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报】石油开采行业原油研究框架及展望深度报告:定价权争夺与资本开支控制再平衡下油价趋势向好-210330(36页).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研报】石油开采行业原油研究框架及展望深度报告:定价权争夺与资本开支控制再平衡下油价趋势向好-210330(36页).pdf(35页珍藏版)》请在三个皮匠报告上搜索。
1、长周期油价走势 历史价格演变及定价权争夺从长周期维度看,原油定价权几经易手,最终成为兼具“金融衍生品”属性的资源品。曾经一度,国际石油巨头们(常成为石油“7 姐妹”)将石油产业几乎完全置于其控制之下,相互之间通过联姻的方式垄断资源供给,完全控制原油的定价权。20 世纪 70 年代,全球范围内出现了石油工业国有化浪潮,产油国成立国家石油公司(NOC)逐步有代价地收回全部石油资产,1960 年成立的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在 70 年代快速崛起,OPEC 成员模仿石油巨头采用官方定价的模式。自 20 世纪 80 年代开始,在经历两次石油危机之后,非 OPEC 国家生产逐步崛起,石油期货
2、合约被越来越多的应用使得沿着从生产者到消费者的供应链贸易成为可能,标准化合约为行业提供了价格基准和对冲价格风险的工具。石油进入期货定价时代后,OPEC 定价权受到极大削弱。20 世纪 70 年代是 OPEC 最为辉煌的时刻,但随之而来国家间的政治分歧也逐渐暴露,同时成员国之间资源禀赋的悬殊差距,也使得产业政策难以贯彻落实。特别是在 80 年代期货定价兴起之后,OPEC 从价格卡特尔和产量卡特尔转变为单纯的产量卡特尔,让 OPEC 国家之间的囚徒困境问题愈发明显。非 OPEC 国家也在高油价的刺激下海洋石油、页岩气等非常规油气资源也逐步形成规模。全球石油供给结构转变以及定价方式的转变,使得 OP
3、EC 定价权受到极大削弱。随着时间的推移,石油巨头的贸易活动逐渐减少。例如埃克森美孚,在 20 世纪 90 年代末是很活跃的贸易商,现在只出售自己的油品。垂直定价模式的解体还在继续。走高的油价促使巨头们剥离炼油和非核心下游分销以更专注于高度资本密集和专业化的上游勘探和开采。 1973 年以前:油价为殖民价格,石油七姐妹垄断了中东的油气资源,到 1972 年,七姐妹成员均入选世界资产规模最大的 11 家企业。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到 1973 年的第一次石油危机之前,世界石油价格十分稳定。 1973 年-1986 年:1960 年 OPEC 成立,打破了垄断,在上世纪 70 年代对油价的影响力到达巅峰
4、,通过第一次石油危机推动油价大幅上涨。此阶段以国际石油公司主导的定价转为 OPEC 主导定价。 1986 年-2000 年:随着 80 年代非 OPEC 国家产量占比的提升,现货交易、远期合约以及期货交易的兴起,OPEC 的定价权被大大削弱。此阶段定价权呈现多元争霸的格局,油价的波动区间较之前显著缩小。 20 世纪 70 年代到 80 年代中期,石油定价多采用固定价格的长期贸易合同和现货市场合同。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买卖双方的固定合同减少,现货价格合约的模式比较普遍。随着石油期货的发展,石油不再是单纯的能源产品,与外汇、股票、黄金等市场的联动性加强。 2001 年至今:发达国家通过期货
5、市场重夺定价权,原油定价权进一步分散。金融属性增强,同时合约价格与公式挂钩。2000-2008 年是以需求为拉动的油价上涨周期。2011-2014 年低利率时代,及政治因素主导油价高位;同时美国制裁伊朗,以及中东的局势不稳定加剧了油价上涨。2015-2016 年,供应增加致油价下跌,美国页岩油产量持续增长,由于市场份额的争夺,2015 陷入价格越下跌,产量越增加的怪圈。2017-2018 年上半年,供给侧主导油价回升。2016 年起,全球进入逐渐加息的周期;但由于 OPEC+进行联合减产,供给侧主导油价上涨。沙特、美国、俄罗斯博弈,原油价格进入新的平衡。自美国页岩革命以来,凭借着技术进步以及快
6、速反应能力,一直干扰以沙特为首的 OPEC 组织。2014 年底,沙特发动原油价格战,希望能够对美国页岩油产能进行实质性打击,但是最终页岩油仍保持顽强的生命力。为此 2016 年底,OPEC 和俄罗斯等非 OPEC 国家首次达成了合作关系,形成了 OPEC+ 联盟,致力于联合减产以稳定油价。在 2017-2019 年间,每次油价下跌时,都是 OPEC+ 联合减产,而美国页岩油增产趁机扩大市场份额。而 2020 年 3 月份沙特发动新的价格战表面上是与俄罗斯谈判破裂,实际上是在美国页岩油出现债务问题时,寄期望于低油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