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马威:可持续智慧城市之路:挑战与机遇(英文版)(76页).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毕马威:可持续智慧城市之路:挑战与机遇(英文版)(76页).pdf(76页珍藏版)》请在三个皮匠报告上搜索。
1、印度的城市化传统上被视为一种自然的、不可避免的现象,其目的是为了适应而不是被用作人类发展的催化剂。在上世纪80年代末以前制定的大多数五年计划中,提供给各州用于城市发展的大部分资金(国家一级收入的“不附带条件的”收益除外)都是为了解决基础设施短缺问题,通过“清除贫民窟”和改善城市贫民窟的环境等进程,开发新的城市地区和消除贫困的实际表现形式。社会和政治对城市化的“厌恶”确实导致了城市化速度的放缓,2011年仅达到31.16%,预计到2021年将达到35%左右。此外,超过70%的城市人口居住在估计的500个一级城市(人口10万或以上的城市),尽管法定城镇数量为4041个(2011年),城区(包括普查
2、城镇)数量为7936个。直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通过国家城市化委员会(1986-1988年),城市地区才被赋予了“增长引擎”的优先地位,这一术语一直延续至今。1991年,Rakesh Mohan委员会强调了大规模投资城市基础设施的必要性。随后出台了一系列计划,特别是特大城市计划、加速城市供水和卫生计划、中小城镇综合发展计划,但由于项目采用零碎的、即时的方式,加上预算相当少,这些计划未能产生太大影响。事实上,早期与美国国际开发署的一个国际合作项目试图找出并解决地方自治政府在进行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能力严重不足的原因,其结果是确定了一系列广泛的改革印度政府一直在寻求与各州交涉。然而,很明显,除非在城市基础设施和城市总体上没有针对性的支出,否则印度的经济和人力潜力永远不会得到充分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