绕隧道工程的动态设计与施工转型,全面展示了中国盾构/TBM 隧道智能建造的“智能感知、智能设计、智能预制、智能掘进、智能安装、智能构
4、筑、智能环控、智能运输、智能管控”最新成果,并指明了其发展趋势,旨在为行业内外人士开展隧道智能建造研究与实践提供参考和借鉴。隧道行业“提质增效、绿色低碳”是盾构/TBM 隧道智能建 2 造追求的目标,伴随着新兴技术的深度赋能,在“交通强国”、“水安全保障”、“能源安全”等战略和“一带一路”倡议的引导下,中国必将进一步加快盾构/TBM 隧道智能建造技术全面深入发展,中国盾构/TBM 隧道智能建造已启动并蓄势远航。我们期待与各方携手共进,发展隧道行业新质生产力,为推动隧道行业高质量发展、建设中国式现代化、构建人类美好生活贡献智慧和力量。【注 1】本蓝皮书所指隧道工程包括交通隧道、输水隧洞、地下能源
5、洞库工程。3 一、盾构一、盾构/TBM 隧道智能建造新兴发展隧道智能建造新兴发展 近二十年来,中国隧道建造行业得到了快速发展,隧道总里程已达 7 万千米,在建和在役隧道总规模世界第一。钻爆法、沉管法、盾构/TBM 法在铁路、公路等各类隧道建设中发挥巨大的作用。随着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盾构/TBM 隧道建造逐步走向数字化、智能化成为必然趋势。(一)国家战略驱动智能化发展势在必行(一)国家战略驱动智能化发展势在必行 智能建造是落实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的关键举措。智能建造是落实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的关键举措。党的十九大报告要求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
6、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和重大技术装备攻关工程,支持专精特新企业发展,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通过深化改革,让传统产业“焕发新机”,使传统产业所蕴含的新质生产力有效释放。建筑业的智能建造带来的不仅仅是一种技术手段的革新,更是一场深刻的生产力革命,通过智能建造提质增效,能实现建筑业从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从粗放式向集约式升级。智能建造是落实国家高质量发展要求的必然选择。智能建造是落实国家高质量发展要求的必然选择。2020 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等 13 部委联合印发关于推动智能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