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迪&西门子:“碳”索之路-企业绿色出海深度洞察报告(2024-2025)(85页).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赛迪&西门子:“碳”索之路-企业绿色出海深度洞察报告(2024-2025)(85页).pdf(85页珍藏版)》请在三个皮匠报告上搜索。
1、与西门子合作发布“碳”索之路企业绿色出海深度洞察报告(2024-2025)二二四年九月企业绿色出海深度洞察报告(2024-2025)1主编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赛迪研究院)西门子(中国)有限公司编委顾问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环境社会学室主任 阳平坚国家发改委能源所可持续中心主任 田智宇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战略规划部主任 柴麒敏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碳中和行动联盟秘书长 彭峰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欧洲研究所所长 姚铃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碳达峰碳中和促进中心主任 王晓光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社会事业与区域发展处处长 张贤深圳市宝安区松岗街道党工委书记 张元星加拿大国家工程院院
2、士、宁波东方理工大学(暂名)讲席教授 谭忠超2企业绿色出海深度洞察报告(2024-2025)特别鸣谢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赛迪研究院)节能与环保研究所(工业和信息化碳达峰碳中和研究中心)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赛迪研究院)世界工业研究所(国际合作研究中心)深圳市宝安区松岗街道西门子大中华区人才与组织发展总监、可持续发展负责人 马清及其可持续发展团队西门子(中国)有限公司副总裁兼首席网络与信息安全官、西碳迹负责人 胡建钧西门子(中国)有限公司政府事务负责人 吴琼及其政府事务团队欣旺达电子股份有限公司河北钢铁集团有限公司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华域麦格纳电驱动系统有限公司北辰先进循环科技(青
3、岛)有限公司深圳绿米联创科技有限公司上海海智在线网络科技有限公司上海黑湖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江阴华新精密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深圳深数科产业发展有限公司深圳市湃泊科技有限公司深圳市精而美科技有限公司卡士乳业(深圳)有限公司深圳市金环宇电线电缆有限公司深圳市健仓科技有限公司毕马威企业咨询(中国)有限公司西碳迹团队专家 闫韬博士、郭代飞博士、房婧婧、王心怡、黄伟东、齐麟、郑雅茹、葛恒军、章雪婷、程舒强、苏浩晨3企业绿色出海深度洞察报告(2024-2025)前言全球气候治理和绿色政策的演变正在重塑国际贸易和企业合规的“新格局”。随着全球气候治理加速,各国政府纷纷出台碳核算与碳定价、全生命周期评估(LCA)与循
4、环经济以及绿色供应链管理的政策,逐步形成以碳数据为核心的国际贸易监管体系。中国政府通过一系列政策措施,推动企业绿色转型与国际化发展,为其参与全球竞争奠定了坚实基础。欧盟作为气候治理的引领者,制定了更严格的法规,如碳边境调节机制(EU CBAM)、新电池法规等,要求企业在碳管理、监控和报告等方面达到更高标准。此外,其他国家和地区也在强化低碳政策,形成各自的碳核算与碳定价体系。面对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多元化法规要求,企业在全球布局时必须应对监管差异带来的复杂性,并采取灵活的应对措施。整体来看,绿色政策的合规要求正推动企业加速构建全面的碳管理体系,增强其在全球市场中的竞争力,同时确保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
5、。全球绿色消费需求和行业对绿色标准的认同成为企业绿色转型的“新驱动”。随着消费者环保意识的提升和各国政策对绿色消费的支持,绿色产品在全球市场中迎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绿色消费理念的普及,使得消费者愿意为具有环保属性的产品支付溢价,这进一步激励企业加快绿色转型。与此同时,行业认同和高质量绿色认证成为企业脱颖而出的关键,比如产品全生命周期评估(LCA)、环境产品声明(EPD)等认证,不仅增强了企业的环保声明可信度,也成为进入国际市场的通行证。然而,企业在绿色转型中还需警惕“漂绿”现象,避免虚假环保声明带来的监管风险。总体而言,绿色消费和行业标准的提升为企业绿色出海提供了强劲动力,推动企业从品牌塑造到
6、技术创新的全面绿色化转型。企业绿色出海深度洞察报告(2024-2025)4前言技术创新与数字化解决方案为企业绿色出海全价值链低碳管理“新赋能”。在全球绿色监管要求和市场需求的双重驱动下,企业必须构建全流程的绿色管理体系,以实现可持续发展。从顶层设计到风险管理,企业需要在绿色转型过程中掌握科学的管理方法,并利用数字化技术赋能全流程的绿色创新。通过数字化工具,企业能够在产品设计、采购、生产和报告等环节优化资源利用,提升透明度,精确核算碳排放,并通过第三方认证满足全球气候合规要求。同时,数字化平台助力供应链协同脱碳,增强供应商管理效率和合作透明度,为企业实现绿色转型、提升国际市场竞争力提供了重要保障
7、。不同行业企业的绿色出海探索为更大范围更高质量出海提供“新实践”。汽车、电池、钢铁、通信、智能家居及电子电器等行业企业通过数字化技术和碳管理解决方案,逐步打破了绿色出海的壁垒。此外,中小企业通过开放平台及联合解决方案,破解了碳足迹等绿色管理难题,增强了绿色转型的韧性和可持续性。为了实现更高水平的绿色出海,企业需要加强产业链协同绿色发展,政府部门应营造良好开放的绿色生态,共同助力更多的出海企业实现绿色共赢,为世界可持续发展注入更多中国“绿色能量”。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赛迪研究院)西门子(中国)有限公司5企业绿色出海深度洞察报告(2024-2025)PrefaceThe evolution
8、 of global climate governance and green policies is reshaping the new pattern of international trade and corporate compliance.With accelerated global climate governance,global governments are implementing policies on carbon accounting and pricing,Life Cycle Assessment(LCA),circular economy,and green
9、 supply chain management,gradually forming an international trade regulatory system centered around carbon data.The Chinese government is advancing corporate green transformation and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through a series of policy measures,laying a solid foundation for its participation in glob
10、al competition.As a leader in climate governance,the EU has established stricter regulations,such as the Carbon Border Adjustment Mechanism(EU CBAM)and new battery regulations,requiring companies to meet higher standards in carbon management,monitoring,and reporting.Additionally,other countries and
11、regions are also strengthening low-carbon policies,developing their own carbon accounting and pricing systems.Faced with diverse regulatory requirements across countries and regions,companies must navigate the complexities of regulatory differences in their global operations and adopt flexible respo
12、nse strategies.Overall,the compliance requirements of green policies are driving companies to accelerate the development of comprehensive carbon management systems,enhance their competitiveness in the global market,and ensure the achievement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The global demand for gre
13、en consumption and industry recognition of green standards have become the new drivers for corporate green transformation.With increased consumer environmental awareness and policy support for green consumption in various countries,green products are experiencing significant growth opportunities in
14、the global market.The widespread adoption of green consumption concepts has led consumers to pay premiums for environmentally-friendly products,further motivating companies to accelerate their green transformation.At the same time,industry recognition and high-quality green certifications,such as pr
15、oduct Life Cycle Assessment(LCA)and Environmental Product Declaration(EPD),have become key factors for companies to stand out,enhancing the credibility of their environmental claims and serving as passports to international markets.However,companies must also be cautious of greenwashing during their
16、 green transformation to avoid regulatory risks associated with false environmental claims.Overall,the rise of green consumption and industry standards provides strong impetus for companies green expansion,driving comprehensive green transformation from brand building to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企业绿
17、色出海深度洞察报告(2024-2025)6China Center for Information Industry Development Siemens Ltd.,ChinaPreface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nd digital solutions are providing new empowerment for full-value chain low-carbon management in corporate green expansion to overseas.Driven by global green regulatory requireme
18、nts and market demands,companies need to establish a full-process green management system to achiev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From top-level design to risk management,companies must master scientific management methods during their green transformation and leverage digital technologies to empower gre
19、en innovation across the entire process.Digital tools enable companies to optimize resource use,enhance transparency,accurately calculate carbon emissions,and meet global climate compliance requirements through third-party certifications at various stages,including product design,procurement,product
20、ion,and reporting.Additionally,digital platforms facilitate supply chain decarbonization,improve supplier management efficiency and cooperation transparency,providing crucial support for companies to achieve green transformation and enhance international market competitiveness.The exploration of gre
21、en going global by enterprises in different industries provides a new practice for larger scale and higher quality going global.Enterprises in industries such as automobiles,batteries,steel,communications,smart homes,and electronic appliances have gradually broken down barriers to green going global
22、 through digital technology and carbon management solutions.In addition,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s have solved green management problems such as carbon footprint through open platforms and joint solutions,enhancing the resilience and sustainability of green transformation.In order to achieve
23、 a higher level of green going global,enterprises need to strengthen the coordinated green development of the industrial chain.Government departments should create a good and open green ecology,jointly help more overseas enterprises achieve green win-win,and inject more Chinese green energy into the
24、 world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目录7企业绿色出海深度洞察报告(2024-2025)01绿色出海合规监管“新格局”:全球气候治理与绿色政策现状1.1.国家政策发展为企业绿色出海奠定基石121.1.1.加速本土碳核算与碳定价体系建设151.1.2.构建与国际接轨的循环经济体系171.1.3.推进绿色供应链管理191.2.欧盟绿色政策领跑为企业出海带来挑战221.2.1.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EU CBAM)开始施行231.2.2.欧盟新电池法规:全生命周期碳足迹核算方法草案颁布261.2.3.可持续产品生态设计法规(ESPR)正式生效281.2.4.企业可持续发展尽
25、职调查指令(CSDDD)终落地291.3.其他国家/地区低碳政策带来的出海全球布局考量321.3.1.英国、澳大利亚、美国等国正考虑引入CBAM或碳关税321.3.2.日本、法国、韩国等国的产品碳足迹要求34目录(续)8企业绿色出海深度洞察报告(2024-2025)02绿色出海市场“新驱动”:消费需求与行业认同2.1.绿色消费推动企业绿色转型372.1.1.绿色消费理念转变382.1.2.绿色品牌收益402.1.3.“漂绿”问题带来的监管要求412.2.行业认同促使企业获取高质量认证442.2.1.产品LCA与EPD认证442.2.2.企业供应链可持续评级(EcoVadis)46目录9企业绿色
26、出海深度洞察报告(2024-2025)03绿色出海全价值链“新赋能”:管理方法与数字化赋能工具3.1.顶层设计与风险监控为企业绿色出海掌舵503.1.1.治理架构与战略目标513.1.2.贯穿始终的风险监控机制533.2.数字化科技创新赋能企业全流程绿色出海553.2.1.绿色设计553.2.2.绿色供应链573.2.3.绿色基础设施与绿色生产593.2.4.绿色报告63目录(续)10企业绿色出海深度洞察报告(2024-2025)04绿色出海企业“新实践”:案例与思考案例分享1汽车行业(整车)69案例分享2汽车行业(汽车零部件)70案例分享3电池行业(电池制造)72案例分享4电池行业(电池回收
27、)73案例分享5钢铁行业74案例分享6通信行业75案例分享7智能家居76案例分享8电子电器77案例分享9赋能中小企业、共筑绿色生态7811绿色出海合规监管“新格局”:全球气候治理与绿色政策现状1.11.21.3国家政策发展为企业绿色出海奠定基石欧盟绿色政策领跑为企业出海带来挑战其他国家/地区低碳政策带来的出海全球布局考量企业绿色出海深度洞察报告(2024-2025)121本报告是基于截至2024年9月,我们认为可靠的公开数据和资料编制。然而,我们不能确保数据和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我们不对任何数据和信息的错误或遗漏负责,不对使用本报告而导致的任何损失或损害负责。近年来,各国政府普遍加强了在气候
28、治理与环境保护方面的努力,纷纷出台多项绿色政策并制定碳达峰碳中和目标,逐渐形成以碳数据为核心的全球贸易监管与气候治理格局。在2023年“碳”索之路企业绿色出海白皮书中,我们提出企业在温室气体排放与碳管理方面,需要具备以下三个方面的能力:量化核算企业组织层面与产品层面的碳排放进行产品全生命周期评估(LCA)与管理,构建循环经济体系将碳管理延展至上下游,实现价值链可持续本章将在上述研究基础上,摘选对上述三个层次能力提出具体合规要求的代表性政策法规,阐述相关政策对中国企业绿色出海能力建设的影响。从国内、欧盟、其他国家/地区三个层次,分别涵盖(1)碳核算与碳定价政策,(2)LCA与循环经济政策以及(3
29、)绿色供应链管理政策,更新相关法规政策的立法进程与实施进展,剖析企业面临的困难与挑战,为企业展现全面的气候治理与合规格局。1图1|全球气候治理政策与出海企业碳管理能力01绿色出海合规监管“新格局”:全球气候治理与绿色政策现状13企业绿色出海深度洞察报告(2024-2025)在全球可持续发展趋势的推动下,环境、社会与治理(ESG)已成为企业发展的重点关注领域。近年来,国家政策的引领与支持为企业的绿色转型与国际化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中国政府通过一系列政策法规,积极推进绿色发展,强调企业在全球供应链中的可持续性。这些政策不仅为国内企业绿色出海创造了有利的环境,还帮助企业在全球市场中树立负责任形象,
30、增强国际竞争力。国家的顶层设计和政策创新,涵盖了产业结构调整、绿色生产生活、绿色发展机制、参与全球气候治理等多个领域。政策的核心在于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政策强调了绿色生产方式的广泛推行,包括促进传统产业的绿色转型,推动能源革命、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和废弃物循环利用,系统推进清洁生产及供应链绿色管理等。同时,相关政策提出了加快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空间格局的构建,优化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打造绿色发展高地,以及推动传统产业绿色低碳改造升级等措施。这不仅涉及到重点区域的绿色发展协作和绿色低碳产业集群的建设,还将城乡建设的绿色发展纳入政策考量,包括推行绿色规划建设方
31、式、大力发展绿色低碳建筑、推动农业农村绿色发展等。此外,国家政策还鼓励消费模式的绿色转型,推广绿色生活方式,加大绿色产品供给,并积极扩大绿色消费,以促进绿色消费需求和绿色产品供给的深度融合。为配合绿色消费市场,政策还提出了完善绿色转型价格政策和市场化机制,构建绿色发展标准体系,建设碳定价与碳核算统一体系,以确保绿色发展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得到有效执行。国家通过多方面的政策为企业的绿色出海提供了坚实的基石,通过一系列综合性措施,推动企业在绿色发展的道路上不断前行,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协调统一。1.1国家政策发展为企业绿色出海奠定基石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碳达峰碳中和促进中心主任中国工业经济联
32、合会碳达峰碳中和促进中心主任 王晓光王晓光企业绿色出海需要重视并处理好绿色合规与绿色创新的关系。当前,应对气候变化推进经济绿色转型已经成为全球多数国家的共识与行动,企业在出海过程中需要全面了解并遵守目标市场国家的绿色法律规定,管控绿色风险。绿色创新是企业围绕节能环保降碳等进行的一系列技术与管理活动,是实现绿色出海战略目标的关键支撑,也是绿色合规管理的基础。将绿色合规与绿色创新有机结合,需要企业整合各方资源,综合平衡绿色技术、绿色管理、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提升可持续成长的能力和水平。14企业绿色出海深度洞察报告(2024-2025)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战略规划部主任国家应对气候
33、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战略规划部主任 柴麒敏柴麒敏中国近年来在推动应对气候变化、碳达峰碳中和、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既涉及到国内重点领域行业中长期转型规划、激励约束政策,也涉及到提高对外开放绿色低碳发展水平、助力企业绿色出海的措施,从目前来看所产生的作用主要分为三方面:一是更为主动应对国际涉碳贸易政策风险。强调跟踪研判全球主要经济体涉碳贸易政策相关规则发展趋势,关注碳边境调节机制、重点产品碳足迹、供应链碳嵌入管理、企业ESG和碳信息披露、航空航运等重点行业碳减排政策及影响,聚焦外贸产品面临挑战和企业诉求,加强与国际贸易相关方沟通对接,通过UNFCCC、WTO、G20
34、、APEC、中欧/中美、基础四国等双多边渠道加强对话磋商,维护出海企业合法合规利益。同时,多部门会同行业协会、企业、研究机构共同探索推动碳排放核算、认证、标识、评级等规则的国际对接,颁布了关于建立碳足迹管理体系的实施方案,特别是针对重点外贸产品涉及的原材料、半成品和成品,加快发布更新本地化产品碳足迹因子并推动国际认可,促进与主要贸易伙伴就重点产品碳足迹核算评价和认证标准、机构和人员资质评定逐步实现互通互认,并完善出口政策,严格管理高耗能高排放产品出口。二是着力推进绿色“一带一路”等重点区域可持续投资建设。聚焦加快“一带一路”投资合作绿色转型,发布了关于推进共建“一带一路”绿色发展的意见对外投资
35、合作建设项目生态环境保护指南等政策文件,提出“全面停止新建境外煤电项目,推动建成境外煤电项目绿色低碳发展”等要求,支持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开展清洁能源开发利用。通过深化与各国在绿色技术、绿色装备、绿色服务、绿色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积极推动中国新能源等绿色低碳技术和产品走出去,让绿色成为共建“一带一路”的底色。以南南合作、第三方合作为载体,多方位帮助发展中国家提高应对气候变化能力,促进共同开发与合作。探索共同推动适用于 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产品碳足迹核算评价和认证标准研制。鼓励国内评价认证机构和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相关机构参与规则制定,推动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产品碳标识互认。三是搭
36、建平台积极加强国际交流合作及国际标准规则制定。通过加强与联合国经济及社会理事会、国际标准组织、世界贸易组织等国际机构对话交流,积极参与国际碳排放标准规则的制修订。指导行业协会、企业、研究机构主动参与具体产品碳足迹国际规则制定,提升中国贡献度,特别是在锂电池、光伏、新能源汽车和电子电器等领域推动制定产品碳足迹国际标准,在产品碳足迹因子数据库建设、标准制定和专业人才培养等方面开展合作,保障中国出口产品碳足迹信息安全促进数据互联互通。15企业绿色出海深度洞察报告(2024-2025)1.1.1.加速本土碳核算与碳定价体系建设自2020年“双碳”目标提出以来,中国陆续发布重点领域和行业碳达峰实施方案和
37、一系列支撑保障措施,构建起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十四五”时期,中国生态文明建设进入了以降碳为重点战略方向、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实现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由量变到质变的关键时期。2022年,生态环境部会同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多部门联合印发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实施方案,强调源头防控和系统治理,通过优化产业结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强化技术创新和经济政策支持,提升环境治理效能。其核心目标是实现环境效益、气候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多赢,为企业提供绿色发展的指导,促进其在国际市场上的可持续发展。碳核算体系建设加快建立统一规范的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是统筹支撑国内“双碳”目标实现的
38、重要手段。从“十二五”时期起,中国逐步建立和完善应对气候变化统计指标体系和温室气体排放基础统计制度。陆续发布24个行业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核算方法与报告指南,并印发和修订发电设施核算指南,组织开展电力、钢铁、水泥等重点排放行业企业开展自2013年以来的碳排放核算报告工作,为启动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奠定坚实基础。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碳排放统计核算数据的准确性、及时性、一致性、可比性和透明性都有更高需求。2022年,关于加快建立统一规范的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实施方案的发布明确了碳核算的重点任务,提出了夯实统计基础、建立排放因子库、开展方法学研究等具体措施。这些措施的实施,将有助于进一步理顺碳排
39、放统计核算的工作机制,提升行业企业碳排放数据质量,并有序开展重点产品碳排放核算。除了组织层面的碳核算,在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建设方面,生态环境部会同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多部门在2024年6月联合印发关于建立碳足迹管理体系的实施方案。该实施方案明确了碳足迹管理体系的重点任务,包括制定产品碳足迹核算规则标准、加强碳足迹背景数据库建设、建立产品碳标识认证制度、丰富产品碳足迹应用场景和推动碳足迹国际衔接与互认等五个方面,共计22项具体任务。这些任务的实施,将有助于构建一个多方参与、协同推进的碳足迹管理工作格局。同时,其还强调了碳足迹核算规则的国际互信,提出要积极参与国际标准规则的制定,推动与共建“一带一路”
40、国家产品碳足迹规则的交流互认,以实现国内外工作的衔接联动。在碳核查方面,2023年10月生态环境部发布的关于做好20232025年部分重点行业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报告与核查工作的通知体现了国家对碳数据质量的高度重视。该通知在继续执行往年数据报送要求的基础上,针对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的新需求,进行了三项重点更新。这包括基于行业未来配额分配要求,完善水泥、铝冶炼、钢铁行业的设施层级排放核算与报告填报说明;修订行业碳排放补充数据核算报告模板;以及优化并统一规范企业层级净购入电量和设施层级消耗电量对应的排放量核算要求。这些更新和要求,不仅提高了碳排放报告的准确性和透明度,而且为企业提供了清晰的指导,有
41、助于它们更好地适应和参与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进一步推动了企业绿色低碳发展的步伐。16企业绿色出海深度洞察报告(2024-2025)全国碳市场发展2024 年1 月,国务院颁布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条例。条例明确了碳排放权市场交易及相关活动的主要环节和各主体的法律责任,强化了依法监督管理和对违法违规行为严惩重罚的相关规定。作为中国应对气候变化领域的首部专项法规,开启碳排放权交易的法治新局面。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自2021 年7 月启动以来,已顺利完成两个履约周期。第二个履约周期参与交易的重点排放单位数量较第一个履约周期上涨31.79%。交易规模逐步扩大,交易价格稳中有升。2022年1 月1 日至
42、2023 年12 月31 日,碳排放配额成交量2.63 亿吨,成交额172.58 亿元。2023年10月,生态环境部会同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发布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管理办法(试行),确立了自愿减排交易市场的总体思路、工作流程和各市场参与主体权责,构建起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的基本制度框架。此外,首批发布造林碳汇、并网光热发电、并网海上风力发电、红树林营造4项方法学,支持林业碳汇和可再生能源项目发展。图2|温室气体自愿减排项目设计与实施流程12345678101112项目设计项目公示项目审定项目登记申请2024年1月22日,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正式启动。睽违7年,CCER交易再度重启。CC
43、ER作为一种自愿减排机制,是全国碳市场的重要补充。目前,市场已经累计开户将近5000家,显示出各类市场主体的积极参与态度。此外,自愿碳市场的参与主体非常广泛,成功调动了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到碳减排行动中来。通过自愿减排交易,项目业主可以获得经济回报,更主动地参与低碳技术的开发与应用。同时,高排放企业能够使用CCER抵消部分清缴配额,增加了履行强制碳市场减排义务的灵活性。17企业绿色出海深度洞察报告(2024-2025)2024年9月9日,生态环境部发布关于公开征求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覆盖水泥、钢铁、电解铝行业工作方案(征求意见稿)意见的函,界定了启动实施和深化完善两个阶段,明确了纳入水泥、钢铁、
44、电解铝行业的时间表和路线图,清晰定义了履约期、排放范围、免费配额的分配逻辑、分配方法学等一系列问题。中国针对碳核算、碳市场等绿色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体现了中国政府在推动企业绿色低碳发展方面的决心和行动,为企业提供了清晰的指导和支持,同时也为实现国家碳减排目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碳核算与碳定价体系的建立和完善,不仅为企业绿色出海提供了明确的政策支持和行动指南,也为提供创新与应用绿色低碳技术的新机会,助力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碳中和行动联盟秘书长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碳中和行动联盟秘书长 彭峰彭峰对于企业绿色出海,全国碳市场的建设和发展为企业提供了重要支持。全国碳市场通过市场化手段激励企业减
45、排,提高企业碳管理水平,从而助力企业绿色出海,增强企业国际竞争力。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是碳定价政策的激励作用。全国碳市场通过为碳排放定价,激励企业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这种机制使得排放成本显性化,促使企业采取措施减少碳排放。企业通过碳市场交易,收回碳减排成本,且有所回报,就会更有动力推动自身的减排行动,鼓励企业更加注重低碳技术的应用和能源效率的提升,形成良性循环。二是提高企业碳管理水平。参与碳市场交易要求企业具备量化核算碳排放的能力,这促使企业建立起更为完善的碳管理体系。企业需要监测、报告和验证(MRV)其碳排放数据,这有助于企业更好地理解和管理其碳排放,从而在全球范围内满足不同市场的碳排放要求
46、。三是增强企业国际竞争力。随着全球对气候变化的关注加深,许多国家开始实施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等政策。全国碳市场帮助中国企业提前适应这种国际趋势,通过内部碳定价和碳管理经验的积累,使企业在面对国际碳税等政策时更具竞争力。1.1.2.构建与国际接轨的循环经济体系循环经济是资源效率变革、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举措,也是降低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的重要途径。欧盟、美国、日本、新加坡等主要发达经济体,都将发展循环经济作为拉动经济增长、实现气候目标的重要支柱和关键路径,并制定了一系列配套法规、指令和相关行动计划。18企业绿色出海深度洞察报告(2024-2025)中国早在2005年就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循
47、环经济的若干意见,开始循环经济布局,并于2008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标志着中国发展循环经济步入了法制化管理的轨道。近十年,据不完全统计中国累计颁布省级循环经济发展规划40项以上。在一系列政策措施推动下,中国循环经济体系的建设成效显著,形成了“清洁生产+资源再生”共同发展的局面。2020年双碳目标提出后,中国生态文明建设进入以降碳为重点战略方向的新阶段,循环经济发展被赋予了新的使命要求。国务院发布的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明确提出,要抓住资源利用这个源头,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全面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充分发挥减少资源消耗和降碳的协同作用;并明确了推进产业园区循环化发展、加强大宗固废综
48、合利用、健全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大力推进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四项重点举措。图3|循环经济建设进入降碳新阶段2021202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2021/03提出“全面推行循环经济理念,构建多层次资源高效循环利用体系”。2021/10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将“节约优先”作为落实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坚持的五大原则之一,把节约能源资源放在首位,实行全面节约战略。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2021/10“抓住资源利用这个源头,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全面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充分发挥减少资源消耗和降碳的协同作用”,将循环经济助力降
49、碳行动作为重点实施的“碳达峰十大行动”之一。2021/12“十四五”循环经济发展规划提出未来循环经济发展路线图,包括在工业、农业、社会生活三大领域实施12项重点任务、五大工程、六大行动等。19企业绿色出海深度洞察报告(2024-2025)近年来,随着环境保护和资源安全的红线收紧,中国愈发重视对循环经济的支持,接连推出多项关键政策,加快构建循环经济体系。同时,各地各行业都在积极制定相关规划方案和标准指南,为切实推动循环经济的落地出谋划策。2023年12月,工信部发布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综合利用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管理办法),旨在加大废旧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综合利用管理力度,促进资源循环利
50、用,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这是继2018年8月主管部门实施新能源汽车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管理暂行办法5年后,行业迎来的正式管理制度。管理办法进一步明确了电池回收与综合利用的责任主体,要求电池厂商向汽车生产企业提供动力电池拆解技术信息,并鼓励电池生产企业优先使用再生原材料、公开动力电池中再生原材料的使用比例。措施办法由此前的“建议”上升为“法律”监管,推动动力电池综合利用高质量发展。2024年2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构建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对加快构建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做出顶层设计和总体部署,标志着中国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建设全面提速。意见聚焦生产生活各领域的废弃物
51、,分类施策,明确了推进废弃物精细管理和有效回收、提高废弃物资源化和再利用水平、加强重点废弃物循环利用和培育壮大资源循环利用产业的重点任务和工作要求,指向明确、操作性强。意见的落地实施必将推动资源节约集约高效利用,对提升废弃物循环利用水平和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具有重要意义。中国的循环经济体系正在逐步与国际标准接轨。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综合利用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中提出的“电池编码”和“再生原材料的使用与公开”等规定,与欧盟的新电池法规相近。同时,诸如2020年的饮料纸基复合包装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实施方案和2021年的汽车产品生产者责任延伸试点实施方案等政策,体现了与欧盟一致的生产者责任
52、延伸制度。通过借鉴国际先进理念和经验,中国正在推进税收优惠、财政激励及法律制度绿色改革,为企业的绿色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1.1.3.推进绿色供应链管理近年来,中国陆续出台了部分绿色供应链相关支持政策,包括国家“十四五”规划、关于加快推动制造业绿色化发展指导意见、制造业企业供应链管理水平提升指南(试行)等。从政策出台的层级和频率来看,中国对于绿色供应链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提出要积极构建绿色供应链,推动全产业链的绿色化改造。我们在表1列举部分具有代表性的绿色供应链相关政策供企业参考。此外,商务部、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八部门共同发布的关于开展供应链创新与应用试点的通知为启动城市和企业两个层面的供应链创新
53、与应用试点提供了政策依据。该通知还将绿色供应链管理作为试点的一项内容,强调“以全过程、全链条、全环节的绿色发展为导向,优先采购和使用节能、节水、节材等环保产品、设备和设施,促进形成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产业供应链。”20企业绿色出海深度洞察报告(2024-2025)表1|中国绿色供应链政策国家政策绿色供应链相关内容“十四五”工业绿色发展规划健全绿色低碳标准体系。立足产业结构调整、绿色低碳技术发展需求,完善绿色产品、绿色工厂、绿色工业园区和绿色供应链评价标准体系,制修订一批低碳、节能、节水、资源综合利用等重点领域标准及关键工艺技术装备标准。强化绿色制造标杆引领。围绕重点行业和重要领
54、域,持续推进绿色产品、绿色工厂、绿色工业园区和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建设,遴选发布绿色制造名单。鼓励地方、行业创建本区域、本行业的绿色制造标杆企业名单。贯通绿色供应链管理。鼓励工业企业开展绿色制造承诺机制,倡导供应商生产绿色产品,创建绿色工厂,打造绿色制造工艺、推行绿色包装、开展绿色运输、做好废弃产品回收处理,形成绿色供应链。关于加快推动制造业绿色化发展的指导意见推动绿色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引导大型企业利用自身在产品绿色设计、绿色供应链管理、履行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等方面的经验,为上下游企业提供绿色提升服务。关于加强产融合作推动工业绿色发展的指导意见构建完善绿色供应链。推动绿色产业链与绿色供
55、应链协同发展,引导企业构建数据支撑、网络共享、智能协作的绿色供应链管理体系,提升资源利用效率及供应链绿色化水平。鼓励企业实施绿色采购、打造绿色制造工艺、推行绿色包装、开展绿色运输、做好废弃产品回收处理。绿色制造工程实施指南绿色制造体系构建试点。以企业为主体,以标准为引领,以绿色产品、绿色工厂、绿色工业园区、绿色供应链为重点,以绿色制造服务平台为支撑,推行绿色管理和认证,加强示范引导,全面推进绿色制造体系建设。制造业企业供应链管理水平提升指南(试行)大力推动绿色供应链设计。企业应将低碳化、循环化理念融入供应链设计全过程。积极开展绿色采购。企业应践行绿色采购理念,按照有关绿色产品认定和评价标准,制
56、定完善绿色采购管理制度,逐步提高绿色采购比例。深入推进清洁生产。企业应优先选用绿色工艺、技术和设备,降低生产过程资源能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强度。开展产品碳足迹核算。供应链主导企业要积极探索开展产品碳足迹核算,牵头或参与制修订行业碳足迹核算规则标准。鼓励供应链上下游企业开放共享碳排放数据。上述支持政策为中国供应链绿色发展指明了方向与路径,随着法律政策体系的完善,中国正逐步打造有利于企业实施绿色供应链的制度环境,为企业改进环境绩效,持续提升供应链的绿色发展水平保驾护航。除了国家层面的法律政策外,部分地方政府也出台了地方性的法律政策,对指导地方相关行业开展绿色供应链管理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从地方层面
57、上看,上海、深圳、天津、东莞等城市率先开展了绿色供应链管理创新和试点工作,结合地方产业特色探索了不同的绿色供应链示范管理模式,形成了政府引导、企业参与、协会支持的绿色供应链发展格局。表2|地方绿色供应链管理试点试点地区相关内容上海 颁布多项绿色供应链政策,包括上海市产业绿色发展“十四五”规划、上海市瞄准新赛道促进绿色低碳产业发展行动方案(20222025年)、上海市绿色制造体系建设实施方案(2021-2025年)、关于本市积极推进供应链创新与应用的实施意见、上海市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实施方案等。启动绿色供应链管理示范项目,落实“创新驱动,转型发展”要求,引导汽车及零售企业开展相关工作。实施绿色
58、低碳供应链升级计划,支持建设零碳工厂和零碳园区,计划培育50家绿色供应链“链主”企业、20家绿色技术供应商、30家专业评估认证机构。深圳 颁布多项绿色供应链政策,包括深圳市加快推进供应链创新与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深圳市工业和信息化局绿色制造试点示范管理暂行办法、深圳市绿色工厂梯度培育管理实施细则等。开展绿色制造示范创建工作,构建绿色制造体系,发挥绿色工厂在制造业绿色低碳转型中的基础性和导向性作用。相关绿色制造示范项目包括绿色工厂、绿色园区、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等。天津 颁布多项绿色供应链政策,包括天津市绿色供应链管理暂行办法、绿色供应链管理体系实施指南、关于深入推进供应链创
59、新与应用的实施意见等。政府推动开展“绿色供应链产业基地”项目,助力构建区域发展新格局。东莞 颁布多项绿色供应链政策,包括东莞市绿色供应链环境管理试点工作方案、绿色供应链东莞指数、绿色供应链管理实施指南等。政府率先在家具、制鞋、电子和机械等制造行业以及零售服务业开展试点工作,探路绿色供应链管理模式,并倡导提升企业绿色制造能力,促进企业向环保“领跑者”目标迈进。21企业绿色出海深度洞察报告(2024-2025)为了支撑绿色供应链管理相关政策、规划的落地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相关国家、地方、行业、团体标准陆续出台。这其中包括国标委发布的国家标准绿色制造-制造企业绿色供应链管理导则(GB/T33635-
60、2017)、绿色制造-制造企业绿色供应链管理-信息化管理平台规范(GB/T 39256-2020)、绿色制造-制造企业绿色供应链管理-评价规范(GB/T 39257-2020)、绿色制造-制造企业绿色供应链管理-采购控制(GB/T39258-2020)、绿色制造-制造企业绿色供应链管理-物料清单要求(GB/T39259-2020)等。相关绿色供应链管理标准的发布对于引导制造企业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构建以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为导向的绿色供应链体系,强化绿色生产,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实现绿色发展有重要作用。综上,国家与地方层面出台的法规政策及相关标准等,体现了中国对供应链绿色管理的重视。在碳达峰与碳
61、中和目标确立后,中国生态文明建设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企业应把握时代发展大势,关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绿色发展话题,按照国家碳达峰与碳中和的战略部署,努力降低企业自身及供应链的碳排放。减少供应链碳排放,需要供应链上下游相关企业进行协同发展,通过提升供应链绿色管理能力,共同推动产业绿色低碳转型,提高整体供应链的环境绩效和可持续性。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环境社会学室主任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环境社会学室主任 阳平坚阳平坚作为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有着二十多年的绿色低碳转型探索经验。这些经验对于全球可持续发展、应对气候挑战,尤其是对广大发展中国家和“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都是宝贵的绿色财富。目前中国正在加快
62、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中国产能和中国企业出海箭在弦上,势在必发。期待通过企业中国绿色出海,将中国绿色低碳转型的有益经验和良好实践带给全球各国。22企业绿色出海深度洞察报告(2024-2025)欧盟是全球气候变化应对的领跑者,其气候政策作为全球风向标,为出海企业设定了更高标准的准入要求。本节将基于白皮书的内容,更新重要欧盟法规的进展与实施情况。随着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EU CBAM)、新电池法等法规的落地实施,碳排放管理、监测、核算、报告与核证的需求日益增强,如何收集供应链上的碳排放数据、如何高效准确且经济地进行碳数据管理成为出海企业面临的难题。1.2欧盟绿色政策领跑为企业出海
63、带来挑战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欧洲研究所所长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欧洲研究所所长 姚铃姚铃20192023年,以“欧洲绿色协议”(又称“欧盟绿色新政”)和“减排55”为指引,欧盟经济社会加快绿色转型。2023年下半年以来,随着欧盟绿色转型重点领域相关立法,如欧盟电池和废电池法规(简称“新电池法”,2023年8月生效)、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2023年10月生效)、可持续产品生态设计法规(ESPR,2024年7月生效)和企业可持续发展尽职调查指令(CSDDD,2024年7月生效)等的陆续完成,中国企业出海欧洲直面原来越多的绿色壁垒,风险进一步上升。综合看,这些绿色壁垒不仅影响相关
64、领域的贸易商和生产商,同时也覆盖产品生命周期更多供应链环节以及跨国公司内部经营管理。此外,欧盟自2023年10月开始密集实施对华“去风险”,绿色低碳产品成为重点针对对象,导致中国相关领域企业对欧贸易投资面临的营商环境更为严峻。上述法规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关于欧盟新电池法规。该法规是支撑“欧洲绿色协议”的循环经济行动计划的基石,涵盖所有类别的电池,要求进入欧盟市场的电池及含有电池的产品需提供贯穿产品生命周期的碳足迹声明。例如自2025年2月18日起,电动汽车电池的碳足迹声明成为强制性要求,中国具有全球竞争优势的新能源汽车及动力电池产品届时若未能获得相关认证,将无法进入欧盟市场。关于可持续产品生态设
65、计法规。该法规属于欧盟循环经济行动计划的关键抓手,适用于所有在欧盟市场销售的产品、组件和中间产品。根据该法规,已明确11类产品在欧销售须附有“数字产品护照(DPP)”,包括纺织品(特别是服装和鞋类)、家具(含床垫)、钢铁、铝、轮胎、清洗剂、油漆、润滑剂、化学品、家电等能效相关产品、通信和其他电子产品。其中,2027年2月18日前将强制采用电池护照;禁止销毁未售出的服装、服饰配件和鞋类产品等,2026年7月和2030年7月起分别适用于大型和中型企业,旨在解决“快时尚”和线上销售带来的资源浪费问题,中国相关领域企业预计将受到较大影响、需妥善应对。关于碳边境调节机制。目前针对的是钢铁、铝、化肥、水泥
66、、氢、电力六大类高排放产品。2026年起,欧盟自域外进口上述产品将被征收额外的碳关税。中国的钢铁和铝是对欧出口的重要产品,届时可能因欧盟征收碳关税而导致在欧市场竞争力下降。关于企业可持续发展尽职调查指令。与碳边境调节机制外国补贴条例国际采购工具等共同构成欧盟对华“去风险”的工具。该法规2027年、2028年和2029年分别针对不同性质的企业开始实施,要求在欧盟运营的企业开展尽职调查,包括管理、行动和信息披露,解决商业行为对劳工权益和环境(包括其全球价值链)的不利影响。欧盟监管机构如发现企业有违规行为,可处以罚款或禁止该企业参与欧盟的公共采购活动。23企业绿色出海深度洞察报告(2024-2025
67、)1.2.1.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EU CBAM)开始施行2023年10月1日起,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EU CBAM)正式迈入过渡期,将通过2年多的过渡期开展关于CBAM法规和要求的普及和实践,并于2026年起逐步全面实施。图4|EU CBAM的分阶段实施时间表2023202420252026欧盟:监测和报告实施条例(EU)2023/1773欧盟:2025年审议回顾欧盟进口商:申报义务CBAM过渡期阶段2023年10月2025年12月CBAM后过渡期后阶段2026年1月起欧盟:开始逐步采用CBAM;逐步取消 EU ETS的免费配额欧盟进口商:申报+缴纳CBAM证书义务EU CBAM过渡期欧盟进
68、口商仅需按季度提交产品碳排放报告,无需缴纳“碳关税”。但由于初期尚处在探索阶段,企业在履行EU CBAM合规职责时仍面临多重困难。欧委会证实,截止2024年4月底已有近6万份CBAM报告提交,但合格率却远低于预期,仅有小部分欧洲企业提交的报告达到了要求。企业普遍存在报告提交不及时、报告数据不准确的情况。此外,有超过90%的进口商均采用欧盟提供的缺省值估算产品碳排放,而未对供应商产品的实际排放进行数据收集。这一问题的出现,一方面是因为多数进口商对提交报告的任务尚不清楚导致填报疏漏,另一方面则是该机制目前仍处于过渡期,尚未引起进口商足够的重视。EU CBAM 过渡期企业数据填报面临的挑战CBAM过
69、渡期系统及相关技术尚不成熟EU CBAM 的首个报告期原定于 2024 年 1 月 31 日结束,但填报平台(CBAM Transitional Registry)因技术故障导致企业无法正常提交,欧委会将申报期限延长了一个月,这无疑也给企业的合规工作带来了额外的困扰。随着当前3个季度的CBAM申报完成,欧盟也正不断完善CBAM系统,并提供了丰富的细节指引与工具模版。这些详细指引和方法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但同时也增加了填报的难度,企业需要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来理解和完成。填报数据多、规则复杂EU CBAM填报所需最主要的数据包含商品的基本信息、碳排放数据、工艺流程数据、原材料信息等等,每种数据的收集
70、、核对和计算对企业而言都是不小的挑战。虽然欧盟已尽力明确有关执行规则,并给予申报人一定容错度,但作为一项全球首创的制度,相关规则仍较为复杂。供应商碳排放数据难以获得EU CBAM申报需要大规模的供应商参与,涉及到供应链的层层追溯,许多中小型供应商对EU CBAM认知不足,未做好应对准备,无法提供碳排放数据。此外,数据保护不愿共享信息的问题也十分突出,使得供应商数据收集十分困难。24企业绿色出海深度洞察报告(2024-2025)图5|EU CBAM给企业带来的挑战随着EU CBAM过渡期的推进以及正式期的临近,企业在合规方面的挑战也将升级:报告时段报告方式默认值使用2023.102024.06季
71、度报告根据欧盟方法进行全面报告;基于等效方法报告;根据默认缺省值报告。100%可使用缺省值。2024.072024.12季度报告根据欧盟方法进行全面报告;基于等效方法报告。缺省值仅限复杂产品使用,最多20%隐含碳排放可使用缺省值。2025.012025.12季度报告根据欧盟方法进行全面报告。(2)正式期日益临近,合规义务升级2026年1月1日起,EU CBAM进入正式期,欧盟进口商除报告义务外,还应承担CBAM证书清缴义务。产品出口欧盟的企业也必须配合进口商提供碳排放核算相关数据和文件。下表为正式期与过渡期合规义务区别。(1)过渡期内数据精度要求不断提升2024 年 7 月前进口的货物,EU
72、CBAM 申报可全部使用欧盟提供的缺省值估算碳排放量。但从2024年7月起进口欧盟的货物,默认值的使用不得超过排放量20%;2025年1月1日起,企业必须按照EU CBAM法规要求进行碳排放参数的监测与报告,其他监测报告方法将不再被接受。25企业绿色出海深度洞察报告(2024-2025)过渡期(2023.10.012025.12.31)正式期(2026.01.01)责任主体CBAM报告人(欧盟进口商或其海关间接代表)CBAM授权申报人(获得授权的欧盟进口商或其海关间接代表)责任要求每季度提交上一季度的EU CBAM报告(CBAM report),最迟在该季度结束后一个月内完成,内容包括:1)上
73、一季度进口CBAM商品信息;2)CBAM商品的隐含碳排放总量;3)CBAM商品的隐含间接碳排放量;4)原产国已支付碳成本(如适用)。每年5月31日提交上一日历年的EU CBAM申报(CBAM declaration),内容包括:1)上一日历年进口的CBAM商品信息;2)CBAM商品的隐含碳排放总量;3)需清缴的CBAM证书总数(扣除原产国支付的碳成本);4)隐含碳排放的核证报告。(3)EU CBAM正式期覆盖范围可能扩大EU CBAM在过渡期仅涉及钢铁、铝、电力、水泥、化肥和氢6大行业。欧盟委员会将在最终制度生效前(即2025年中)审查过渡期运作情况,同时对覆盖范围进行审查,以评估将欧盟排放交
74、易体系(EU ETS)所涵盖的其他行业产品纳入CBAM机制范围的可行性。其中,塑料、有机化学品和聚合物等其他有碳泄露风险的产品,有较大可能被列入。此外,欧盟委员会也将评估将CBAM货物运输过程中的排放纳入覆盖范围的可能性。26企业绿色出海深度洞察报告(2024-2025)1.2.2.欧盟新电池法规:全生命周期碳足迹核算方法草案颁布欧盟新电池法规于2023年8月17日正式生效,该法规作为欧盟针对电池全生命周期进行规范的法律文件,覆盖电池生产、使用、再利用和回收各阶段,适用于所有进入欧盟市场和欧盟本土生产的电动汽车(EV)电池、LMT电池、SLI电池、工业电池、便携式电池及固定式储能系统。图6|欧
75、盟新电池法规施行时间表202320242025202620272028203020312024/08/18电化学性能与耐久性要求2023/08/17新电池法案生效2027/12/31电池材料回收率2025/02/18电动汽车电池碳足迹2027/02/18电池护照2025/08/18供应链尽职调查2031/08/18电池再生金属使用比例要求2028/08/18电池回收材料声明*注:各类电池的碳足迹披露时间要求可参考白皮书表3欧盟新电池法规第7条要求,对于电动汽车(EV)电池、容量超过2kWh的LMT电池和可充电的工业电池,企业将必须提供碳足迹(PCF)声明和标签。其中,EV电池最早将于2025年
76、起提供碳足迹声明。2024年4月29日,欧盟委员会发布了动力电池碳足迹核算规则的草案(Commission Delegated Regulation Supplementing Regulation(EU)2023/1542),旨在为执行新电池法第7条中的所有要求提供配套细则,主要针对碳足迹的计算和三方认证的方式与具体细节进行了详细的规定。下图为草案中确定的电池碳足迹系统边界。图7|电池碳足迹系统边界27企业绿色出海深度洞察报告(2024-2025)在该草案发布前,电池的核算细则的参考来源主要为欧盟委员会下属的联合研究中心(JRC)于2023年6月发布的车用动力电池和工业电池的核算规则文件电动
77、车电池碳足迹核算方法(CFB-EV)。此次发布的草案沿袭了CFB-EV的整体框架,但考虑到行政成本及实施流程等因素,在总能量计算、数据收集、电力建模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差距。草案中确定的部分规定也给中国电池出口企业带来了更严峻的挑战。欧盟动力电池碳足迹核算规则草案规定带来的出海挑战对上游企业特定数据与碳足迹数据库质量要求严苛遵循JRC对上游过程数据追溯的原则,该次草案要求电池的强制性主要生产过程(mandatory main production process)必须使用企业特定数据(company-specific data)来计算碳足迹。这意味着电池厂商必须收集来自供应商的原始数据,而不能依赖
78、碳足迹数据库中的信息,这对他们的供应链数据收集能力提出了严格的要求。此外,草案将非主要生产过程分为“非强制性的重要过程”和其他过程。对于这些“非强制性的重要过程”,尽管可以使用数据库中的碳足迹数据,但对数据库质量(DQR)的要求非常高,这几乎排除了国内使用低质量“碳排放因子集”的可能性。绿证、绿电等电力减排手段受限草案对可接受的电力组合进行了明确限制,要求在计算碳足迹时仅使用基于位置的电力组合,而不接受市场的电力组合。这意味着只能采用全国平均电力消费组合和电力直连:类似于生态环境部发布的全国电网平均排放因子,但为“全生命周期”版本。这项规定排除了绿证、绿电等常见的市场化手段,甚至不认可EU C
79、BAM中承认的相比绿证要求更高的电力购销协议(PPA)。因此,电池生产企业不能通过购买“绿电消费凭证”来减少其碳足迹,国家电网的排放强度直接决定了电力碳足迹。唯一可行的绿电减排方式是“直连”,即企业需要通过自发绿电(如光伏)或通过物理连接直接使用外部绿电。电池废弃及循环利用环节减排受限产品在废弃阶段的处理是碳足迹建模中较为容易操作的部分,不同的回收和利用假设会显著影响产品的碳足迹。草案详细规定了电池废弃和循环利用的默认场景,并要求在大多数情况下使用该默认场景。只有在符合严格条件并提供相应凭证的情况下,才允许使用公司特定的数据(即实际废弃处理的数据),以减少不同假设对碳足迹结果的影响。该规定对于
80、中国循环材料的减排潜力将会产生不利影响。分销阶段核算范围扩大一方面,草案要求分销阶段的数据收集和建模必须遵循公司特定流程,包括运输距离和方式等需要公司提供的数据。另一方面,草案将分销阶段的核算范围从电池制造厂到OEM厂的运输,扩展到电池制造厂到投放欧盟市场之间的运输。这意味着即使中国企业在国内组装电池后出口到欧盟,仍需计算国际海运的碳排放,这将增加中国电池产品的碳足迹,从而削弱其竞争力。除上述挑战外,草案还提供明确规定了电池产品碳足迹报告的格式和内容要求,并要求依据规定的方法,对数据数据质量(DQR)进行量化。此外,草案还要求碳足迹报告需公开,在保证数据安全的前提下公开披露碳排放的相关信息。2
81、8企业绿色出海深度洞察报告(2024-2025)加拿大国家工程院院士、宁波东方理工大学(暂名)讲席教授加拿大国家工程院院士、宁波东方理工大学(暂名)讲席教授 谭忠超谭忠超新电池法规要求电池全生命周期碳排放管控,包括电池护照的实施,增加了中国电池制造商的合规成本,如碳足迹计算、标签贴附等。这些法规要求企业不仅关注自身生产过程中的碳排放,还需追溯到供应链的各个环节,增加了供应链的复杂性和管理难度。欧盟的环保法规和技术标准往往高于国际标准,中国企业需要适应这些高标准,进行技术改造和升级。这些法规的实施将激励中国企业加快绿色低碳转型,提高产品的环保性能和能效水平,从而在国际市场上树立绿色品牌形象,提升
82、产品附加值。长期来看,绿色低碳转型有助于中国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提升国际竞争力。法规的实施还将倒逼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研发低碳、环保的新技术和新产品,推动产业升级。例如,新电池法规将促进电池技术的创新,提高电池的安全性和可持续性。目前,赛迪(工信双碳中心)-宁波东方理工大学(暂名)联合实验室正致力于通过电池行业碳足迹管理及装备技术低碳化,拉通电池低碳化制造的绿色之路,有效提升电池行业国际竞争力。欧盟市场对绿色产品的需求日益增长,为中国企业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法规的实施将有利于中欧双方在绿色能源、环保技术等领域的合作进一步深化,为中国企业带来更多的合作机会。1.2.3.可持续产品生态设计法规(E
83、SPR)正式生效欧盟可持续产品生态设计法规(ESPR)于2024年7月18日正式生效。ESPR要求几乎所有欧盟市场的产品遵守生态设计要求,将环境可持续性因素融入产品设计及价值链流程中。因此,中国的制造商将有义务确保相关产品的设计和生产符合ESPR的要求,同时履行合规义务并接受欧盟的市场监督。ESPR当前已明确了11类产品组,旨在逐步覆盖所有在欧盟市场销售的产品类别。其中,在欧盟的第一个工作计划周期(2024-2027年)内,纺织品(特别是服装和鞋类)、家具等或将作为首批管控产品。图8|ESPR产品组ESPR当前明确的11类产品组:钢铁Al13铝纺织品家具洗涤剂油漆润滑油化学品能源相关产品ICT
84、产品以及其他电子产品轮胎第一个工作计划周期首批管控产品29企业绿色出海深度洞察报告(2024-2025)ESPR关键要求与企业挑战生态设计ESPR法规在生态设计要求中强调了16个重点维度,包括产品的耐久性、可重复利用性、可循环性、能效以及环境影响(如碳足迹和环境足迹)。法规为每个维度提供了产品性能参数建议,具体要求将通过特定产品类别或通用授权法案进行规定。这些要求旨在提高资源和能源效率,延长产品寿命,最大化材料的价值,并减少对气候和环境的影响。生态设计要求将超越单纯的能效表现,扩展到更广泛的环境和可持续性考量。数字护照(DPP)ESPR首次引入了产品数字护照(DPP),其中包含产品的生态设计性
85、能和可追溯性等信息,旨在促进产品的修复和使用。ESPR将通过授权法案为具体产品组设定DPP要求,规定进入欧盟市场的产品必须具备DPP。供应链上的相关方也需提供DPP作为信息要求的一部分。此外,ESPR要求DPP能够作为国家主管机构审核和认证产品的工具,并确保价值链上的各方能够轻松获取和理解所需的产品信息。停止销毁未售出的消费品针对“快时尚”和线上销售增长带来的日益严重的资源浪费问题,ESPR明确大型企业自2026年7月19日起,禁止销毁未售出的服装、服饰配件和鞋类商品。作为第一步,相关企业须公开披露其丢弃的未出售商品信息,包括每年丢弃及销毁产品的数量和重量、丢弃原因、最终处置去向及比例、已采取
86、或计划采取的避免未出售商品销毁的措施。ESPR的正式生效标志着欧盟将持续推动“可持续产品成为市场常态”的目标,并计划将这些要求扩展到全球价值链。ESPR对“价值链”和“全生命周期”的重视将对出海企业产生深远影响,主要包括:出海企业可能需大幅调整产品设计、工艺和原材料,相关成本可能显著增加对信息披露的要求将给企业的数据管理和履约带来额外挑战品牌商和制造商可能会更换或精简供应商,中小型企业以及无法满足ESPR要求的上游企业面临风险织和服装行业作为ESPR的首批重点领域,中国作为主要进口来源国,可能面临生态设计要求带来的技术性贸易壁垒1.2.4.企业可持续发展尽职调查指令(CSDDD)终落地企业可持
87、续发展尽职调查指令(CSDDD)是欧盟关于保护人权和应对气候变化的指引,同时也是一项具有民事责任效力的法规。在经历一波三折的立法进程后,终于在2024年5月正式批准通过。随着指令的逐步生效,指令所覆盖的企业必须对其供应链中人权和环境影响做尽责管理,以识别和减轻不利影响,否则将面临起诉和罚款。30企业绿色出海深度洞察报告(2024-2025)图9|CSDDD分阶段实施期限上一财年员工数量超过5000名、全球净营业额超过15亿欧元的欧盟企业上一财年在欧盟境内的净营业额超过15亿欧元的非欧盟企业上一财年中员工数量超过3000名、全球净营业额超过9亿欧元的欧盟企业上一财年在欧盟境内的净营业额超过9亿欧
88、元的非欧盟企业其他受管辖公司CSDDD成员国法规生效*第二年第三年第四年第五年*注:CSDDD要求欧盟各成员国在生效后2年内需制定遵守CSDDD所需的国内法规和行政规定,并为不同规模的企业完成对CSDDD项下义务的遵守设置了不同的实施指令期CSDDD下的公司尽职调查重点关注“不利影响”,主要包括人权和环境两个方面。在人权方面,CSDDD涵盖了国际劳工组织关于工作中基本原则和权利宣言(1998)中所有基本原则和工作权利,涉及到侵犯生命权、酷刑、不人道待遇、人身自由和安全等风险。在环境方面,CSDDD关注防止环境退化、土壤、水和空气污染、有害物质排放、水资源过度消耗、土地退化和对生态系统的重大负面
89、影响。关于CSDDD的适用范围,近两年立法草案经过多次讨论和修改。与欧盟委员会2022年初提议的版本相比,欧洲议会批准的CSDDD正式文本将涵盖企业的门槛进行了提高,仅强制适用于符合特定规模条件的大型企业。图10|CSDDD初步提案与最终法案适用范围对比中国作为欧盟的第二大贸易国,中国企业必然将会被受到CSDDD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其中包括:31企业绿色出海深度洞察报告(2024-2025)已在欧盟经营的大型企业:对于在欧盟内开展业务的中国企业,即使总部不在欧盟,只要在欧盟市场有显著的商业活动或营业额,或在高风险行业运营,它们最迟将在2029年受到CSDDD的约束。这些企业需确保符合CSDDD的
90、可持续发展标准,包括进行全面尽职调查、制定行动计划,并有效管理和控制全球价值链上的环境和社会影响。同时,它们还需提高信息披露的透明度,以满足欧盟的可持续性要求。计划开拓欧盟市场的出海企业:对于计划进入或扩大在欧盟市场的中国企业,CSDDD同样适用。这些企业在进入欧盟市场之前需要评估其商业行为对人权和环境的影响,制定可持续发展策略和行动计划,以满足法规的信息披露要求,并确保符合欧盟市场的准入标准。供应链上下游涉及欧盟的企业:对于供应链涉及欧盟市场或与欧盟企业有长期合作关系的企业,其最早将于2027年起需遵守CSDDD。欧盟企业的合作伙伴需要对其供应链进行全面尽职调查,确保供应链的所有环节符合CS
91、DDD的可持续性要求。CSDDD为出海企带来的挑战链主企业的高质量发展要求CSDDD为中国的链主企业的高质量发展提出了进阶的要求。链主需要对供应链上的人权与气候风险进行识别与把控,从战略、策略和实施层面,全面贯彻执行相关要求。这将形成较高的行政成本,包括内部及上下游的信息披露、信息管理和沟通费用等。满足信息披露要求的同时保护商业机密人权和环境信息涉及大量与企业实际经营相关的数据,例如上游原料供应商的信息,因此企业需采用策略性披露方式来满足法规要求。欧盟商会的立场信函还提出了信息安全保护的担忧,即CSDDD要求的上下游信息披露可能与中国的信息安全法律发生冲突。中小企业更高的社会责任要求二级或三级
92、的中小型供应商,在面对CSDDD的要求时,首先需要进行能力建设,从理解法规要求,到制定运营策略。其次,转型过程中如何获得资金支持以确保可持续发展也是关键问题。CSDDD的落地对于在欧盟市场中开展业务活动的中国企业将产生较为深远的影响。当前已经有越来越多开展欧盟业务的中国企业陆续收到了欧盟合作方基于CSDDD项下义务对其开展尽职调查活动的要求。因此,不论是否落入CSDDD法案的管辖范围,中国企业均应当对CSDDD规定充分重视,及时采取必要的风险防范举措。32企业绿色出海深度洞察报告(2024-2025)1.3其他国家/地区低碳政策带来的出海全球布局考量当前,各国政府普遍加强了在气候治理与环境保护
93、方面的努力,纷纷出台多项绿色政策并制定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其中以碳关税、碳足迹等相关政策为立法重点,逐渐形成以碳数据为核心的全球贸易监管与气候治理格局。企业出海需要面临不同国家的政策要求,而这些法规要求细节上各有异同,增加了企业运营的复杂性。各国在碳排放监测、报告和核查(MRV)标准上的不同,使企业需要投入大量资源来理解和遵守各地规定。因此,企业在制定全球布局战略的同时,还需要充分考虑全球差异带来的影响,采取审慎而灵活的应对措施,以确保合规性和成本效益的平衡。此外,企业需要加强碳管理体系和数据监测机制的建设,以便及时响应各国的监管要求,保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优势。表3|各国绿色政策行动及气候目标
94、国家主要绿色政策及相关机制气候目标美国迈向2050年净零排放的长期战略通胀削减法案(IRA)区域碳污染减排计划(RGGI)西部气候倡议(WCI)到2035年,通过向可再生能源过渡实现无碳发电;到2050年,实现碳中和欧盟欧洲气候法欧盟绿色新政及“Fit for 55”一揽子计划欧盟碳排放权交易体系(EU-ETS)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EU CBAM)到2030年,将温室气体排放量降低到1990年水平的55%;到2050年,实现碳中和英国气候变化法2050年净零排放战略工业脱碳战略英国碳排放权交易体系(UK-ETS)英国碳边境调节机制(UK CBAM)到2035年,实现温室气体排放量比1990年的
95、水平减少78%;到2050年,实现碳中和澳大利亚气候变化法案澳大利亚保障机制(Australian Safeguard Mechanism)到2030年,实现温室气体排放量比2005年的水平减少43%;到2050年,实现碳中和日本全球变暖对策推进法2050 年碳中和绿色增长战略中央核证减排交易体系地方碳排放权交易体系(东京、埼玉)到2030年,实现温室气体排放量比2013年的水平减少46%;到2050年,实现碳中和目标韩国碳中和与绿色增长基本法2050碳中和方案韩国碳排放权交易体系到2050年,实现碳中和目标巴西国家气候变化政策亚马孙森林砍伐预防和控制联邦行动计划到2030年,实现温室气体排放
96、量比2005年的水平减少50%;到2050年,实现碳中和目标1.3.1.英国、澳大利亚、美国等国正考虑引入CBAM或碳关税继 2023 年10月欧盟实施 EU CBAM 之后,一些国家正在计划建立本国的 CBAM,CBAM的国际“多米诺骨牌”已开启。33企业绿色出海深度洞察报告(2024-2025)英国UK CBAM紧随欧盟,英国政府于2023年12月宣布将自2027年起实施英国碳边境调节机制(下称“UK CBAM”),通过对进口商品征收“碳税”来降低碳泄漏风险,以确保进口的商品的碳价与英国境内生产同类产品的碳价一致。UK CBAM初步涵盖的产品大类包括铝、水泥、陶瓷、化肥、玻璃、氢气、钢铁,
97、与EU CBAM相比,不包括电力,但包括陶瓷和玻璃。在征收的排放范围上,UK CBAM与EU CBAM一致,覆盖生产商品的直接和间接排放,以及上游价值链前体产品的排放。澳大利亚 AU CBAM澳大利亚也释放出实施“碳关税”的信号。当前澳大利亚政府正启动类似机制建设的审查,审查内容包括对碳泄漏风险的评估,以及对澳大利亚碳边境调整机制(下称“AU CBAM”)可行性的评估,最终审查报告将在2024年第三季度完成。与UK CBAM类似,AU CBAM咨询文件中考虑的相关商品覆盖范围与EU CBAM的覆盖范围既有重叠,也有不同。图11|各国CBAM的覆盖行业范围由于每个国家的生产、进口和碳密集型行业情
98、况存在差异,各国CBAM涵盖的行业范围也不尽相同。作为强制性规范,受影响的企业必须跟踪和报告出口商品的内含排放量。各国不同的政策将导致企业在碳排放监测和报告方法上遇到差异,从而面临国际贸易碳合规与碳报告的挑战。企业需要在不同国家的CBAM法规框架下调整其碳排放监测和报告方法,确保符合各国的法律规定,这不仅将提高企业的运营复杂性和成本,还将增加国际贸易报告的难度。34企业绿色出海深度洞察报告(2024-2025)在CBAM浪潮即将席卷全球的同时,企业还需要及早界定和考虑相关税务影响。例如,对CBAM交易的增值税处理、CBAM 证书费用是否可以抵税,以及CBAM相关费用是否可以计入产品销售成本,还
99、是作为额外费用支出等。美国“碳关税”在欧盟、英国、澳大利亚等国实施或考虑引入碳边境调节机制的背景下,美国国内有声音希望制定自己的碳边境调节机制或其他国际标准的碳定价方案,以此来保护和强化本国制造业的气候竞争力。2022年6月,美国清洁竞争法案(下称“US CCA”)草案公布,向外界展示了美国“碳关税”的雏形。相较于欧盟CBAM,US CCA呈现了另一种“征税”形式,其征税逻辑是以美国产品的平均碳排放水平为基准,对碳排放水平高于基准的进口产品和本国产品征收碳税。对碳排放水平高于基准线值的部分征收55美元/吨的碳税,之后每年在上年碳税价格上按照通货膨胀率叠加5%进行上浮。在US CCA下,碳税的征
100、收对象是能源密集型的初级产品,包括化石燃料、精炼石油产品、石化产品、化肥、氢气、己二酸、水泥、钢铁、铝、玻璃、纸浆、纸张和乙醇。由此可见,欧美国家均以脱碳为目标出台了重要法案,且优先考虑碳泄露风险和碳排放强度高的行业,从而避免本土企业因高碳排放成本而在全球贸易竞争中处于下风,全球绿色贸易壁垒正在加速形成。这不仅将直接影响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合作,还将对全球产业格局和贸易规则产生重大影响,以碳数据为核心的全球贸易监管与气候治理格局正在逐步形成,这一趋势将对中国出海企业产生深远影响。1.3.2.日本、法国、韩国等国的产品碳足迹要求日本是继欧盟新电池法规之后,又一明确动力电池产品碳足迹的国家。日本经济
101、产业省(METI)宣布,自2024年起,投放日本市场的电动汽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车制造商需要提交电池从原料开采到废弃处理全过程排放的二氧化碳量,即披露蓄电池碳足迹。此外,经济产业省和环境省联合发布碳足迹实用指南,解释碳足迹计算和披露方法,其电池碳足迹数据的披露原则基本遵循欧盟新电池法规。日本政府计划利用电动车制造商报告的排放数据来确定企业获得补贴的资格,在规定实施之初,只需披露信息就有资格获得补贴,随着时间推移,后续政府将建立排放上限,超过该上限的车辆无法再获得补贴。此外,法国、韩国等国家对以对光伏组件为代表的新能源产品出口提出了强制性的碳足迹核算和认证的要求,产品“出海”过程中面临的碳足迹管理
102、要求越发严格。法国要求100kWp以上的光伏项目产品进入市场,均强制性执行ECS(Evaluation Carbone Simplifie)评估流程,并由专业的认证机构出具对应的碳足迹值认证报告。对于大于100kWp且小于500kWp 的中性项目,光伏组件碳足迹数值要低于550kg CO2eq/kWp;对于大于500 kWp的大型项目,光伏组件碳足迹数值要低于500kg CO2eq/kWp。35企业绿色出海深度洞察报告(2024-2025)韩国贸易、工业和能源部(Motie)也制定了碳足迹新规,对其可再生能源配额制(RPS)和其他公共项目下使用的光伏组件实施碳排放量的计算及验证,且要求太阳能发
103、电项目在确定新装设备的优先顺序时将碳足迹纳入考量。针对韩国本土产品和进口产品,韩国将采用符合KS I ISO 14040韩国标准的晶体硅组件环境影响全生命周期评估(LCA)进行碳足迹评估。对于出海企业而言,随着当前各国陆续出台相关的产品碳足迹规定,产品碳足迹未来将逐渐成为进入国际市场和品牌供应链的必备条件,如未能满足国际上关于碳足迹的相关规则或要求,可能面临无法进入特定国家市场的准入限制。而当前各国的碳足迹核算标准之间存在差异,且各国标准不互认,企业需要按照不同国家要求定制化提供不同碳足迹结果,这给企业产品出海增加了成本与难度。此外,各国核算标准中采用的默认因子,也与中国的实际情况不符,造成企
104、业出海劣势。中国中国21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社会事业与区域发展处处长世纪议程管理中心社会事业与区域发展处处长 张贤张贤在可持续发展政策前景下,中国企业绿色出海面临机遇与挑战。机遇方面。首先是全球市场的绿色需求增长。随着全球对环保和可持续产品需求的增加,中国企业可以通过提供符合国际环保标准的产品和服务,拓展海外市场。在新能源、绿色建筑、环保设备等领域,中国企业有着广阔的市场空间。其次是技术创新的竞争优势。在国内政策支持下,中国企业在绿色技术领域取得了显著进展,如太阳能、风能、电动汽车等领域。这些技术优势将帮助中国企业在全球市场上占据领先地位,尤其是在新兴市场国家。此外,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需求增长
105、将促进国际气候合作的深化。中国将继续加强与国际社会在气候变化领域的合作,积极参与全球气候治理。通过“一带一路”倡议及联合国南南基金等,中国企业将在绿色基础设施、能源合作和环保技术领域扩大与其他国家的合作。挑战方面。一是国际法规与标准的适应性。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环保法规和标准存在差异,中国企业需要投入资源去理解和适应这些不同的要求,避免在海外市场因合规问题而遭遇障碍。例如欧盟的碳边境调节机制可能成为全球首个碳关税法案。中国作为全球最大贸易国,欧盟碳关税的实施将对中国经贸形势、低碳技术创新与合作等产生重大影响。二是绿色出海面临海外市场所在国人才短缺问题。中国企业技术及产品落地,往往存在后续设备使用不
106、当或难以维护等问题。应加强落地国能力建设,在提升合作质量的同时,能够有效促进了合作成果的本土化应用,并为当地绿色产业技术的发展注入长期动力。三是地缘政治与贸易风险。随着国际局势的变化,地缘政治和贸易摩擦可能对中国企业的海外业务构成威胁。尤其是在绿色技术领域,涉及知识产权、技术转让等方面的摩擦可能加剧。36绿色出海市场“新驱动”:消费需求与行业认同2.12.2绿色消费推动企业绿色转型行业认同促使企业获取高质量认证绿色消费理念转变绿色品牌收益“漂绿”问题带来的监管要求产品LCA与EPD认证企业供应链可持续评级(EcoVadis)企业绿色出海深度洞察报告(2024-2025)3702绿色出海市场“新
107、驱动”:消费需求与行业认同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环境问题的日益严峻,绿色环保已经成为全球共识。在出海市场中,绿色消费需求及行业认同逐渐成为推动企业发展的新动力。首先,市场的绿色消费意识正普遍提升。一方面,许多国家和地区政府都出台了一系列政策,鼓励绿色消费,如绿色补贴、税收优惠等。这为绿色产品在海外市场的推广提供了有力支持。另一方面,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开始关注产品的环保性能,如节能、减排、可降解等。这为绿色产品在海外市场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例如新能源汽车,以此降低对传统燃油的依赖,相对减少使用过程中的碳排放。由此,消费者对于绿色产品以及企业的社会责任和可持续发展关注度持续攀升。此外,绿色产品逐步成为
108、企业新质竞争力。随着绿色消费需求的增长,企业在与供应商等合作伙伴的遴选与合作中,也形成了绿色产品标准共识。绿色技术推广应用、产业链供应链协同转型,逐步构建起从基础原材料到终端消费品的全链条绿色产品供给体系。企业在全球化竞争及绿色出海进程中,不可避免地需要遵循理解并遵守相关绿色标准,深入了解目标市场消费者的绿色需求,并以具有竞争力地价格提供符合当地环保标准的产品。由此可见,绿色消费这一趋势,不仅鞭策企业加强绿色品牌塑造、绿色转型以及产品创新,而且促使企业更为踊跃地开展证明环境表现、提升环境信息可信度或加强供应链管理的相关工作。38企业绿色出海深度洞察报告(2024-2025)2.1绿色消费推动企
109、业绿色转型近年来,中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关于促进绿色低碳消费发展的政策举措,比如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商务部等部门发布的促进绿色消费实施方案提出“到2025年,绿色消费理念深入人心,绿色低碳产品市场占有率大幅提升;到2030年,绿色消费方式成为公众自觉选择,绿色低碳产品成为市场主流2”的要求。随着可持续理念蔚然成风,实际上有更多消费者愿意为可持续产品支付溢价即“绿色溢价3”,这也导致了部分企业为了追求“绿色”而采取了“漂绿4”行为。为应对企业“漂绿”行为,欧盟出台了系列法规“组合拳”。出海企业需要更加可行谨慎地提出环境、气候相关声明,以满足欧盟的合规要求。多重压力之下,如何做到“绿色”
110、而不“漂绿”成为了企业需要认真思考的议题。2促进绿色消费实施方案,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等部门3 绿色溢价(Green Premium)是比尔盖茨在其倡导零排放的新书气候经济与人类未来中提出的概念,是指消费者购买可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燃料或技术所支付的额外费用,通常来说都是正的,也就是零碳排放的产品成本高于传统产品。4 牛津英语词典将“漂绿(Green Washing)”定义为“创造或宣传毫无根据的或误导性的环保主义形象的行为”。2.1.1.绿色消费理念转变回溯往昔,绿色消费尚属小众议题,其影响力与普及度均显有限。时至今日,伴随经济的蓬勃发展与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显著提升,加之消费观念与
111、生活方式的深刻变革,绿色消费与低碳生活的浪潮正以前所未有的态势席卷而来,消费升级与绿色低碳的双重趋势愈发凸显,成为驱动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力量。此番转型的根源可剖析为两大维度:首先,在政府导向方面,中国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 2035 年远景目标纲要中,着重强调了“实施绿色消费行动计划”和“培育绿色低碳生活方式”的重要任务。这意味着政府不仅要在宏观层面上引导经济朝着绿色低碳的方向发展,更要在微观层面上,通过具体的行动计划,深入到民众的日常生活中,改变消费模式,培养绿色低碳的生活习惯。其目的在于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共同推动绿色发展的良好局面,让绿色理念深入人心,
112、绿色行动成为每个人的自觉选择,从而为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建设美丽中国奠定坚实基础。其次,在消费者选择方面,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普遍提高,消费者对于生活品质的追求不再局限于物质层面的满足,而是更加倾向于选择那些能够体现个人价值观、彰显社会责任感且有利于环境保护的产品与服务。这一转变,本质上是对更高层次幸福生活的向往与实践。2023年,欧睿国际发布的2022全球十大消费者趋势中显示,随着对气候问题的担忧日益升级,消费者期望品牌在销售的产品中主动采取更为实际的措施。调查显示,67%的消费者尝试通过日常活动为环境带来积极的影响。据2024全球消费者之声调查,85%的受访者表示在日常生活中亲身经历过气候
113、变化带来的破坏性影响。还有一小部分受访者(46%)表示,他们正在购买更多可持续产品,以减少个人对环境的影响。39企业绿色出海深度洞察报告(2024-2025)图12|消费者为减缓气候变化影响采取的行动46.00%43.00%26.00%25.00%24.00%22.00%我正在购买更具可持续性的产品或对气候影响较小的产品我在购物时更慎重,目的是减少总消费我支持“绿色”的政治候选人和政策我使用可再生电力作为能源我已经购买或计划购买一台电动汽车我正在减少网上购物,以减少碳排放*注:数据来源:2024全球消费者之声调查,基于20,662份问卷调查的结果。“更可持续的产品”包括使用回收材料、天然产品、
114、二手产品和更少塑料的产品。此外,年轻消费者作为未来消费市场的主力军,该群体对于产品可持续性和环境属性的重视,也在不断推动企业进行产品创新与绿色转型。2024年尼尔森IQ(简称NIQ)与世界数据实验室(WDL)联合发布的首份Z世代 消费报告显示,Z世代消费规模最大,61%的Z世代认为环境问题正在对他们的当前和未来健康产生负面影响,这一点在他们的购买行为中得到了体现,34%的复购率来自那些销售额中超过50%为可持续产品的品牌。表4|X X、Y、Z世代消费者年均消费额(以千美元计)世代北美欧洲拉丁美洲亚太中东/北非撒哈拉以南非洲X世代5$28.9$14.2$7.9$3.2$7.2$2.2Y世代6$3
115、0.5$16.6$9.2$4.9$9.2$2.9Z世代7$38.3$20.8$10.5$8.7$12.0$3.45 X世代是指1965-1980年出生的人。6 Y世代是指1980-1995年出生的人。7 Z世代是指1995-2010年出生的人。聚焦中国,据中国消费市场绿色低碳可持续趋势调查报告(2023),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消费者对绿色低碳的重视程度最高,占比远高于其他二、三、四线城市。其中,“00后”群体对绿色低碳消费产品购买意愿最高。此外,根据调查数据显示,有78%的消费者希望知名品牌能够引领绿色低碳消费;另有83%的消费者希望能够与品牌有更多绿色低碳的互动。40企业绿色出海深度洞察报告(
116、2024-2025)由此,具有绿色低碳特性的产品,因其符合时代发展的潮流和消费者的价值追求,有望获得更多的市场份额和消费者的认可。这不仅有助于企业拓展市场空间,还能够极大地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与此同时,这也促使企业更加注重绿色创新,加大在技术研发和可持续发展方面的投入,以满足消费市场日益增长的绿色需求,形成良性的市场循环,推动整个社会向更加绿色、可持续的方向发展。终端传导而来的绿色需求促使企业更加注重社会责任,在进行供应商及合作伙伴的选择上,也倾向加入环保低碳的衡量标准。然而,企业与产品的可持续性往往需要技术创新和行业协同。在绿色出海进程中,企业不仅需要进行技术创新,提高产品竞争力,并且需要
117、积极与行业、政府、非政府组织形成合力,共同开发行业标准、革新行业理念,共同推动绿色消费正循环、推动产业链绿色低碳化发展。2.1.2.绿色品牌收益企业进行品牌塑造的过程,实质是把一个品牌从低价值认同打造为高价值认同的过程。这要求企业在进行品牌塑造的过程中,最大限度地把自身的价值与社会价值连接起来。而企业绿色环保低碳的品牌形象,则有助于吸引更多上下游企业与其进行交易,开拓更宽更广的消费市场。年轻一代消费者所秉持的绿色消费理念以及他们愿意为绿色买单的积极行为,正在引发一系列意义深远且不容忽视的变化。这不仅使得市场对于可持续产品的需求呈现出显著且持续上升的态势,还强有力地促进了众多企业果断地进行绿色转
118、型,并纷纷主动贴上绿色标签,以迎合市场的新需求和新趋势。但是,在当今竞争激烈且注重可持续发展的商业环境中,企业若要切实践行产品的绿色低碳承诺,往往需要付出诸多额外的成本。这包括研发更为环保的生产技术、采购绿色原材料,以及建立完善的碳排放监测与管理体系等。这些额外的投入意味着企业需要寻求新的盈利途径,以确保自身能够持续经营。这也导致了一个现象的出现产品越绿,卖得越贵。绿色产品所具备的溢价收益便成为了关键所在。这种溢价不单单体现为显性的经济溢价。据2024全球消费者之声调查表明,消费者平均愿意为可持续生产或采购的商品多支付9.7%的价格。类似地,联合国环境署发布的中国可持续消费调研报告显示,中国超
119、七成的消费者已具备一定的可持续消费意识,约50%的消费者愿意为可持续发展产品支付约10%的溢价。研究还发现,约10的消费者具有较高的支付意愿,他们是撬动可持续消费的核心力量。同时,绿色产品溢价还包含了隐性的部分,那就是品牌形象的提升所带来的竞争优势与市场份额的扩大。当一个企业积极推动绿色转型,其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形象会显著提升,被视为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可持续发展意识的企业。例如,可口可乐公司2018年发布了“天下无废”全球可持续包装愿景,而这一举动也为可口可乐吸引了众多支持者;星巴克致力于推广可持续咖啡种植,并减少门店的能源消耗,良好的绿色形象使其在咖啡市场中占据了更有利的地位,吸引了更多的消费者
120、,进而提高了市场份额。因此,绿色转型所带来的溢价收益,毫无疑问成为了驱动企业进行绿色低碳管理的一大强劲动力。41企业绿色出海深度洞察报告(2024-2025)图13|消费者愿意为可持续性产品支付的溢价*注:数据来源:2024全球消费者之声调查,基于20,662份问卷调查的结果。同时,绿色产品溢价还包含了隐性的部分,那就是品牌形象的提升所带来的竞争优势与市场份额的扩大。当一个企业积极推动绿色转型,其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形象会显著提升,被视为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可持续发展意识的企业。例如,可口可乐公司2018年发布了“天下无废”全球可持续包装愿景,而这一举动也为可口可乐吸引了众多支持者;星巴克致力于推广可
121、持续咖啡种植,并减少门店的能源消耗,良好的绿色形象使其在咖啡市场中占据了更有利的地位,吸引了更多的消费者,进而提高了市场份额。因此,绿色转型所带来的溢价收益,毫无疑问成为了驱动企业进行绿色低碳管理的一大强劲动力。2.1.3.“漂绿”问题带来的监管要求然而,值得注意的是,随着越来越多的企业声称自己的产品为绿色低碳产品乃至“零碳/碳中和”产品,“漂绿”问题愈发受到广泛的关注和重视。绿色行动并非仅仅是营销的噱头,而是愈发成为产品的本质属性。根据中财大绿金院支持汉化的英国特许证券与投资协会(CISI)国际ESG证书项目教材,可对“漂绿”分为以下几类:表5|“漂绿”定义划分营造环保意象使用树叶、动物和绿
122、色包装等图片都是绿色漂绿的形式,但不一定有配套环保行动举措。误导性标签某些产品被标记为“认证”或“100%有机”,但没有任何支持信息来证明这一说法。隐性的偏差公司可能表现得环保和可持续,但可能在其他方面出现了利益权衡例如,公司可能使用“天然”或回收材料,但商品可能是通过剥削员工(如童工)的方式制造的。无关的声明在商品标签上写着不含某些化学物质以示商品的道德性,二实际上这些化学物质本就是法律禁止使用的。两害相权取其轻公司对外声称某种可持续行为是真实存在的,但另一面则是引入了更大的健康或环境风险(例如,有机香烟)。在当地生产/采购(例如,从当地农贸市场生产)定制或量身定做由可回收、可持续或环保材料
123、制成可生物降解的,可以在家里处理由一个在道德实践方面享有盛誉的公司生产的(例如,支持人权)以较低的供应链/碳足迹生产来源可追溯和/或透明(例如,公平贸易)平均水平我不会支付高于平均价格的价格1-5%6-10%11-20%21-30%超过30%高于平均价格的平均%9.70%8.96%9.10%9.56%9.68%10.00%10.07%10.52%42企业绿色出海深度洞察报告(2024-2025)在“漂绿”现象频发的环境下,企业极其容易面临如下三方面的风险:公众对于企业自愿碳抵消声明的真实性、可验证性和一致性的关注度持续攀升,过度依赖于碳信用的企业容易引起消费者或利益相关方对企业提出“漂绿”质疑
124、。碳信用品质不佳,碳信用卖方疑似“漂绿”行为问题将有可能迫使购买碳信用的企业连带被贴上“漂绿”的标签,或甚至面临诉讼风险。碳信用项目及方法学的选取需要足够证明其减排或碳储存是真实、可测、永久、额外、独立验证和独特的,否则将同样致使企业面临“漂绿”风险。“漂绿”问题带来的监管趋势面对普遍“漂绿”问题,欧盟等国家或地区已经迅速且果断地出台了一系列严格的法规,旨在严厉打击企业虚假的环境声明和承诺。“漂绿”所付出的代价正从道德层面的谴责迈向法律层面的监管。此外,为提升碳信用品质,自愿碳市场诚信委员会(ICVCM)和自愿性碳市场诚信倡议(VCMI)先后提出十项核心碳原则及碳信用声明施行守则供企业遵循。在
125、欧洲绿色新政(European Green Deal)路线图下,欧盟正大力推进制定一系列法案以禁止和打击“漂绿”行为并保护消费者在参与绿色和可持续消费过程中的知情权。根据欧委会2020年3月11日发布的循环经济行动计划(Circular Economy Action Plan),强化消费者保护、打击“漂绿”行为被列入重要事项清单。目前,欧盟发布的赋能消费者以实现绿色转型指令(以下简称“绿色转型指令”)已正式公布生效,该指令总体性地规范了涉环境声明和可持续标签(Sustainable Label)的不正当商业行为。法规延伸绿色转型指令(Directive(EU)2024/825)于2024年3月
126、6日公布于欧盟官方公报(Official Journal of the European Union)并于3月27日正式生效。根据指令的安排,欧盟各成员国将有两年时间采取措施以遵守指令要求。绿色转型指令的一大核心目标是避免消费者在作出可持续性的消费决策时受到“漂绿”等误导性营销行为的影响。该指令通过修订和补充欧盟现行不公平商业行为指令(Directive 2005/29/EC)以及消费者权利指令(Directive 2011/83/EU)的相关条款和附录的方式将“漂绿”行为明确纳入欧盟反不正当竞争以及消费者保护的监管框架中。值得注意的是,绿色转型指令特别禁止企业基于碳抵消(Carbon Off
127、setting)所作出的与产品相关的环境声明。例如,声称某个产品或服务已实现“碳中和”,减轻了气候影响,或是仅产生了有限的碳足迹,但实际上是通过外部抵消温室气体排放来实现“碳中和”效果。指令旨在禁止通过在产品价值链外购买碳信用或碳抵消来实现产品零碳目标而做出的碳抵消环境声明。相反,倘若产品本身的实际生命周期即能达到碳中和的效果,则该类环境声明仍然是被允许的。此外,指令也并不禁止企业宣传其对碳信用等环境项目的投资。2024年6月,欧盟理事会就关于明确环境声明的证实和沟通的指令提案(以下简称“绿色声明指令”)达成一致,并准备与欧洲议会进行最后磋商。绿色声明指令将绿色转型指令中的要求予以具体化,并设
128、置了针对环境声明的证实(Substantiation)、传达(Communication)以及验证和认证(Verification and Certification)等环节的最低要求。43企业绿色出海深度洞察报告(2024-2025)同年,中国国家认监委发布关于明确直接涉碳类认证规则备案要求的通知,将直接涉碳类认证规则根据认证目的与需求不同,分为碳减排/清除、碳披露、碳中和三类,并从产品认证、管理体系认证、服务认证三大维度提出要求。通知提出,对于碳中和类应当遵照的原则是,以自主碳减排策略为主,有效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量,再通过碳抵消方式,中和无法避免的排放量。这对漂绿重灾区碳中和认证提出了更为严
129、格、明确的要求。2024年7月2日,国家认监委秘书处再次发布通知,要求各机构根据认监委核查结果,开展清理规范工作,不属于直接涉碳类认证规则备案范围的证书、属于直接涉碳类认证规则备案范围但不符合分类要求的证书,都要作出注销或撤销处理。除政府监管措施外,新闻媒体也承担起外部监督职责,不仅严格追踪企业的环境声明和碳排放行为,而且要求企业确保信息真实、准确且具有可验证性。对于出海企业而言,更需要对其提出的环境、气候相关声明保持更加科学谨慎的态度,深入了解并严格满足欧盟的合规要求。否则,一旦违反相关法规,企业将面临严重的法律后果和声誉损失,对其在国际市场的发展造成极大的阻碍。但需要注意的是,外部监督也有
130、可能导致企业迎来“漂绿”的另一面“绿色沉默8”。相较于漂绿,绿色沉默的后果可能更严峻劣币驱逐良币。瑞士碳金融咨询机构South Pole长期跟踪绿色沉默,在其2024年初发布的2023/2024年度净零报告中调查了1400名可持续发展高管,发现14个主要受访行业中,有9个行业的大多数公司都在有意减少在气候方面的对外沟通。“漂绿”监管对企业出海经营的警示综上,在这样的形势之下,准备出海或者已经出海的企业必须保持高度的警觉和谨慎,全面深入地了解并遵循当地规定,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来应对,以确保自身在复杂多变的国际市场环境中能够始终保持合规运营。怎样做到既“反漂绿”,又避免企业陷入“绿色沉默”的境地,
131、已成为关注的重点。对于出海欧盟市场的中国企业,我们有如下警示和建议:全方位梳理与环境、气候紧密相关的全球营销素材企业需对其在全球范围内运用的营销材料中涵盖的环境声明予以全面梳理,将这些声明进行细致分类,不同类别的环境气候声明或许适配不同的合规要求。紧密追踪欧盟“漂绿”新规的落地状况,以及国内相关法规动态当前,绿色转型声明已然正式生效,相关条款要求仍有可能进一步调整。故而,企业应当密切关注欧盟层面其他禁止“漂绿”新规的立法进程,及时深入研究最新要求。同时,应对“漂绿”风险也已成为全球性挑战,除欧盟之外,企业也应当积极留意中国及其他法域针对环境与气候声明的最新要求,根据企业出海经营的实际需要有针对
132、性地予以应对。依照新规进行合规审查,获取高质量认证并进行本地化改造在充分掌握欧盟与各成员国禁止“漂绿”法规的具体要求之后,企业应对照相关要求审查自身提出的环境声明等相关的信息披露。根据评估结果,企业亦可考虑进一步调整环境声明的相关表述,以使其符合欧盟要求。8 指企业因担心受到反对或批评,避免或淡化讨论其环境影响或可持续发展目标,不对外或保守披露企业绿色转型行动。44企业绿色出海深度洞察报告(2024-2025)2.2行业认同促使企业获取高质量认证在政策和市场的双重推动下,绿色低碳转型成为必然优势。与此同时,“漂绿”相关监管愈发严格。在此背景下,尽早进行高质量的绿色低碳认证,有助于企业在形成先发
133、优势,保持行业领先地位的同时避免“漂绿”质疑。为了初步满足行业、监管、客户的要求,不少企业已经开始尝试获取一些基础的认证。然而,随着各方标准的不断提高,为了显著增强其环境声明的可信度与认可度,众多企业开始全力为获取高质量的认证而努力,比如基于产品全生命周期评估(LCA)方法的碳足迹认证、EPD 认证等。不仅如此,除了在产品维度追求这类认证,由于供应链绿色管理的需求愈发紧迫,越来越多的客户对供应商的可持续发展表现出极度的关切,进而要求进行 EcoVadis 评级。2.2.1.产品LCA与EPD认证全生命周期评估(Life Cycle Assessment,简称“LCA”)和环境产品声明(Envi
134、ronmental Product Declaration,简称“EPD”)是环境科学中用于评估产品环境影响的两个相关概念。全生命周期评估(LCA)LCA是一个综合性的分析方法,不仅包括能源消耗和碳排放等关键环境指标,还涵盖了影响环境的其他类别,如资源消耗潜力(ADP)、酸化潜力(AP)、富营养化潜力(EP)、臭氧层损耗潜力(ODP)、光化学氧化物生成潜力(POCP)等。LCA的目的是汇编、量化和评估一个产品/工艺/服务在生命周期内的投入、产出和潜在的环境影响,它被广泛应用于产品设计、环境政策制定、供应链管理和市场营销等领域。此外,LCA有助于企业和组织评估其产品或服务的环境绩效,从而做出更可
135、持续的决策。人们常说的产品碳足迹是LCA的一个特定应用,它专注于精确量化产品生命周期内的温室气体排放总量,通常以二氧化碳当量(CO2e)作为统一度量单位进行计算。产品碳足迹的评估范围划分为“摇篮到大门”或“摇篮到坟墓”,分别对应不同的产品生命周期阶段。因此,产品碳足迹是LCA的一部分,它核心在于精确评估产品生命周期内的碳排放情况,而LCA提供了一个更为广泛且综合的分析框架,用于全面审视包括碳排放在内的多种环境影响因素。在实际应用场景中,企业往往采用LCA体系,来深入全面地了解产品的环境绩效。同时,为了满足特定的环境报告需求或减碳目标,企业还会单独开展产品碳足迹的计算与分析工作。环境产品声明(E
136、PD)EPD是符合ISO 14025标准的ISO III类环境声明,是一份经过验证和注册的文件,旨在传达产品或服务在其整个生命周期中对环境的影响。基于LCA,EPD提供了从原材料获取、生产制造、运输、使用到最终废弃处理各个阶段的客观、可比和经第三方验证的环境信息数据。通过EPD,企业可以透明地展示其产品的环境绩效,让消费者、合作伙伴和其他利益相关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评估产品的可持续性。45企业绿色出海深度洞察报告(2024-2025)简而言之,LCA是评估工具,而EPD是基于LCA结果的环境信息披露文档。EPD通常包含了LCA分析的关键数据,并将这些数据转化为易于理解和比较的环境声明,以便消费者
137、和其他利益相关者了解产品的环境性能。目前,国际上注册量比较大的EPD体系为瑞典EPD体系(The International EPD)和意大利EPD体系(EPD Italy)。瑞典EPD体系是运行时间最长的国际EPD体系,意大利EPD体系专注于建筑材料,制定了光伏产品的产品种类规则(Product Category Rule,PCR),可评估光伏产品对环境的影响。此外,还有美国的UL、SCS体系,法国的PEP体系、英国BRE体系、挪威的EPD体系及德国的IBU体系等。瑞典在环境保护领域一直处于全球前列,瑞典政府建立EPD体系的动机是源于瑞典大型工业企业对产品环境认证的需求,旨在补充当时以企业行
138、政管理为重点的环境管理认证体系(如ISO 14001)。1994年1月1日瑞典正式实施瑞典政府采购法,政府采购的可持续管理是瑞典环境管理委员会的职责之一,EPD体系的建立和实施可以成为政府推广可持续采购的重要工具。在这一背景下,经由瑞典政府和工业企业的通力合作,EPD体系于1997年顺利成立,并很快发布了全球首份EPD。图14|1998年由瑞典EPD体系发布的全球首份EPD瑞典EPD体系以产品覆盖范围最广、覆盖区域最广著称。此外,挪威EPD和日本SuMPO EPD体系涵盖范围也比较广。还有一些EPD体系则仅以建筑/建材产品为目标,如韩国EPD体系,德国的IBU,英国BRE,丹麦EPD体系等。而
139、法国PEP体系则以电子产品为主;意大利EPD体系则更偏重于电力与建筑相关产品。46企业绿色出海深度洞察报告(2024-2025)表6|各类EPD体系概览企业为何要进行EPD认证?EPD基于其国际性、适用性、可靠性、可对比性、综合性、中立性的优点已经成为世界上应用最广泛的第三类环境声明。而企业也可以借由EPD支撑产品在某些领域的资质要求,并协助决策制定。满足当地市场采购要求。欧盟、澳大利亚、美国等地区的特定行业在进行招标采购的过程中,都要求或鼓励企业出具EPD。例如建筑和建筑材料行业,EPD被广泛应用于评估建筑材料的环境影响。开发商和建筑师可以通过EPD选择更加环保的材料,提高建筑的可持续性评级
140、。监测和改善产品的环境绩效。EPD是建立企业环境绩效基准的一种方法,通过监测可以不断提升企业的环境绩效水平。传递环境绩效信息,减少沟通成本。EPD为买家提供所期待的环境信息,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提升企业对于供应链上下游企业的管理效率,减少招标过程的工作量。合规、有效的营销工具。EPD可以传递企业在环境保护方面与众不同的行动,并通第三方审核降低环境披露的“漂绿”风险。2.2.2.企业供应链可持续评级(EcoVadis)在全球问题加剧、供应链风险上升、消费者环保意识加强、国内外监管愈发严格的情况下,如何做到提高经济效益、促进环境保护、体现社会责任感的同时推动企业持续创新与发展成为了企业不得不思考的问
141、题。然而,企业的这些问题,往往需要与上下游企业通力合作完成。以节能降碳为例,传统的供应链管理方式下,企业通常会在设定成本节能降碳目标后,重点通过采购职能的价格谈判实现“一次性降碳”。然而通过议价带来的节降不仅会影响供应商持续合作的意愿,也极大可能因为“羊毛出在羊身上”而最终导致降本无法继续。EPD体系建立时间涉及产品范围审核方式瑞典EPD体系1997产品:建材、电力、交通、食品、纺织品、工业产品等服务:港口运营、垃圾处理、塑料回收第三方机构、独立审核员挪威EPD体系2001产品:建筑、建筑光伏产品为主第三方机构、独立审核员韩国EPD体系2001产品:建筑系统安排审核机构审核员日本SuMPO E
142、PD体系2002产品:建材、食品、纺织品系统安排审核机构审核员德国IBU2005产品:建材体系指定审核员英国BRE2013产品:建材独立审核人法国PEP Ecopassport2006产品:电子产品、暖通设备第三方机构、独立审核员美国UL2016产品:建材、小家电UL审核意大利EPD体系2016产品:电力、建筑指定审核机构Kiwa-Ecobility Expets2017产品:建材、钢铁、电池、电子信息、视频、机电产品独立审核员47企业绿色出海深度洞察报告(2024-2025)对企业而言,如何管理上游供应链企业的商业道德风险、环境风险、劳工和人权风险等问题,是其面临的重要问题。随着各大国际品牌
143、纷纷认可EcoVadis作为供应链ESG绩效评估的工具,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被国际客户要求参加EcoVadis评级,其分数也被作为供应商采购考核标准之一。如今,EcoVadis已覆盖180个国家与地区、220个行业、130,000多家公司。EcoVadis延展介绍EcoVadis评级基于一系列国际企业社会责任标准,例如联合国全球契约十项原则、国际劳工组织(ILO)公约、全球报告倡议组织(GRI)标准、ISO 26000标准等,评级内容涵盖四大主题、21条标准。评级结果:分为铂金、金牌、银牌、铜牌共4级奖牌和“快速进步”“承诺”两个奖章纳入条件:被客户要求参与评级的公司评级信息来源:企业主动填报信
144、息、360观察抓取企业公开信息、抽查式的现场验证图15|EcoVadis可持续评价体系EcoVadis 评级在企业绿色出海中的重要性与其他资本市场评级机构发起的ESG评级不同,EcoVadis建立了以企业内部管理文件为基础、更为灵活和定制化的ESG评级体系。随着全球对可持续发展的关注度不断提高,企业在拓展国际市场时,绿色发展已成为关键竞争力。EcoVadis 作为一种权威的供应链 ESG 绩效评估工具,为企业绿色出海提供了重要的支持和保障。提升企业声誉与形象,满足国际市场需求o 满足国际采购要求:随着全球对可持续发展的重视,越来越多的国际采购商将EcoVadis认证作为选择供应商的重要标准之一
145、。出海企业若获得EcoVadis认证,将更容易进入国际采购商的供应链体系,从而在全球市场中占据有利位置。o 增强品牌信誉:EcoVadis认证是国际公认的可持续发展认证,获得认证有助于企业在国际市场上树立积极、负责任的品牌形象,吸引更多潜在客户和合作伙伴。48企业绿色出海深度洞察报告(2024-2025)降低供应链风险,优化供应链管理o 提高供应链透明度:EcoVadis认证要求企业关注其供应链的可持续性表现,通过提供供应链透明度和管理能力的证明,出海企业可以更加清晰地了解供应链的各个环节,从而优化供应链管理,确保供应链的可持续性和稳定性。o 降低供应链风险:EcoVadis认证帮助企业识别和
146、管理环境、社会和商业道德方面的风险,提供改进建议和措施。这有助于出海企业降低潜在的法律、声誉和运营风险,确保供应链的稳定运行。推动可持续发展,提高国际竞争力o 提升创新能力:EcoVadis认证强调创新与技术应用,鼓励企业开发和应用绿色技术和解决方案。这有助于出海企业保持技术领先地位,推动行业的创新和发展,从而在国际市场中占据更有利的位置。o 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EcoVadis认证鼓励企业采取可持续发展战略和实践,通过提供准确的评估和指导,帮助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出海企业可以利用这一平台,推动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变革,为未来的市场做好准备。增强员工忠诚度,提高社会责任感o 提升员工忠诚度:E
147、coVadis认证证明企业在可持续发展方面的投入和努力,这有助于激励员工参与可持续发展活动,增强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和归属感。一个稳定、高效的团队将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持。o 履行社会责任:通过EcoVadis认证,出海企业可以更好地履行社会责任,推动社会进步。企业将自身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和实践传递给更多的利益相关方,带动整个产业链的绿色发展,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双赢。消费者对于环保的执着追求、对健康的高度关注以及对社会责任的殷切期待,已成为推动市场发展的重要力量。他们不再仅仅满足于产品的基本功能,而是渴望那些能够与自然和谐共处、对自身健康有益且彰显企业社会担当的商品。与此同时,多数企业也深
148、刻认识到这一趋势,纷纷通过技术创新和精心制定的绿色战略来提升自身的竞争力。以先进的科技为支撑,不断研发更加环保、高效的产品,同时积极践行绿色发展理念,从生产环节到供应链管理,全方位地落实可持续发展策略。而行业标准的逐步完善以及政策的有力支持,更为绿色出海市场的蓬勃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保障。明确的行业标准如同灯塔,为企业指引前进的方向,确保市场的有序竞争和健康发展;政策的扶持则犹如强劲的东风,助力企业在绿色发展的航道上扬帆远航。正是这些因素协同作用,推动了绿色出海市场的快速发展。49绿色出海全价值链“新赋能”:管理方法与数字化赋能工具3.13.2顶层设计与风险监控为企业绿色出海掌舵数字化科技创新赋能
149、企业全流程绿色出海治理架构与战略目标贯穿始终的风险监控机制绿色设计绿色供应链绿色基础设施与绿色生产绿色报告企业绿色出海深度洞察报告(2024-2025)5003绿色出海全价值链“新赋能”:管理方法与数字化赋能工具在全球绿色监管合规要求及市场绿色消费需求驱动下,出海企业进行全价值链的绿色协同管理则尤为重要。企业自身需要从顶层治理架构与战略目标层面树立绿色发展的可行路径,并采用持续的风险监控与管理手段,降低潜在合规风险,维护企业声誉与品牌价值,满足投资者、客户及其他利益相关者的期望。从具体的管理实践而言,企业可以出海全流程中的四个重点环节为抓手,即产品设计、采购、生产与报告,辅以数字化工具手段,从
150、而实现价值链的全面可持续发展,以应对企业出海过程中的绿色挑战。诚然,绿色低碳转型与全价值链管理并非凭企业一己之力即能完成,需要上下游、全行业、全社会齐力同心、共筑绿色生态。出海企业需要以开放包容的心态,与供应商、合作伙伴和客户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并最大限度地发挥影响力,从而实现绿色可持续的共同愿景。图16|企业绿色出海全价值链管理国家发改委能源所可持续中心主任国家发改委能源所可持续中心主任 田智宇田智宇当前,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在绿色发展方面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并不完全相同,发达国家重点关注降碳,但发展中国家普遍面临减污、降碳、扩绿、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等多重压力,其中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控碳降碳的责任
151、和压力也不相同。在全球化格局下,出海企业需要对供应链绿色相关问题进行协同管理。同时,不同国家资源禀赋、发展阶段和水平不同、标准要求不同,对供应链不同环节价值实现会有较大影响。并且,这种影响不是一成不变的。特别是,中国可再生能源发展迅速,在短期和长期对供应链绿色低碳发展水平的影响明显不同。不同国家供应链绿色转型的价值实现方式也不同,涉及碳市场、排污权市场、能源市场等绿色要素配置问题。出国企业需要动态关注相关发展变化,对资源、环境、生态等要素实现一体化优化配置。51企业绿色出海深度洞察报告(2024-2025)3.1顶层设计与风险监控为企业绿色出海掌舵在企业绿色出海的过程中,顶层设计和风险控制是成
152、功的关键。首先,治理架构和战略目标作为企业绿色发展的驾驶舱,为企业的绿色转型提供了明确的指引。高层的坚定承诺、明确的战略和目标,以及对资源配置和技术研发的支持,是实现绿色出海的基础。同时,企业必须建立一个全面的风险监控体系,包括事前预警、事中管理和事后审查,以应对全球绿色治理政策和市场需求的变化。在此过程中,精准的风险分析和及时的应对措施至关重要。企业需要识别和分类各种潜在风险,制定切实可行的应对方案,并通过持续的监测和反馈机制,确保风险管理的有效性和持续改进。这一体系不仅帮助企业在全球市场中提升竞争力,还确保了绿色发展的可持续性和环境责任的履行。3.1.1.治理架构与战略目标顶层治理架构设计
153、和战略目标设定对企业绿色出海的发展与管理至关重要,其作为“方向盘”,为企业的绿色发展奠定基调与方向。企业需要通过高层的承诺和监督、组织的透明化管理、战略目标的精准制定与实施、以及多维度目标的设定与达成,来实现企业的绿色转型和可持续发展。企业绿色出海战略的成功实施,首先需要最高管理层的坚定承诺和积极支持。企业必须将可持续发展理念融入核心战略,由高层领导组建专项工作小组,负责监督和推动价值链的绿色转型。高管和董事会应通过制定明确的政策、目标和时间表,展示对绿色发展的承诺。他们需要在资源配置、技术研发和市场推广等方面提供支持,增加低碳技术研发方面的投入,通过改进生产工艺路线、升级碳回收技术等手段主动
154、减排,同时积极运用绿色金融工具,减轻企业资金运转压力,确保企业在绿色出海过程中能够快速响应市场变化和政策要求。监督和支持不仅体现在决策层面,更应渗透到企业的日常运营和长远规划中,以确保各项措施得到有效执行。董事会应定期审查企业的环境绩效,确保减排目标的实现,并在必要时进行战略调整。管理者需要负责设定企业的整体方向和基调,通过制定和推行减碳战略和路线图,确保企业在的绿色发展走在正确的道路上。企业需建立一个清晰的治理体系与明确的管理架构,确保各业务和职能部门明确知晓其在推动价值链绿色发展中的职责与报告义务。内部管理方面,企业应层层分解价值链责任治理系统,将责任与义务落实到各部门、各业务环节、各产品
155、线,建立起全方面的“绿色价值链管理”体系。此外,企业需将绿色低碳目标纳入部门负责人考核体系,设置环境关键绩效指标,提高内部各运营环节减排积极性,保障绿色价值链管理的有效实施。52企业绿色出海深度洞察报告(2024-2025)图17|企业绿色治理组织架构示例董事会提名与治理委员会执行委员会包括CEO以及各业务部门和全球职能部门的负责人道德与合规办公室供应链责任项目由供应链委员会赞助业务和实施支持:业务部门联络员(由供应链委员会指派)审计小组,成员来自:全球采购服务部门EHS部门供应链委员会各业务部门的供应链高级副总裁供应商采购部门企业的绿色发展战略应与长期发展愿景保持一致,并在行业内进行对标,以
156、确保战略的前瞻性和竞争力。这意味着企业需要根据全球气候变化的挑战和国际市场的动态,不断调整和优化自身的可持续发展战略。通过与国际标准和规范对接,同时将低碳发展纳入企业价值观和企业文化中,使企业能够更好地融入全球市场,提升自身的国际竞争力。同时企业需根据自身的业务特点和市场需求,制定切实可行的绿色发展路径与目标,包括但不限于产品创新、生产过程优化、能源消耗降低等方面。目标应具体、明确,能够反映企业对环境保护的承诺,并与企业的商业模式和运营策略相结合。通过对行业最佳实践的学习和对标,企业能够识别自身在绿色发展方面的差距和潜力,从而制定出更具雄心和创新性的战略目标。企业的战略目标应该是多维度且可量化
157、、可操作。综合考量企业影响力、供应商绩效、内部绩效等多个方面,有助于企业全面评估其运营对内外部环境的影响,帮助企业识别和平衡不同利益相关者的需求和期望,包括客户、员工、投资者、供应商、社区等,以确保企业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也能积极履行环境和社会责任。同时,这些目标需要是可量化、可操作的。量化目标提供了清晰的标准,便于企业明确跟踪进度和衡量成效。可操作目标确保企业能够将目标转化为具体的行动和决策,以灵活应对实操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或障碍,并有助于明确各个团队和个人的责任,推动跨部门的协作。53企业绿色出海深度洞察报告(2024-2025)3.1.2.贯穿始终的风险监控机制持续的风险监测企业应建立一
158、个全面的风险监测体系,包括事前预警、事中管理和事后审查。通过定期的风险识别,主动发现可能影响企业出海运营和战略目标的内外部因素。这包括对全球绿色治理政策变动、客户绿色需求变化和行业可持续趋势的持续监控,以便及时调整企业策略,规避潜在风险。在出海运营的过程中,企业应实施动态的管理与控制措施。这涉及到对正在进行的活动进行实时监控,确保各项操作符合预定的风险管理计划,并能够对突发事件做出快速响应。同时,企业需要对这些风险进行评估,包括紧急程度、严重性和影响范围的评估,以确定风险管理的优先级和资源分配。并定期进行事后审查,评估已发生风险的处理效果,并对风险管理措施的有效性进行审查,从而不断优化风险管理
159、流程。精准的风险分析企业在进行风险分析时,首先需要对出海绿色风险进行精确的类别定位,这包括数据风险、经营风险、采购风险等关键领域。数据风险关注碳数据的准确性,以及信息安全与数据泄露的可能性;经营风险涉及市场变化、成本控制和收入波动等方面;采购风险则与供应链的稳定性、供应商低碳执行力以及原材料价格波动相关。项目风险是指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可能对项目目标产生不利影响的事件或情况。每一种风险都可能对企业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因此,企业必须对这些风险进行细致的识别和分类。同时,企业应开展可行性评估、成本评估和效益评估等相关评估,以确定风险应对方案的合理性。可行性评估帮助企业判断应对措施是否切实可行,成本评
160、估确保所采取的措施在财务上的可承受性,而效益评估则衡量这些措施的潜在价值与回报。项目风险管理通常采取以下五种风险应对策略:风险规避、风险转移、风险减轻、风险承担和风险控制。这些策略使企业能够灵活地处理不同类型的风险,确保风险管理策略的多样性和有效性。此外,企业在进行风险分析时,还应考虑到政策和法规的不确定性,以及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气候政策差异。这要求企业密切关注政策动态,及时调整自身的碳管理措施,以适应不断变化的政策环境。及时的风险应对与反馈在企业绿色出海的过程中,及时的风险应对与反馈是确保风险管理有效性的关键环节。企业必须迅速采取行动,实施风险应对方案,并且明确方案的实施时间表、责任分配以及监
161、督机制。54企业绿色出海深度洞察报告(2024-2025)在风险应对方案的准备上,企业需要制定具体的行动计划,如采购变更、市场变更和生产变更等。这些方案应根据风险评估的结果来定制,确保在风险发生时能够迅速有效地执行。例如,如果市场风险评估表明某产品因绿色壁垒导致需求可能会大幅下降,企业可能需要调整生产计划或寻找新的市场机会。在实施过程中,企业应明确各项措施的责任人,并建立监督机制,以确保风险应对方案得到有效执行。同时,企业需要对风险应对的效果进行持续的监测和反馈。这涉及到对已实施措施的定期审查,评估其在降低风险、减少损失方面的效果。通过收集和分析数据,企业能够了解风险应对措施的实际成效,并据此
162、进行必要的调整。这种反馈机制不仅有助于改进现有的风险管理措施,还能够增强企业对未来风险的预测和应对能力。此外,企业应建立关键风险指标(KRI)作为风险监测的重要工具。KRI是可量化的指标,能够预示风险敞口的增加,与公司的关键成功因素和风险偏好相一致。通过监测这些指标,企业能够及时发现绿色出海风险信号,采取预防或缓解措施,从而保持组织的稳定性和利益相关者的信任。企业应将风险管理视为一个持续改进的过程。这意味着企业需要不断地从风险应对的经验中学习,优化风险管理策略和流程。通过不断的学习和改进,企业能够提升绿色出海过程中的风险管理成熟度,更好地应对未来可能出现的各种风险挑战。图18|价值链风险管理价
163、值链风险管理SWOT分析跨职能团队讨论内部/外部专家访谈风险类型构建情景分析多方评估风险的严重程度与发生频率构建风险矩阵确定2-5项可用措施,以应对最大风险基于成本/效益比对现有措施进行评选择最适当的措施在项目内规划和实施应对措施任命相关负责人,强化对应职责持续审查应对措施实施后的风险改进管理措施,进一步降低风险55企业绿色出海深度洞察报告(2024-2025)3.2数字化科技创新赋能企业全流程绿色出海从企业出海的全流程而言,倘若要做到绿色低碳,需要覆盖产品全生命周期的各个环节,从源头做起,包括绿色产品设计、绿色智能制造、绿色基础设施、绿色能源以及绿色供应链,最终实现绿色出海。数字化科技创新为
164、企业全流程绿色出海提供强大支撑。通过数字化赋能,企业能够在产品研发设计阶段实现绿色设计,优化资源利用并降低环境影响。同时,绿色供应链管理利用数字化平台提升供应商评估和协作效率,推动供应链协同脱碳。数字化技术还助力绿色生产,提升能源效率和流程优化,支持智能化管理和可持续电气化转型。通过透明的价值链数据共享、精准的碳排放核算与可信的第三方认证,出海企业不仅能满足全球气候合规报告要求,还增强了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图19|数字化解决方案协助企业全流程绿色出海3.2.1.绿色设计绿色设计9是指在产品设计过程中,综合考虑产品性能、质量、生产周期、成本和产品生命周期的绿色制造属性,优化各有关设计因素,使产品
165、全生命周期过程资源能源效率高,环镜负面影响小且符合健康安全要求设计。在全球可持续发展和双循环发展格局背景下,绿色设计成为推动高质量工业发展的重要方向。国务院关于加快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的指导意见中4次提到绿色设计,明确要求以产品绿色设计为抓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生产体系。欧盟可持续产品生态设计法规(ESPR)于近日正式生效,也将对中国出海企业相关产品的设计和生产带来新挑战,中国出海企业在产品绿色设计方面还大有可为。9GB/T 28612-2023 绿色制造 术语56企业绿色出海深度洞察报告(2024-2025)图20|绿色设计策略然而,传统的设计方法在应对全生命周期的资源消耗和
166、环境影响时面临效率和精度的挑战。为突破这些瓶颈,数字化技术的赋能成为推动绿色设计高效落地的关键。通过深化产品研发设计环节的数字化绿色化协同应用,企业能够更早期、更加精准地评估产品的环境影响,实现从设计到制造的全流程优化。在数字化赋能下,绿色设计的具体实现将不仅停留在理念层面,更将融入先进技术手段,帮助企业在产品研发设计阶段就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从“可持续性发展”设计模块到创成式设计工具,再到数字孪生技术的全面应用,这些数字化手段帮助企业在设计阶段就将绿色理念落地,推动产品在全生命周期内实现资源高效利用和环境友好发展。具体而言,产品绿色设计数字化赋能方案包括:绿色低碳基础数据库:根据不同行业的特
167、点,收集并整合各环节的绿色低碳数据,包括材料选择、制造过程、能耗标准等。为设计师提供详尽的产品全生命周期评估(LCA)数据,支持绿色设计决策。全生命周期评估(LCA)工具:自动计算每个零件的碳排放数据和水资源消耗,帮助设计师量化产品的环境影响。利用数字孪生技术和虚拟仿真平台,在设计阶段对产品的性能、能耗、排放等进行模拟和优化。可持续性设计平台:开发或集成现有的CAD/CAM/CAE软件,增加专门用于可持续性设计的功能模块。在设计过程中展示产品整体的碳排放情况,辅助设计师做出更环保的设计选择。基于3D打印技术的创成式工具:采用AI驱动的创成式设计工具,智能优化部件结构,减少材料用量。同时利用3D
168、打印技术快速迭代原型,减少材料浪费和生产周期。零部件共享平台:建立或接入现有的零部件共享平台,鼓励使用现成的、经过验证的零件。避免不必要的新零件设计,减少由此产生的资源消耗和成本开支。57企业绿色出海深度洞察报告(2024-2025)数字孪生技术:通过数字孪生技术在虚拟环境中进行全面的产品测试和验证,确保产品符合可持续性要求。同时平衡产品性能、成本效益与环境影响,实现整体最优解。依托开放式数字商业平台,企业可获得解决方案的整合能力,以工业软件为代表的数字化解决方案,在新能源汽车、风电设备、光伏设备、太阳能设备等的产品研发和设计中已有成功应用经验。通过虚拟仿真、形状搜索等功能,助力企业在绿色设计
169、领域的精准决策和资源高效利用。这种数字化与绿色化的深度协同,正引领绿色设计向更加智能、高效和可持续的方向迈进,也将成为未来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方向。图21|绿色设计数字化工具示例3.2.2.绿色供应链绿色供应链主要聚焦绿色采购与供应商管理。绿色采购要求企业在采购过程中优先选择符合环保标准、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供应商,并通过优化采购流程,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这一策略对于推动整个供应链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为确保供应商能够满足企业的绿色采购要求,有效的供应商管理不可或缺,且涵盖供应商选择、评估、合作及绩效评价等各个环节。在此框架下,供应商管理的核心在于指导和支持供应商提高自身的环保性能。企业应
170、与供应商建立紧密合作关系,制定明确的合规标准与绩效指标,定期评估供应商的环保表现,并协助他们改进生产流程和管理体系,以确保达成共同的绿色发展目标。同时,企业应建立透明的信息共享机制,鼓励供应商参与到绿色发展中来,通过持续的沟通和协作,形成共同的可持续发展目标,共同探索减排技术和创新解决方案。通过与供应商合作,推动低碳采购政策,优化物流网络,采用清洁运输方式,并实施供应链碳排放监测和管理。58企业绿色出海深度洞察报告(2024-2025)为了持续不断地与供应商合作,建设绿色供应链,可以采取以下策略:图22|可持续供应商管理策略供应商参与和持续改进设定准则风险和影响评估绿色发展绩效评估持续改进培训
171、和能力建设-伙伴关系监测、评估、问责与经验学习设定准则:对标行业规范与最佳实践,设定供应商准入流程,挑选合适的供应商进行合作。同时,设定行为准则,将对供应商的绿色发展期望纳入合同。并建立明确的基准和激励机制,确保供应商持续的良好表现。风险和影响评估:规划并细分供应链,使工作重点集中在对环境具有实质性和潜在不利影响的领域。绿色发展绩效评估:在供应商评估方面制定宽严并济的机制,针对不同的议题使用不同的评估流程。采取差异化的互动,可以包括自我评估、审计、员工调查等多种方式。持续改进:与供应商紧密合作,共同解决表现不佳的问题,并通过激励措施鼓励供应商不断改进其环保行为。培训和能力建设-伙伴关系:打造合
172、作伙伴生态圈,和供应商建立紧密协同的绿色伙伴关系。并引入外部专家,培养供应商的自主意识和理解能力,与供应商一起在采购、制造、物流和销售等各环节全面实现绿色发展。监测、评估、问责与经验学习:监督和评估供应商管理体系的有效性及其对环境影响,并吸取经验教训,加强对不同利益相关方的问责制度。在此过程中,数字化平台的引入可以极大提升绿色采购和供应商管理的效率和效果,帮助企业应对绿色出海要求。以供应链脱碳为例,出海企业需正确识别并有效追踪自身供应链中各环节的碳排放热点与减排潜力,实现供应链协同脱碳。通过开发数字化解决方案,可以从供应链层面高效完成出海企业与其上下游及第三方核查机构的数据交互,在实现碳足迹透
173、明化及供应链上下游之间的高效协作的同时,有效提升出海企业碳排放相关数据的真实性、准确与综合认可度。59企业绿色出海深度洞察报告(2024-2025)以下为数字化低碳供应链管理方案的四个关键要素:数字化供应链监控:利用传感器、物联网技术等手段,企业能够实时监测供应链各个环节的能源使用和碳排放情况。通过精准的数据分析,发现节能减排的机会,并基于实时反馈调整运营策略。供应商数字化评估管理:在供应商评估体系中引入环境与气候评估指标,借助数字化技术实时跟踪供应商的环境绩效。同时,通过建立数字化的风险管理机制,企业可以更有效地评估供应商的环境风险,及时采取应对措施。数字化核算与数据交互:对于工业企业,采用
174、一致的核算方法和确保价值链数据的透明可信性尤为重要。通过开发数字化解决方案,企业能够在价值链层面上高效完成与上下游企业及第三方核查机构的数据交互。这种方法不仅可以提升碳排放相关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还将增强这些数据的综合认可度。数字化合作伙伴生态圈:通过与供应商、同行企业、行业专家以及合作伙伴建立紧密的联系,数字化合作伙伴生态圈能够为企业搭建解决方案的桥梁。帮助企业根据交互数据及自身碳排放情况建立气候中和价值链,高质量整合全价值链的碳排放,最大程度地推动和加速整个行业实现低碳转型。图23|可持续供应链数据的安全可靠共享与协同生态3.2.3.绿色基础设施与绿色生产绿色生产与配套基础设施,是实现企
175、业绿色转型的重要环节。而通过数字化技术实现能源与生产数据的透明化及其效率的持续优化,企业能够降低能源与资源的消耗,推动传统产业能源优化、成本优化、风险预知及决策控制,整体上实现节能降本提质增效。60企业绿色出海深度洞察报告(2024-2025)能源效率管理与持续优化为实现制造过程的高能效,提升能源使用效率并减少环境影响,需实时进行能耗数据分析和能源管理优化。这就要求企业通过部署数字化的能源管理工具和解决方案。各类前沿技术正推动能源管理系统(EMS)的发展,这些系统通过集成先进的信息技术、传感技术和通信技术,全面监测、分析、预测和优化能源系统,可以自动实时采集能耗数据并进行工厂能耗透明度分析,监
176、测并管理生产过程中的能耗、产量、设备运行状态等信息,识别可能的节能减排机会,预测潜在的设备故障,从而实现成本节约和环境保护的双重目标。能源效率管理正朝着智能化、集成化、网络化和绿色化方向发展。智能化管理通过应用物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实现精准的能源数据收集、分析和自动化管理,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减少浪费。此外,电能储存技术的进步对能源管理至关重要,包括电池技术、超级电容器和飞轮储能等,它们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并支持可再生能源的集成。图24|能源管理解决方案流程优化与控制在全球范围内,人工智能(AI)在流程优化与控制领域的应用展现出巨大潜力,特别是在新产品工艺研发、工厂设计、生产系统优化等方面
177、发挥着重要作用。工艺研发阶段,企业通过数字化实验和计算机仿真技术,利用数学模型和计算仿真手段建立合成反应的工艺模型,优化研发路线,减少物料损耗,并加速创新与研发过程。这种模拟和优化的方法允许产品在实际生产前在虚拟环境中进行充分测试和改进。工厂设计阶段,采用绿色低碳的设计理念,运用如gPROMS等工艺仿真优化软件进行工艺-工程一体化设计,实现生产系统的能耗优化,并促进副产品的循环利用和废物的回收与再利用。这不仅提升了能源效率,还推动了整个生产系统的绿色低碳升级。生产系统工艺数字孪生平台,例如gDAP,为建立虚拟产线提供可能,使得在设计阶段就能验证生产策略,并预计产品的质量与物料消耗。数字孪生技术
178、的应用为生产流程的优化和控制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61企业绿色出海深度洞察报告(2024-2025)生产阶段,实施在线生产系统与预测性模型控制,通过提高产品质量与收率,降低单位生产能耗与物料消耗,减少整个生产系统的碳足迹,并确保生产的连续优化与精准控制。生成式AI的应用在预测性维护和智能质量检测方面展现出其价值,通过对设备运行数据的实时监控和分析,预测设备的故障趋势,提前进行维护,降低设备故障率,并自动识别和分类产品缺陷,提高检测效率和准确性。可持续电气化转型与微网调节可持续电气化转型与微网调节正成为企业与组织实现绿色低碳发展的关键路径。这一转型不仅对减少企业自身的碳足迹至关重要,也是构建可持续
179、城市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配电网络作为能源生产与消费之间的桥梁,其智能化管理是确保能源可靠运行的关键。当下许多企业在后期运维中面临诸多挑战,例如设备分散、缺乏实时监控平台、能效评估困难以及难以实时了解配电网络设备运行状况等。为了应对这些挑战,企业可通过部署一站式智能配电管理解决方案,以实现智能运维与低碳管理。具体包括:状态透明:通过数字化手段,利用底层传感器、数据采集单元和智能在线监测装置等,实时监控设备的运行状态。这不仅有助于高效资产管理,降低产品生命周期成本,还能优化资产投资,为企业带来经济和环境双重收益。能源监控:作为数字化解决方案的核心组成部分,通过对能源消耗的细致评审,结合产品产量
180、与能耗情况,确定核心设备的KPI。利用基准值和标杆值的计算,引导用户不断优化能耗水平,有效减少碳排放,推动企业向低碳经济转型。高效运维:通过对设备的实时监测和分析,实现故障的早期预警,并将维护保养计划与流程集成到系统中,实现从计划性维护到预测性维护的转变。这不仅降低设备损坏的概率,也使得运维管理系统更加主动和高效。微网管理:与微网管理硬件整合,提高光伏、储能汽车充电等分布式能源设备综合运行效率,结合可调节的柔性负荷实现需求侧响应、有序用电和动态增容,提供综合能源分析和调优策略。图25|源网荷储综合优化方案62企业绿色出海深度洞察报告(2024-2025)智慧楼宇智慧楼宇作为现代建筑的重要组成部
181、分,正通过高科技手段显著提升楼宇管理效率,并在节能减排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对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目标做出积极贡献。智慧楼宇的核心在于将信息化、自动化和智能化技术融入建筑的建设和管理中,从而实现高效、便捷、舒适和安全的建筑环境。在节能环保方面,智慧楼宇通过智能照明系统根据实际需要调整室内光线,避免不必要的能源浪费。智能空调和加热系统能够根据室内外温湿度自动调节,为人们提供舒适的生活环境。此外,建筑能源管理系统的实时监控和分析功能,有助于更好地了解和控制能源使用,实现节能减排的目标。对于出海企业而言,引入智慧楼宇作为建筑节能降碳的解决方案,不仅能够减少自身的碳排放,还能把握数字化、智能化融合发展的契机
182、。在进行智慧楼宇转型时,企业可以采取以下策略:设备互联和自动化:利用传感器和物联网(IoT)技术实现楼宇内部设备和系统的互联,实时采集设备数据,并基于这些数据实现自动控制系统,提高能源效率。数字化电能监控系统:实时采集与分析能源消耗模式和趋势,识别能源浪费点,为企业的能源管理决策提供准确的数据支持,推动企业根据ISO50001标准实施能源管理。智能环境调节和办公布局:员工可以通过智能设备自定义工作区的环境设置,提供更优质的办公环境。系统基于实时数据,分析员工分布情况,优化办公布局,确保员工的舒适度和便利度。延伸案例以机电行业为例,面对国内市场竞争激烈的挑战,如何跟随一带一路倡议挖掘出海业务机会
183、成为众多机电类企业必须思考的问题。洛克美森正在尝试通过智慧楼宇转型来实现这一目标。其在济南建设的零碳智慧工厂,通过引入西门子等公司的前沿技术,采用智慧能碳管理平台ECX实现对工厂能源消耗和碳足迹的实时监测。同时,采用智慧微网管理平台MGMS对厂区安装的光伏、储能、充电桩等新能源系统进行实时管理调度,实现工厂用能100%的绿色替代。此外,通过采用智慧园区管理平台SC Insights X实现对工厂所有智能化系统的集成和统一管理,有效提升工厂的运营管理效率。图26|智慧能碳管理平台功能63企业绿色出海深度洞察报告(2024-2025)3.2.4.绿色报告出海企业在以碳数据为核心的全球贸易监管与气候
184、治理格局下,需要基于真实可信、精准动态的碳足迹数据,来满足政府、客户、合作伙伴等不同利益相关者的报告与信息披露需求。通过引入商业平台底座及碳足迹生态解决方案,结合数字孪生、区块链、工业边缘计算、能源管理等创新科技,协同生态体系,出海企业可与其上下游及第三方核查机构进行数据交互,有效提升碳排放相关数据的真实性、准确性与综合认可度,实现全链条碳足迹透明化及价值链高效协作,提升绿色竞争优势。价值链碳数据透明度与可追溯性提升对于出海企业而言,无论是为了满足海外气候监管政策的要求、市场的消费驱动,还是为了实现自身降本增效、绿色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提升价值链碳数据的透明度与可追溯性至关重要。只有通过推动
185、上下游之间的碳数据共享,企业才能够精确识别价值链中的碳排放热点,从而实现价值链协同脱碳,从而在全球市场上取得竞争优势。供应链上下游的碳数据收集与共享,通常面临供应链层级复杂、数据口径不一、信息安全性等挑战,导致企业无法获取透明、可追溯的碳数据。通过引入数字化解决方案,企业可以解决传统数据收集手段的短板,实现数据共享效率与数据质量提升。具体包括:区块链技术确保碳数据机密性:数据主权是跨组织间共享碳排放数据的核心前提。通过区块链技术(可信供应链信息交换共享TSX)的应用,结合分布式账本和加密信任机制,下游供应商提供的产品碳足迹信息能够得到验证,实现供应链碳足迹数据的安全共享,并确保商业机密不受侵害
186、。供应链中的企业可以自主决定何时以及与哪些合作伙伴分享这些碳排放数据。价值链信息共享与追溯:通过动态提供产品碳足迹信息,价值链上下游企业之间可以实现安全可信的数据共享,并精准地记录和计算每个产品在供应链各环节的碳足迹(即从摇篮到大门或从摇篮到坟墓)。这不仅确保了碳足迹数据在价值链中的准确性和可追溯性,还能够跨越不同环节、组织和行业进行整合,并符合相关的碳足迹标准。数据独立验证确保可信度:支持多种既定产品碳足迹核算标准的互操作性,产品碳足迹数据可以由经过认可的第三方机构进行验证。通过保障数据的透明度、可靠性和安全性,企业可以确保碳排放数据符合相关标准,并通过可验证的方式展示产品的碳足迹信息。开放
187、共享的减碳生态系统:出海企业能够借助数字化平台在价值链建立起紧密的合作关系,联合各级供应商、客户、合作伙伴和认证机构,形成跨行业的生态网络,实现碳排放数据的可信、可靠和安全共享。在这种开放的合作环境中,各生态伙伴能够充分利用数据,共同推动企业与行业的脱碳进程。64企业绿色出海深度洞察报告(2024-2025)图27|价值链碳足迹信息可信网络碳足迹精准核算碳足迹核算是出海企业进行气候披露、制定减排战略与路径的重要基础。在诸如EU CBAM,欧盟新电池法规等国际气候治理政策浪潮下,以及国际消费者越来越重视可持续消费的背景下,出海企业需要强化“低碳标签”。而只有摸清“碳家底”,出海企业才能够准确定位
188、其自身在行业及全球市场中的位置,从而合理制定其自身出海战略与绿色低碳发展措施,在降本增效的同时实现减碳,为提升企业的绿色竞争力提供新引擎。传统手工或半自动方式收集、汇总活动数据并计算碳排放的方式,通常造成排放水平摸底不清、核算过程不确定等问题,影响碳核算的准确性和规范性。针对上述痛点,企业应当以ISO 14067产品碳足迹、ISO 14064组织碳足迹等国际标准为基础,在确保结果的可信度和可靠性的同时利用物联网、边缘计算等技术和在生产制造领域的数字化经验与专业知识,采用数字化手段实现碳排放数据的精准计算。具体包括:在线快速科学建模与计算:支持批量上传等多种产品数据填报方式,流程化、模块化、模式
189、化操作,便捷使用。且遵循产品全生命周期评估(LCA)的原则,依据ISO 14067标准,支持LCIA评估方法的应用。主流排放因子库集成及专家支持:涵盖国内国际主流因子库,最多开放10万条排放因子,且支持多种碳核算模型。提供端到端的LCA专家服务,包括排放因子的查找与选择、垂直行业碳排放比较、减碳建议及相关策略等。自动化、精准计算生产环节碳排放:通过连接合作伙伴与企业工厂的IT和OT基础设施,集成实现产品碳排放数据的自动化采集,从而提升数据采集的效率与准确性。此外,利用边缘计算技术,部署能源计量传感器,实时采集生产线的制造过程及能耗数据。能够将数据自动分解至单个产品,实现精准的碳足迹记录与计算,
190、而非基于估值或行业平均值。65企业绿色出海深度洞察报告(2024-2025)数字化技术的应用使得数据请求、计算和共享更加便捷高效,帮助企业实现多产品的碳足迹计算。基于规模化的可靠数据,出海企业能够迅速识别高碳排环节,从而制定有针对性的减排措施,并量化这些措施对企业运营及供应链的影响,从而更有效地推动产品组合的去碳化进程。图28|产品碳足迹核算碳足迹可信核证EU CBAM、欧盟新电池法规均对企业的产品碳足迹数据提出了第三方独立核证的要求,以确保碳数据的完整性、准确性、真实性、透明性与一致性。经受认可的第三方核证后披露的碳数据,在市场上认可度更高,客户与消费者也更加信任。然而对于企业而言,传统的碳
191、足迹核证方式存在以下难点:核证准备过程的时间和精力成本高:温室气体当量的核算是有工程技术和体系门槛的,核证的整个过程需要充足的准备。碳足迹的核证通常需要企业准备大量的生产、运营和供应链数据,认证过程中还可能涉及多次现场审核,这要求企业投入大量的人力和时间来准备材料和配合审核工作。难于去伪存真,识别有资质高质量的第三方核证机构:对于温室气体量化相关的第三方机构,市场上普遍存在机构良莠不齐的情况,其对温室气体量化体系存在一知半解甚至是偷换第三方核证概念的现象频发,输出质量参差不齐。企业在绿色出海的低碳可持续进程中,由于目标出海地区、规则及绿色合规要求等的因素的千差万别,需要考虑其第三方的专业性、公
192、信力、认证资质、效率以及质量可持续等多个因素,这无疑增加了企业在绿色出海是的辨别及选择难度。数据验证与因子匹配复杂:传统方式的碳足迹核证过程,需要对海量原始数据手工进行数据核对和排放因子的匹配,流程复杂且耗时较长。66企业绿色出海深度洞察报告(2024-2025)相比之下,数字化解决方案可以提供更高效、更低成本且更高透明度的碳足迹核证方式。基于区块链、AI的碳排因子匹配等数字化驱动技术,实现在线数据审核,辅助线下现场审核,从而编制核查报告。计算过程透明且核查结果快速,极大降低了过程成本,并提高了核证效率、准确性和透明性。创新的数字化核证解决方案,将帮助出海企业显著提升碳足迹核查过程的效率,并能
193、够赋能解决企业供应链碳数据交换及供应链管理等多重需求,满足国际碳足迹核证需求,实现可信赖的绿色出海。图29|产品碳足迹核查延伸案例西门子联合西门子Xcelerator生态认证合作伙伴TV南德意志集团(以下简称“TV南德”)推出创新国际碳足迹在线认证联合解决方案。该认证服务基于AI的碳排因子匹配,将帮助客户显著提升碳足迹核查效率,并能够赋能解决客户供应链碳数据交换及供应链管理等多场景需求,助力客户满足国际碳足迹认证需求,实现绿色出海。图30|西碳迹国际在线认证67企业绿色出海深度洞察报告(2024-2025)碳足迹合规报告由于不同国家和地区对于碳排放报告的标准与格式要求不尽相同,且适用不同的标准
194、,出海企业需要针对性地满足当地的合规要求,从而造成了全球贸易绿色报告的复杂性。除了合规性报告外,行业与市场认同导致的报告需求,例如EPD报告、碳足迹/碳盘查报告等,也因需满足特定目的,而存在各种标准与要求。为应对这一复杂挑战,出海企业可以运用数字化解决方案,有效满足不同合规政策或市场需求的报告要求。数字化解决方案可以通过柔性配置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报告模板和计算标准,能够实现灵活应对不同国家的合规要求。企业可以根据各国的标准,例如EU CBAM、电池法案、ISO 14064等标准,定制化自动生成符合特定法规要求的报告。这种多标准兼容性使得出海企业能够快速响应不同的合规需求,避免因不符合当地法规而遭
195、受罚款或业务限制。此外,数字化解决方案能够简化跨区域的合规管理。对于跨国经营的企业,协调不同地区的合规要求是一项复杂的任务。数字化平台能够集成各区域的合规标准,帮助企业在一个统一的界面上进行管理。这样,企业不仅能确保各地报告的准确性和及时性,还能够降低合规管理的复杂性和成本。延伸案例西门子依托数字化商业底座Xcelerator,构建西碳迹碳足迹生态解决方案,结合国内、国际政策要求,贴合本地客户需求,联合产业生态合作伙伴与认证合作伙伴,实现全链条碳足迹透明化及价值链高效协作,提升出海企业绿色竞争优势。同时以数字化与低碳化“双轮驱动”,以科技创新赋能零碳产业链,携手全球合作伙伴构筑减碳生态,共同打
196、造可持续发展的未来。图31|西碳迹绿色生态体系助力实现合规碳足迹报告68绿色出海企业“新实践”:案例与思考4.1企业案例分享企业绿色出海深度洞察报告(2024-2025)6904绿色出海企业“新实践”:案例与思考我们通过调研不同行业、不同类型企业的出海实践案例,涵盖供应链“链主”与上下游中小企业视角,展现企业在应对出海绿色挑战时的思考、行动与数字化赋能成果。希望借由案例分享,为更多的出海企业提供经验借鉴,也为政府助力企业出海提供政策研究方向。案例分享1汽车行业(整车)奇瑞汽车数字化解决方案实现汽车组件碳足迹精算与溯源,突破出海碳壁垒背景奇瑞汽车作为中国自主品牌的代表之一,早在2001年就已拉开
197、“走出去”的大幕。业务遍布全球8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出海实践中致力于提升国际竞争力。奇瑞汽车将长期价值和可持续发展深度链接,积极探索绿色、低碳转型实施路径,稳步向“建设成为世界一流绿色智能出行科技公司”的长期目标迈进。挑战作为一家集研发、生产、销售于一体的大型汽车制造商,奇瑞汽车庞大的业务规模和复杂的全球供应链布局使其在产品绿色出海实践与低碳转型时面临以下挑战:缺乏真实的高精度监测碳数据及自动化的精准计算能力。建立碳排放核算体系的复杂度高。面临科学构建减碳战略路径及策略。关键举措奇瑞汽车以汽车车侧围产品为试点,通过数字化平台底座及碳足迹生态解决方案:进行产品碳足迹在线建模与计算,实现产品全生命
198、周期碳排数据透明化。自动化、精准计算汽车车侧围产品在生产制造环节的碳排放。在虚拟环境中模拟实际生产过程中的碳排放情况,实现碳孪生。自动生成产品碳排放报告。无缝衔接最佳效费比的碳认证。成果与收益精准高效自动化量化汽车车侧围产品生产制造过程碳排放。建立贯穿供应链的产品相关碳排放数据可信安全交换共享体系,确保碳排放信息在整个价值链中的可信传递。自动生成符合标准的产品碳排放报告、衔接碳认证,带来了显著的成本节约和效率提升。助力奇瑞突破出海碳壁垒,在国际市场树立绿色环保的企业形象。下一步计划进一步强化数字化平台的应用,持续优化碳足迹生态解决方案,逐步将这一精细化管理经验扩展至整车层面。力求实现从设计、采
199、购、生产到回收的全生命周期碳排放精准监控与管理。促进奇瑞在全球市场中构建更加可持续、透明且负责任的品牌形象,从而更好地迎接出海挑战,推动绿色发展战略的全面实施。70企业绿色出海深度洞察报告(2024-2025)图32|车侧围碳足迹核算注:示例数据非真实案例分享2汽车行业(汽车零部件)华域麦格纳电驱动系统摸清碳家底,降低碳排放,打通产品出海绿色赛道背景华域麦格纳由华域汽车与麦格纳共同投资成立,是大众汽车电驱动系统的全球供应商。作为中国最大的综合性汽车零部件供应商,华域汽车积极拓展海外市场,形成了覆盖全球的业务网络。高度重视数字化引领企业绿色低碳转型,以此承担起产业链绿色低碳转型引领者角色。挑战欧
200、盟碳边境调节机制(EU CBAM)正式进入过渡期,华域麦格纳未来可能面临增加的碳成本压力。与此同时,其客户大众汽车针对供应链减碳提出了高要求,华域麦格纳亟待算清“碳账本“,并投资于减排技术以降低自身的碳排放水平。关键举措采用数字化解决方案,以一款电驱动系统产品为突破口,结合能源管理、边缘计算、区块链、数字孪生等数字化创新技术,科学高效掌握碳足迹信息,实现碳足迹可信精算与追溯。将碳数据结果线上提交认证机构,获取电驱系统产品碳足迹核查声明。在此基础上,以优先级确定短中长期减碳技术方案,形成完整的减碳路线图。同时基于减碳模拟,投入减碳措施,低成本高效率实现碳汇抵消及碳减排。71企业绿色出海深度洞察报
201、告(2024-2025)案例分享2汽车行业(汽车零部件)(续)华域麦格纳电驱动系统摸清碳家底,降低碳排放,打通产品出海绿色赛道(续)成果与收益利用数字化解决方案清晰盘查了自身产品碳足迹,并基于此采取减碳技术,使一台电驱动系统在整个生产过程可累计减少约40%的碳排放量。获取了电驱动系统产品的碳核查认证,成为更值得信赖的绿色低碳供应商,满足了出海产品碳披露要求和整车客户的可持续发展绩效评级准入与考核。为进一步深度优化企业的供应链、产品设计与选型,以及生产运营的优化提供了重要的指导方向。下一步计划华域麦格纳在未来将通过深化数字化应用,将其在一款电驱产品上取得的成功经验推广到其他产品线,持续采用先进的
202、减碳技术和工艺,力求在整个生产过程中实现更大幅度的碳排放减少。此外,公司还将致力于打通并优化供应链的数据流,以实现供应链管理、产品设计与生产运营的全面绿色升级,从而提升其作为绿色低碳供应商的国际竞争力,有效应对潜在的出海挑战,并确保其产品在全球市场中的绿色议价能力。图33|华域麦格纳电驱动系统碳足迹72企业绿色出海深度洞察报告(2024-2025)案例分享3电池行业(电池制造)欣旺达打造电池护照数字化平台,从容应对欧盟新电池法规要求背景欣旺达是全球锂离子电池领域领军企业,以“创新驱动新能源世界进步”为使命,深耕锂电池领域,致力于为社会提供更多绿色、快速、高效的新能源一体化解决方案。欣旺达积极探
203、索绿色出海路径,从产品出海向产能出海过渡,提高竞争力,满足客户要求、规避合规风险。挑战欧盟新电池法规于2023年正式生效,为全球电池产业带来新机遇新挑战。欣旺达出口至欧盟的电池产品不仅需要满足严格的环境标准,还必须提供详细的碳足迹(PCF)声明和标签,以证明其生产过程中的碳排放量符合欧盟的要求。关键举措针对欧盟新电池法带来的挑战,欣旺达与西碳迹合作,通过数字化解决方案构建了电池护照数字化平台,该平台针对电池法案的具体要求和标准,嵌入了专门的计算方案,不仅能够精确计算电池产品的碳足迹,还能追溯和透明化整个生产流程,确保符合国际认证标准。平台支持不同供应商提交相关数据,便于整合整个供应链的信息,从
204、而实现从原材料采购到生产、使用直至回收各环节的碳排放精准管理和优化,确保产品满足欧盟市场准入要求。成果与收益通过实施基于数字化解决方案的电池护照平台,实现了电池领域产品碳足迹的精算、追溯、透明化及国际认可的碳足迹认证。从容应对欧盟新电池法规的要求,为电池产品进入欧洲市场提供了坚实的保障。同时,借助这一平台,能够更好地管理供应链,从而提高整体供应链的效率和可持续性。下一步计划欣旺达未来计划将其数字化电池护照平台扩展至不同产线的电池产品,进一步提升自身产品的合规性。基于自身经验打造对外开放的服务平台,为其他电池厂商提供电池法案相关的支持。有助于自身产品全面符合国际绿色标准的同时,还能通过技术支持和
205、数据共享增强供应链的透明度与韧性,促进整个行业共同应对出海挑战,提升市场竞争力。图34|欣旺达电池73企业绿色出海深度洞察报告(2024-2025)案例分享4电池行业(电池回收)北辰先进循环退役电池循环回收利用碳足迹可信精算与追溯,助力电池企业绿色出海背景北辰循环是一家锂离子电池回收利用技术研发商,致力于通过创新的循环经济模式推动绿色低碳转型,减少资源浪费,降低环境污染。公司通过建立高效的回收体系和先进的处理工艺,实现了废旧电池中有价值材料的高效提取与再利用,不仅促进了资源的循环利用,还大幅减少了生产过程中的碳排放,从而在实践中落实了绿色低碳的发展理念。挑战虽然自身不直接涉及电池产品的出海业务
206、,但随着欧盟新电池法规的正式生效,北辰循环在帮助其他企业应对欧盟新电池法案关于碳足迹披露的要求时,面临着如何科学计算退役电池原材料及循环回收利用全过程中的碳排放数据的挑战。为了满足法案的严格标准,北辰循环需要确保其提供的碳排放数据计算方法既精准又可信,并能够实现全程追溯,以便于其客户能够顺利进入欧盟市场。关键举措北辰循环为实现退役电池循环回收利用碳足迹可信精算与追溯,采取了以下数字化手段:精确高效地量化生产制造环节碳排放:依托边缘计算技术,实现系统对接,自动采集来自生产制造系统及能源管理系统相关产品相关碳排放数据并精准分解。供应链中产品相关排放的安全可信交换:通过电池产品生产及退役电池废弃回收
207、计算模型,基于区块链技术,计算和管理供应链中产品相关碳排放数据。退役电池循环利用产品碳足迹透明化:从摇篮到大门,建立碳排放数字孪生驾驶舱,清晰透明化产品每一步的碳足迹,满足新电池法案对于碳足迹披露要求。成果与收益实现了退役电池循环回收利用过程中碳足迹的可信精算与追溯。帮助客户满足了欧盟新电池法规的要求。通过评估和优化电池回收过程中的资源与能源使用,显著降低了成本,提升了经济效益,从而在绿色低碳转型中取得了实质性的成果与竞争优势。下一步计划北辰循环计划进一步提升其数字化能力,同时拓展国际合作网络,确保其解决方案能够适应更多国际市场的法规要求,从而更好地帮助客户应对未来的出海挑战,提升在全球市场的
208、竞争力。图35|退役电池循环回收利用碳足迹核算注:示例数据非真实74企业绿色出海深度洞察报告(2024-2025)案例分享5钢铁行业 河钢集团技术引领低碳发展,打造钢铁行业绿色出海典范背景河钢是世界最大的钢铁材料制造和综合服务商之一,坚持“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致力于建设最具竞争力钢铁企业。河钢始终秉承“人、钢铁、环境和谐共生”的绿色发展理念,锚定“双碳”目标,在国内率先发布低碳发展技术路线图,通过实施六大技术路径和建设两大管理平台,力争2050年实现碳中和,持续引领行业低碳绿色发展,为国家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实现贡献“河钢方案”。挑战EU CBAM自2023年10月进入过渡期,作为出口
209、至欧盟的钢铁制造商,河钢有责任配合欧盟进口商提供碳排放核算相关数据和文件。随着2026年EU CBAM的正式实施,将直接影响河钢出口至欧盟的钢铁产品的价格竞争力。关键举措为应对CBAM政策带来的挑战,河钢集团需要对其生产和供应链进行全面的碳足迹评估与管理,不断提高其绿色制造水平,开发低碳技术,以减少碳排放,避免高额的碳成本。河钢集团采取了一系列关键举措:数据收集与核算模型建立河钢以邯钢为试点,开展了CBAM数据收集、填报及核算研究工作,通过对邯宝产线的碳排放活动数据进行收集、源流转换、数据分配、排放因子选取及平衡校验,成功搭建了基于CBAM规则的碳排放核算模型。同时邀请TV南德对CBAM信息收
210、集程序的可靠性、计算方法的合理性以及填报内容的规范性进行全面审核。数字化CBAM平台开发开发涵盖CBAM不同情形要求类别的数字化平台,能够按照需求进行数据分析整合,并自动化产出符合CBAM过渡期申报要求的碳排放报告,降低了企业报送门槛,帮助企业以低成本、准确、快速的方式合规报送碳排放信息。平台还配备了定制化因子库,方便搜索查询适用于钢铁行业的国内外排放因子。核心工艺路径优化针对不同产品类型,河钢采用了多种减碳工艺路径。对于高等级汽车、家电面板,采用高炉-转炉工艺(BF+BOF),实现10%30%的减碳效果;对于高强度汽车钢、工程结构钢,则采用混合电炉工艺(MIX-EAF),减碳效果可达35%7
211、0%;而对于近零碳排放产品,则采用电炉工艺(EAF),减碳效果高达50%90%。上游供应链优化河钢加强与原材料和能源合作伙伴的合作,通过优化铁资源和创新能源结构来实现源头降碳。与必和必拓的合作探索了低碳原料工艺路径,并与中石化签署了共建绿色氢能产业链的战略合作协议,共同研究氢冶金示范工程绿氢供应的综合解决方案,以促进能源结构的转型升级。成果与收益通过建立符合CBAM规则的碳排放核算模型和数字化平台、优化生产工艺路径,显著降低了碳排放量,提升了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同时,这些措施可以帮助河钢有效应对CBAM政策带来的碳配额成本风险,并通过降低碳排放成本和增强绿色制造能力,确保其出口产品在欧盟市场的价
212、格竞争力,巩固其在全球钢铁行业的领先地位。下一步计划为了进一步提升应对潜在出海挑战的能力,河钢未来计划将已有的解决方案扩展至所有产品线,包括计算并应用更多符合钢铁行业的排放因子数据,以确保更广泛的碳排放管理覆盖。通过这些举措,河钢旨在推动整个钢铁行业向更加绿色低碳的方向发展,不仅提升自身的国际竞争力,还带动行业整体技术水平的进步。这一计划将帮助河钢更好地准备未来可能出现的更为严格的国际贸易环保法规,确保其产品在全球市场上的可持续发展。75企业绿色出海深度洞察报告(2024-2025)案例分享6通信行业 国内某通信企业依托碳足迹数字化解决方案,实现产品碳足迹透明化与全生命周期绿色管理背景作为国内
213、信息和通信行业的领军企业,国内某通信企业立足于光通信。深耕海外业务多年,出口额破百亿,国内某通信企业在中国“一带一路”的信息化建设中扮演重要角色。国内某通信企业以绿色低碳发展为目标,获国家工信部“绿色工厂“称号,并计划于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挑战出海产品需要满足海外客户高标准的碳足迹报告和认证要求。在当前业务发展中,国内某通信企业需要应对欧盟等海外市场出台的相关绿色法规带来的合规挑战。国内某通信企业需要尽快实现碳足迹的可信精算,作为产品减排的基础,推动实现碳中和目标。关键举措建立企业层面的可持续发展治理架构,包括战略与ESG委员会等,制定可持续发展战略、框架与政策,推进可持续发展工作的具体实
214、施。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开展“绿色供应链”评价体系,协同上下游各方共同推动产业链整体绿色绩效的提升。应用西碳迹作为碳足迹精准量化的数字化解决方案,通过精准高效的量化光纤光缆等产品的碳排放,获取碳认证,并生成LCA报告,满足当下海外客户的碳足迹报告和认证需求。成果与收益逐步实现了光纤光缆产品碳足迹的可信精算,推动产品碳足迹透明化,并获得碳足迹认证证书,满足海外下游供应商的高标准报告与认证要求。实现产品的全生命周期管理,挖掘产品减排空间,推动科技创新与绿色设计。其光缆系列产品获国家工信部“绿色设计产品”称号,助力国内某通信企业在绿色制造、节能低碳发展的道路上砥砺前行。下一步计划国内某通信企业将计划
215、进一步纵深完成企业供应链,包括外部供应商的碳足迹追溯与计算,增强出海产品的竞争力,提升客户和消费者对产品的信赖,在通信行业领跑绿色低碳循环发展。76企业绿色出海深度洞察报告(2024-2025)案例分享7智能家居 绿米联创通过数字化驱动企业减排降碳,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应用与管理背景作为IoT 行业独角兽,绿米联创是全球技术领先的无线全屋智能品牌。其智能家居产品通过线上线下全渠道远销海外,北美与欧洲更是企业重点拓展的海外市场。挑战绿米联创有大量电子产品出口欧盟,需要配合下游客户计算传感器等产品的碳足迹。当前正积极开拓海外市场,着眼于提升海外市场的产品竞争力。产品品类众多,传统碳足迹核算方式不足以满
216、足企业的碳管理需求。关键举措绿米联创以“绿色”作为初心与决心,坚持对产品进行绿色设计与改造,积极推行绿色理念。通过云化部署西碳迹碳足迹生态解决方案,实现不同类型产品碳足迹的精准量化,同步获取国际认证机构出具的核查报告,满足国际碳足迹认证需求。成果与收益应用数字化解决方案显著提升了产品碳足迹的核算效率,协助绿米联创摸清“碳家底”,助力满足海外市场对出口产品碳足迹披露的要求,帮助企业构建绿色低碳的新型竞争力。通过低碳布局,绿米联创荣获COP28“中国角”深圳十佳绿色低碳案例,不断深化其在绿色低碳领域的国际影响力。下一步计划绿米联创计划进一步将碳足迹数字化解决方案推广应用于企业各品类产品,发掘减排空
217、间,减少产品的能耗与碳排放,提升绿米联创出海的产品竞争力。77企业绿色出海深度洞察报告(2024-2025)案例分享8电子电器 华新精科助力供应链实现产品碳足迹透明化,高效开启企业绿色低碳转型背景作为新能源汽车驱动电机铁芯规模型生产企业之一,华新精科多年来深耕精密制造领域。为响应低碳产品供应链管理的号召,华新精科正积极推动供应链绿色低碳转型。挑战当前工业中高达 90%的碳排放来自于供应链,但能够用于量化产品碳排放量及各级供应商碳排放的解决方案尚不成熟。华新精科自行收集供应链原始数据的成本高昂,数据来源与质量难以核实。为实现去碳化目标,需要跨环节、跨组织、跨行业的竭诚合作,但部分参与者对数据共享
218、的安全存在担忧。关键举措华新精科将绿色低碳发展作为目标之一,健全企业的双碳管理体系、管理制度,持续优化生产制造工艺,提升产值降低碳排放。应用西碳迹进行产品碳足迹在线建模与计算,实现碳足迹透明化。依托西碳迹,帮助供应链上下游进行产品碳足迹信息的可信安全交换共享,通过点对点的数据通信,并使用加密密钥来确保真实可信。成果与收益通过数字化解决方案实现了多款产品的碳足迹透明化,并获得产品碳足迹认证。实现了贯穿供应链的产品相关碳排放数据可信安全交换共享,推动实现供应链绿色管理,降低供应链风险,提升供应链核心竞争力。下一步计划华新精科将进一步推动企业的碳足迹管理数字化转型,构建绿色制造体系,包括生产、产品和
219、供应链,打造长远可持续的绿色机制。图36|华新精科西碳迹合作案例78企业绿色出海深度洞察报告(2024-2025)案例分享9赋能中小企业、共筑绿色生态中小企业在价值链中扮演着关键的角色,尽管规模较小,但因具有灵活性、适应性与创新性使得其成为整个经济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大型企业数字化转型已进入规模化阶段,但对于中小企业而言,在数字化转型方向、着眼点、投入和资源等方面仍面对重重挑战。随着国家“双碳”目标的推进,如何高质量实现中小企业的低碳数字化转型成为关键。针对中小企业的痛点和需求,西门子联合其合作伙伴通过搭建数字化开放平台、打造联合解决方案等模式为中小企业提供灵活、高效、便捷的碳足迹生态
220、解决方案,助力中小企业在业务上更具韧性和可持续性。创新平台服务拓展中小企业绿色生态合作圈海智在线是国内首家工业领域的中间品交易平台,通过数字化、智能化的方式实现按需制造,旨在提升零部件行业采购寻源效率,完善各类制造企业的供应链管理能力,加速中小零部件企业逐步实现生产智能化和管理智能化。中国有数千万家中小企业,很难做到点对点触达,平台模式可以触及到几千万家中小型企业。因此,西门子携手海智在线,在其非标产品交易平台上开发特供版碳足迹生态解决方案,为平台上数十万家供应商及采购商提供面向不同群体、不同场景的碳足迹生态应用与解决方案组合,以数字化助力广大中小企业实现低碳转型“从零到一”的突破,共建绿色生
221、态合作圈。图37|海智在线与西门子合作案例79企业绿色出海深度洞察报告(2024-2025)图37|海智在线与西门子合作案例(续)打造联合解决方案赋能中小企业黑湖科技依托云计算、物联网、区块链、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推出黑湖小工单等SaaS应用,构筑起入口级工业协同平台,打破制造企业内外部数据孤岛,实现生产现场信息的实时聚合、协作、分析与决策。西门子与黑湖科技联合推出工业互联网创新解决方案,旨在通过数字化手段,集成生产管理与碳足迹管理功能,帮助企业实现高效生产与绿色发展,控制碳排放,推动企业可持续发展。该联合解决方案以科技创新赋能零碳产业链,基于区块链技术构建链接、交换、验证碳足迹信息的可信网络
222、,在保护供应链机密信息前提下,可以实现碳足迹相关信息的可信可靠共享。图38|黑湖科技与西门子合作案例80企业绿色出海深度洞察报告(2024-2025)图38|黑湖科技与西门子合作案例(续)联合政府赋能当地企业数字化与前沿技术的融合创新,将为企业节能减排,实现“双碳”目标提供充足动能。西门子联合多地政府及街道逐步深化双方在绿色低碳领域的合作,提供包括西碳迹在内的技术和解决方案。西门子以数字化与低碳化“双轮驱动”,助力政府及街道辖区内企业建设成为具有示范效应的低碳企业,构筑减碳生态,加速区域内企业的数字化低碳转型进程,共同打造可持续发展的未来。以深圳市宝安区松岗街道为例,松岗街道积极构建完善绿色制
223、造体系,创建绿色园区、绿色工厂、绿色供应链,加快绿色制造试点示范建设。西门子与合作伙伴(深数科)通过应用西碳迹计算产品碳足迹,与松岗街道携手鼓励绿色低碳新模式新业态创新发展,着力打造数字化与低碳化的双碳服务模式,为辖区内有需求的企业提供满足绿色出海竞争力的碳足迹咨询、计算、认证及减碳措施实施等双碳服务,助力松岗街道企业绿色出海。当前,松岗街道内数十家企业已积极开展绿色供应链管理,通过应用西碳迹等碳足迹生态解决方案搭建企业碳排放数据自动采集、碳排放信息披露制度,推动实现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技术在生产制造、物流仓储等产业园区的应用,发挥企业自身绿色转型优势,并带动供应链共同降碳:深圳市湃泊科技有
224、限公司作为国内最大的芯片热沉集成工厂之一,产能达每月500万片,在领跑芯片散热技术的同时,积极开展低碳产品生产。深圳市精而美科技有限公司专注手机零配件生产,为配合供应链下游客户实现碳中和目标,正积极向低碳化转型。卡士乳业(深圳)有限公司积极开展低碳产品的规划,包括建设建筑工厂光伏、使用新能源冷链运输车来代替传统的汽油冷链车等,降低产品在生产、存储和运输等环节的能源消耗。81企业绿色出海深度洞察报告(2024-2025)深圳市健仓科技有限公司积极筹划将投资运营的产业园区打造为零碳园区,在完善园区内基础设施与碳数据精度的同时,招引绿色低碳出海企业入园。深圳市金环宇电线电缆有限公司专注电线电缆产品的
225、研发、设计和制造,当前正计划应用数字化解决方案核算产品碳足迹,以应对下游客户招标要求。深圳市宝安区松岗街道党工委书记深圳市宝安区松岗街道党工委书记 张元星张元星松岗街道致力于鼓励和培育绿色低碳的新模式和新业态,通过打造街道双碳服务模式,依托辖区内双碳服务企业能力,为有需求的企业提供全面的碳足迹管理服务。此外,松岗街道积极构建绿色制造体系,旨在创建绿色园区、绿色工厂和绿色供应链,并加快绿色制造试点示范的建设。通过促进行业龙头企业引领绿色转型,带动整个供应链的减碳工作。积极推进产业园区内绿色低碳智能化技术改造,加速园区向绿色低碳生产方式的转变,并建立园区碳排放数据自动采集和信息披露制度,以加强碳排
226、放管理。82企业绿色出海深度洞察报告(2024-2025)延伸案例西门子中国零碳先锋伙伴项目西门子中国于2024年6月5日首届“可持续发展论坛”之际,正式发布“零碳先锋伙伴项目”,进一步以生态之力,携手各方、深挖潜能、扩增影响、合作共赢。同15家参与企业与机构一道,共同识别、构建、推广和规模化应用,可以助力可持续发展的技术、用例及解决方案,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价值创造;基于对国内外ESG政策与标准要求的解读与落实,结合本地化发展或出海需求,共同探索企业绿色发展之路;共创绿色生态,赋能打造端到端的零碳产业链,推动社会绿色转型,助力中国实现“双碳”目标。“零碳先锋伙伴项目”发布以来,西门子携手各方通过
227、开展系列活动,包括闭门“思享会”,“新郑和下西洋”企业绿色出海系列对话等活动,与各方交流企业可持续发展之路,聚焦企业绿色出海挑战与机遇,共探发展蓝图;“碳”索之路报告本身也是西门子联合工信部赛迪研究院、与零碳先锋伙伴项目参与方的共创成果;以此,促进参与企业间的持续交流与合作,共同推动产业与社会可持续发展。图39|西门子“零碳先锋伙伴项目”从本章不同企业案例我们可以发现,绿色已成为出海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亮丽底色。绿色低碳转型是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历史性窗口,而数字化技术是加速低碳转型的高效赋能手段。出海企业在应对绿色挑战时,需要摸清“碳家底”,交互价值链数据,并规划最优减碳策略,从而在绿色低碳领域创造
228、新的竞争优势。此外,可持续发展需要打破边界,开放生态,联合各方之力,实现从“竞赢”到“共赢”。企业绿色出海深度洞察报告(2024-2025)83结语随着全球绿色合规监管日趋严格、绿色消费需求日益增长,企业需要在业务模式、产品设计、供应链管理、能源使用等方面全面升级,通过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碳排放、优化供应链管理等方式实现企业绿色、可持续发展,从而提升全球竞争力。在此背景下,中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发展的挑战与机遇并存。企业通过推进绿色创新,使用数字化解决方案帮助其在绿色转型的浪潮中找到新的发展机遇,最终实现企业可持续全球化发展布局。企业绿色出海不仅需要形成行业意识,更需要团结社会各界形成绿色发展
229、合力。绿色发展科技先行,引领相关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研发部门推动新技术研发与应用。行业沟通构建桥梁,通过推动信息交流,发挥非盈利社会组织、团体、协会的平台优势,助力各行业之间沟通学习绿色发展经验。基础设施形成基石,通过设立完善绿色能源、碳排放交易所,建立优化能源、环境等电子信息化平台,培养各行业绿色基础设施使用习惯,形成社会发展绿色生态。地球是人类需要共同生活和守护的家园,企业需要成为美丽家园的维护者、建设者和贡献者。在企业绿色出海的过程中与国际社会携手并进、共创行业共识,开启更加绿色、公正的国际化市场,在企业实现发展的同时,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美好愿景带给全人类。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赛迪研究院)西门子(中国)有限公司本书使用FSC认证环保再生纸张印刷.拥抱绿色阅读,守护地球,从每一页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