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研究】宝信软件-内生竞争力“智”造核心(“智”造TMT系列深度之十二)-210331(43页).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公司研究】宝信软件-内生竞争力“智”造核心(“智”造TMT系列深度之十二)-210331(43页).pdf(40页珍藏版)》请在三个皮匠报告上搜索。
1、(一)行业层面上:固定资产投资下降,新增原矿、生铁产线的产能减少。2014 年以前,我国钢铁行业产能持续扩张;供给侧改革后新增产能锐减。2014 年之前的十年,钢铁行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持续攀升,主要体现为铁矿开采与生铁生产产能持续提升。过去十五年铁矿开采新增产能在 2013 年达到极值约 2.4 亿吨/年,新增生铁产能在 2012 年也高达 3662 万吨/年。2015 年开始我国明确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2016年国务院明确用 5 年时间再压减粗钢产能 1 亿-1.5 亿吨。(二)企业层面上:利润提升的途径主要是“开源”和“节流”,供给侧改革前后钢企投资的方向发生本质变化。供给侧改革以前,
2、钢企利润的再投资方向主要是新增生产线。14-15 年前钢铁企业的利润规模的主要方式是扩大生产,因此大量新建生产线。产能通过加杠杆的方式扩张,并没有起到“开源”的效果。资产负债表层面上,产能扩张的资金需求大多通过债务融资满足,导致资产负债率逐年提升;但新增产线并没有带来生产效率的提升,固定资产周转率反而持续下降。利润表层面上,14-15 年前产能虽持续扩张,但钢企的营收增速、毛利率均处在下行通道。供给侧改革后,“节流”是利润提升的最佳途径。2017 年后供给侧改革、去产能持续推进以及环保政策执行带来钢铁行业景气度大幅提升,钢铁行业上市公司业绩大幅改善,全行业经营现金流创历史新高。行业景气度增加提
3、质增效发展需求促使钢铁企业信息化进行投资。上一轮钢铁行业景气周期所带来的信息化投资出现在 07-09 年,本轮投资是过去10 年全行业累积信息化需求的一轮集中释放。信息化、自动化带来的成本费用改善空间更大,体现在提升周转效率、精细化管理、和降低人工成本三方面。1)供产销一体化管理有效提升经营效率。通过 ERP 和 MES 系统的实施,钢企生产计划、流程安排、供应链上下游的整个流程得到统一管理,铁水、焦炭等物料的周转效率有效提升;通过对原材料与产成品的价格进行实时监控,优化存货管理,加速周转;强化固定资产管理,包括转固、折旧、报废等。2)精细化管理直接提升利润率。钢铁行业产成品的标准化程度高,传
4、统物理方法提升设备生产效率的空间已经非常有限,精细化管理则通过精准的生产排程、生产设备的检修、产品与零部件的全周期数据、质量关键控制点、用工安排和物料调度、能源管理等,减少不必要的资源浪费。3)无人化替代节省薪酬开支等。无人化是智能制造的长期方向,逐渐从仓储、运输环节向生产环节过渡;尤其对于高温、高压、具有一定危险性的工序,自动化生产有很大的必要性。因此自动化生产替代一线、简单重复的劳动力有利于降低人工成本和外部性成本,进一步压缩成本费用。钢企信息化、自动化开支规模对钢企盈利敏感度不高,原因在于:目前信息化/自动化带来的开支规模远小于新增产能开支,压缩空间非常有限;但利润提升效果却好于新增产能。一般而言钢企每年信息化/自动化的开支的规模远小于技改项目、新建产线的投资,占年度净利润的比例也不高;而信息化/自动化开支对应的是通过成本费用的长期改善来增强利润弹性,对盈利和现金流的影响好于单纯新增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