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资源部:2023年中国海洋生态预警监测公报(72页).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自然资源部:2023年中国海洋生态预警监测公报(72页).pdf(72页珍藏版)》请在三个皮匠报告上搜索。
1、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资源部2024 年6月2023年中国海洋生态预警监测公报 为使社会公众和各级政府了解我国海洋生态状况,增强全民海洋意识,共同保护海洋生态系统,助力建设海洋强国,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规定,自然资源部组织编制了2023 年中国海洋生态预警监测公报,现予以公布。目 录Contents 概述 1 第一章 海洋生态基本格局 2地形地貌底质水体生物近岸生态区状况 第二章 典型生态系统状况 18珊瑚礁海草床滨海盐沼红树林河口海湾海岛重要滨海湿地 第三章 海洋生态灾害和生态问题 56赤潮浒苔绿潮局地性生物暴发事件海平面变化海岸侵蚀海洋低氧 第四章 海洋生态保护行动 62划定并严守
2、海洋生态保护红线完善海洋自然保护地体系实施海洋生态保护修复推进海洋生态保护国际合作与交流 专栏海洋珍稀濒危生物保护自然资源部组织开展生态海岸带评价试点工作珊瑚白化自然资源部部署开展蓝碳调查和监测试点工作3561014182531384247525456585960606113172437626363662023年中国海洋生态预警监测公报 概 述自然资源部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深入贯彻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精神,构建中央和地方分工协作、高效运行的海洋生态预警监测体系,逐步掌握我国海洋生态系统分布格局、典型生态系统现状与演变趋势、重大生态问题和风险,着力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
3、和持续性。近年来,我国海洋观测监测能力不断提升,形成了集海洋站、雷达、浮标、船舶、无人机、卫星遥感于一体的“陆海空天”综合观测监测网,监测要素涵盖海洋生物、水文气象、水体环境、沉积环境,监测区域以近岸海域为重点,覆盖我国管辖海域,重点关注珊瑚礁、海草床等典型生态系统分布区以及生态灾害高风险区。2023 年,对15 条近海标准断面、1614 个近海监测站位开展生态趋势性监测,对 150 个典型生态系统分布区域开展调查监测,对赤潮、浒苔绿潮等生态灾害和海洋低氧等生态问题开展预警监测。调查监测结果显示,近年来我国海洋生态状况总体稳定,局部海域有所改善,典型生态系统退化趋势得到初步遏制。近岸海域表层海
4、水盐度、底层海水溶解氧浓度、酸碱度、化学需氧量浓度无明显变化趋势,无机氮和活性磷酸盐浓度下降。近岸海域浮游生物、大型底栖动物物种数和多样性指数总体保持稳定。珊瑚礁、海草床、滨海盐沼、红树林生态系统状况以优良为主,河口、海湾生态状况基本稳定,海岛生态状况稳中有升,64.5%的监测海岛状况优良。受全球气候变化加剧等因素影响,2023 年我国沿海海平面较常年高 72 毫米,处于有观测记录以来高位,海岸侵蚀在局部区域较重,夏季近海表层水温较常年偏高 0.8。赤潮发现次数较近十年平均值有所减少,浒苔绿潮、局地性生物暴发、河口低氧等生态灾害和生态问题仍然存在。12023年中国海洋生态预警监测公报 第一章
5、海洋生态基本格局我国位于亚洲大陆东部、太平洋西侧,大陆濒临的海洋从北到南依次为渤海、黄海、东海、南海,台湾岛东岸直接濒临太平洋,跨越温带、亚热带和热带三大气候带。海底地势大体由西北向东南倾斜,陆架宽阔,海底地貌类型丰富,海底底质以砂、砂质粉砂、粉砂为主。自海岸向外海方向,水深变化明显,水文受季风、径流、海流以及邻近大洋水团等共同影响。海洋生物区系组成复杂,物种多样性自北向南呈增加趋势,生态系统类型多样,珊瑚礁、海草床、滨海盐沼、红树林、牡蛎礁、海藻场、河口、海湾等生态系统均有分布。渤海是我国唯一的内海,为近封闭型浅海,上承辽河、海河、黄河三大流域,下接黄海,生态系统类型丰富,分布有我国面积最大
6、的碱蓬、海草床以及纬度最高的牡蛎礁群,是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西太平洋斑海豹的重要繁殖地和越冬地,也是东方白鹳等候鸟的重要迁徙中转地。黄海为半封闭浅海,位于大陆架上,鸭绿江、淮河等在此入海,拥有世界罕见的潮流沙脊群,分布有面积巨大的淤泥质滩涂,是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飞路线上的重要驿站,是黑嘴鸥、丹顶鹤等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的繁殖地和越冬地。东海是我国第二大边缘海,约三分之二的海域位于大陆架上,岸线曲折,港湾、岛屿众多,多种水团交汇,是我国近海营养盐较为丰富的海域,拥有我国最大的渔场舟山渔场,广泛分布有滨海盐沼生态系统。域内长江口是我国第一大河口,是重要的生物资源库。南海是我国最大的边缘海,也是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