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山水自然保护中心:2024中国国家公园志愿者体系报告(摘要版)(16页).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清华大学&山水自然保护中心:2024中国国家公园志愿者体系报告(摘要版)(16页).pdf(16页珍藏版)》请在三个皮匠报告上搜索。
1、中国国家公园志愿者体系研究报告清华大学国家公园研究院山水自然保护中心公益支持:蔚来 Clean Parks 生态共建计划2024 年 7 月摘要版图源:蔚来 Clean Parks 生态共建计划12中国国家公园志愿者体系研究报告(摘要版)中国国家公园志愿者体系研究报告(摘要版)2021 年 6 月 3 日,生态环境部和中央文明办联合印发关于推动生态环境志愿服务发展的指导意见,为生态环境志愿服务工作的深入开展提供了全国性的行动纲领。经过近几年的不懈努力,由各级政府部门和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志愿服务工作格局初步形成。通过加强顶层设计,不断完善制度建设,有效激发了全社会参与生态文明志愿服务的积极性和创造
2、性。公开数据显示,截至 2022 年 6 月,我国注册的环保志愿者队伍已经达到 27 万余个,注册的环保志愿者逾 300 万人,环境保护志愿服务项目也已超过 130 万人,生态环境志愿服务在助力美丽中国建设,在推动生态环境保护、促进社会和谐进步、推动环境质量改善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国家公园的建设,在国家公园与自然保护地范围内,也出现了建立志愿者队伍,开展志愿服务的需求。2022 年,国家公园管理暂行办法颁布,指出“国家公园管理机构应当开展国家公园国际合作交流、科普宣教等工作,引导群众性自治组织、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志愿者等开展宣传教育活动”;国家公园志愿服务管理办法进一步规范了国家公园
3、范围内的志愿者应“明确规定志愿者招募、志愿者权利与义务、管理、管理机构组织机构、激励措施和保障等内容”。志愿服务作为社会参与的重要方式,在国家公园管理中受到广泛关注。然而,尽管中国在志愿服务领域已取得一定进展,但对国家公园志愿者体系的研究和实践仍然不足,缺少文献系统性地回顾该领域的研究进展,缺乏系统化的管理体系和对志愿者参与动机及影响因素的深入研究以及理解,制约了相关体系的进一步完善和优化。本报告旨在为中国国家公园志愿者体系的建设和发展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支持,推动国家公园事业的健康发展。研究内容包括:梳理志愿者体系与国家公园志愿者体系相关的法律法规,综述志愿者体系与国家公园志愿者体系相关中英文
4、文献,梳理并对比国际上国家公园与自然保护地志愿者的实践案例,梳理国内的国家公园与自然保护地志愿者的实践案例,最后剖析当前自然保护地志愿者体系的现状问题,并提出目标愿景,以及制度与政策建议。海南长臂猿(雄性),图源:林树浩研究背景0132中国国家公园志愿者体系研究报告(摘要版)中国国家公园志愿者体系研究报告(摘要版)本节通过综述已发表或公开的文献、书籍、文件以及已开展的实践,从法律法规、文献研究进展、国内外志愿者实践案例等三个方面,阐述已有相关成果。1 法律法规志愿者法律法规最初由各地颁布地方性法规,在 1999 年至 2017 年间,共出台 37 个地方性法规,以规范地方志愿服务。法规类型包含
5、中央法规和地方法规。中央法规包含党内法规制度文件、法律及具有法律约束力的规范性文件、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等 4 类;地方法规包含地方性法规、地方政府规章、地方规范性文件和地方工作文件等 4 类。随着国家公园体制的不断完善,10 个国家公园试点相继出台总体规划,并相继出台志愿者管理办法。2017 年三江源国家公园志愿者管理办法 (试行)首次规定在国家公园内进行志愿活动需要的事项,明确了招募、培训到上岗、安全保障等流程。然而,当前尚未有明确的国家公园范围内的志愿服务法律保障。2 文献研究进展相较于国际前沿的志愿者的理论、实证与案例研究,中国的国家公园与自然保护地志愿者体系的研究及建设,仍然缺乏自然保
6、护地志愿者的系统管理体系、具体实践案例,与社会各界的合作互动关系等方面的内容,且研究成果数量较少。限制了对国家公园及自然保护地志愿者体系的建设指导和学术支撑。3 国内外志愿者实践案例国内已开展的志愿者实践方面,发现台湾地区“国家公园”志愿者具有清晰且一致的“志工分类”;培训方面不论最终是否录取,都会先行开展包含基础训练与特殊训练的培训课程;并有详实的资金投入资料记录。在首批 5 个国家公园的志愿者建设中,在多方面表现出多样性和积极性,但仍处在起步阶段,具有较大发展空间。管理机构在多层次管理、部门设立、第三方参与等方面取得一定进展,但仍需关注体制差异、管理分散和专业协调等方面的问题。资金投入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