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辰韬:末端无人配送研究报告2021(73页).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辰韬:末端无人配送研究报告2021(73页).pdf(73页珍藏版)》请在三个皮匠报告上搜索。
1、2.5 国内无人配送挑战(1)法律法规仍待完善目前我国无人配送行业的相关文件指引主要以技术标准层面为主。北京宣布发布无人配送车管理实施细则试行版,但具体政策细节还未正式对外露出,且其属于地方政策,全国其他地市未有更多细则颁布,更未能形成统一的法律规范。从全国范围来看,一方面,无人配送车的类别归属尚未明确。若按机器人管理,目前法律并不禁止机器人上路;若按车辆管理,则现行法律法规尚不支持“无人驾驶车辆”量产上路,且各地颁布的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管理规范只针对乘用车和商用车辆,不包括低速车、摩托车以及非机动车。另一方面,交通法规层面还缺乏对无人配送车这类交通参与者的规定,包括路权、车辆经营权、责任主
2、体等。首先不明确其属于“机动车”,还是“非机动车”,若定义其为机动车,则需要进行场地测试、公开道路测试方能上路,同时接受严格的产品标准、市场准入、牌照等管理;若被定义为“非机动车”,则需在最高时速、空车质量、外形尺寸等方面须符合国家标准。其次,无人配送车在道路事故中法律责任主体不清晰,无人配送车上路发生交通事故时,如何判定责任,由谁来承担相关刑事、民事与行政处罚等问题尚待确认。(2)供应链、价格和标准供应链方面,虽然国内拥有较为完整的无人配送车上游供应链,但是核心零部件的技术、性能和质量还有待进一步提升。由于无人配送车的工具属性,其采购价格和使用成本是需求方决策的关键,价格目前仍然是制约无人配送车规模应用进程的重要因素。标准方面,无论是道路测试标准,还是产品安全标准,无人配送产品标准体系还需要完善。目前京东、阿里、美团、白犀牛、毫末智行、新石器等各家解决方案商的无人配送车尺寸、重量、速度等存在较大差异,容易造成管理困难。同时,产品生产管理体系没有形成行业规范,会导致产品良莠不齐,存在一定安全隐患。(3)商业闭环尚需产业链各环节持续推动无人配送刚刚起步,部分场景下的商业模型已经初步形成,但需要更多场景方尝试和支持,不断推动产业上下游合作。同时,无人配送发展还需要通信基础设施的支持,包括推动 5G网络覆盖、IoT 基础设施建设等。以及以大规模商业化为导向,拓展保险、运维等服务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