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运动鞋制造行业市场现状及华利集团规模优势分析报告(22页).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1年运动鞋制造行业市场现状及华利集团规模优势分析报告(22页).pdf(22页珍藏版)》请在三个皮匠报告上搜索。
1、 因此下游品牌挑选供应商时,看重规模、交期、性价比、开版能力及配合度。其中后四者均体现了供应商的管理能力,而一定的规模效应亦可助力产品性价比,和供应链的速度的提升: 规模效应显著。对于制造业来说,大批量生产可以摊薄固定投入单位成本,从而为下游客户提供更优的价格。同时,运动鞋制造为劳动密集型的产业,生产流程环节多&复杂,大批量生产还能提升员工对主要鞋型熟练度,从而提升良品率和效率。此外,在采购原材料的环节,也有望获得更好的条件(如更优的账期、原材料紧缺时优先满足大客户需求等)。 品质、交期和配合度体现管理能力。运动鞋具备一定的时尚属性,每季度推出新品,需要供应商在更短的时间里高质量的完成
2、订单,这就对供应商的交期和配合度(配合品牌优化工艺、更高效的开发新品等)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而这些主要则体现在管理能力上。如以更有竞争力的薪酬待遇保证员工稳定性以保障交期的确定性,通过自动化提效以缩短交期,通过生产流程优化和工艺提升,来更好的满足品牌方对产品质量或新品开发的需求。 而上述规模和管理能力需要有雄厚的资金支撑和长期经验的积累,因此龙头更容易满足客户的高要求。并且从品牌方角度看: 运动鞋开发周期长、工序多,更换供应商成本高。运动鞋开发周期较长,新产品从设计到上市周期一般为 12-18 个月,涉及 180 多道工序,需鞋履制造企业深度参与完成产品上市,而服装一般为 3-9个月。因此对于品牌方来说更换鞋类供应商成本更高,选定优质供应商后,不会轻易更换(如 Adidas 合作超 20 年的运动鞋供应商占36%)。 下游品牌海外采购趋势明显,头部供应商更具备海外扩产能力。从生产环节看,运动鞋制造环节相比服装多且复杂,所需人力更多,从人力成本在成本中的占比看,鞋类也比成衣类高。头部运动鞋制造商的产能也主要集中在越南(2019 年裕元/华利越南产能占比分别为 44%/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