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研究:“985废物”的集体失意及其超越:疫情危机下困境精英大学生的“废”心理审视(9页).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青年研究:“985废物”的集体失意及其超越:疫情危机下困境精英大学生的“废”心理审视(9页).pdf(8页珍藏版)》请在三个皮匠报告上搜索。
1、因为他们在学习、校园生活适应、毕业后出路三个问题上都体验到弱势感、融入不顺感和被排斥感。身为 “小镇做题家”,上大学前通过题海战术获取的学习优势在上大学后却难以保持,尤其是专业创新能力和英语口语及应用能力方面欠缺较多。校园生活方面,组员的主要问题是人际交往狭窄、交际能力不足,难以融入官方(如学生会、党团组织)和半官方学生组织(各类兴趣协会、公益组织等),造成校园生活中的社会成就不足。谢爱磊等研究表明,农村籍大学生在文化资本匮乏的状况下表现出在精英场域的适应问题,在参与半官方学生组织方面表现出不自信、认为没那么重要、遭遇能力和技术的门槛及面试门槛。组员们的校园经历和农村籍大学生类似,组员们总结到
2、:大学阶段呈现出来的是你前十几年累积的一个总和,你的谈吐、见识和能力在大学阶段得以外现。国外研究表明,精英学校所强调的优秀学生应该具有的特点,如思想开放、学识广博、有教养等等,都是来自中上阶层家庭所具有的,而普通大众家庭里的孩子往往不具有这样的特点。组员们意识到自己的家庭出身已潜移默化地塑造了自身的诸多不足,而他们的父母也表现出资源匮乏、支持不足、见识局限的问题。在和父母的关系上,组员们呈现出与农家子弟不同的特点,程猛认为精英大学里高学业成就的农家子弟具有“懂事”的特质,包括爱、理解、疼惜、自立和回馈的意涵。而来自小城镇的组员们则具有“任性”的一面,和父母有更多的冲突和矛盾,而他们的父母往往有种“恨铁不成钢”的急迫与归罪,与农家子弟的父母相比亲子沟通态度更强硬、阶层上升欲望更强,使得整个家庭在外在社会阶层压力的作用下内部压力过大、代际冲突加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