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2024年中国光伏技术发展报告简版(15页).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2024年中国光伏技术发展报告简版(15页).pdf(15页珍藏版)》请在三个皮匠报告上搜索。
1、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 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光伏专业委员会2024年5月技术发展报告中国光伏简版顾问:赵玉文报告主编:赵颖 王一波 李海玲报告执笔人(以姓氏笔画排序):马万里 王少荧 王文静 王连洲 王环 王诗语 王涛 王辉 韦安 方国家 方委 叶轩立 代尚方 吕俊 刘玮 刘美茵 严大洲 苏建徽 李红涛 李明 李金虎 李建民 李美成 李海玲 李源 杨德仁 邹应萍 邹绍琨 辛颢 汪雷 沈凯 张彦虎 陈永华 陈志磊 陈朋朋 茆美琴 罗睿 罗德俊 郑云 赵雷 赵德威 秦筱迪 夏彦辉 原帅 董颖华 程基宽 报告编辑:何梦园 赵婉莹序 言2023 年我国光伏新增装机 216.88GW,同比增长 148.1%,
2、创历史新高,占全球光伏新增容量六成以上;总装机 609.5GW,同比增长 55.2%,占全球总装机四成左右。光伏继上年超越风电后再次超越水电,成为我国仅次于火电的第二大电源。2023 年我国太阳电池产量达 545GW,产量连续 16 年位居全球首位,硅片、电池、组件出口再创新高,光伏产品成为我国出口“新三样”之一。2024 年新年致辞中习近平主席特别提到,“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光伏产品给中国制造增添了新亮色”。在市场、产业快速发展驱动下,我国光伏技术不断创新突破,与国际先进水平保持同步竞争态势。科技部、国家能源局、工信部等部门持续开展科技支持,为光伏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提供了强大支撑。2023 年
3、我国光伏技术发展迅速。三氯氢硅法(改良西门子法)和硅烷法技术和能耗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多次装料拉晶技术(RCz)仍是主要的生产方式,结合颗粒硅料的连续直拉单晶技术(CCz)持续取得进展。n 型电池市占率快速增加,隧穿氧化层钝化接触(TOPCon)电池大规模量产,异质结(HJT)电池产能持续增加,背接触(BC)电池批量生产。晶体硅太阳电池、钙钛矿太阳电池、晶体硅钙钛矿叠层太阳电池、铜锌锡硫基薄膜太阳电池、有机太阳电池等转换效率屡创世界纪录。多层次立体光伏应用体系不断丰富,大型地面电站、分布式光伏、海上漂浮式光伏、天基/空间太阳能系统、山地光伏电站等多元化应用模式蓬勃发展。本报告对 2023 年
4、我国光伏技术进展和发展趋势进行了系统总结,包含多晶硅料及硅片、晶体硅电池与组件、薄膜电池与组件、新型电池与组件、系统集成及应用、功率变换器及平衡部件、数智化技术、标准及实证测试技术等章节,旨在客观描绘我国光伏技术创新地图全貌。报告由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光伏专业委员会组织,四十余位专家学者参与编写。由于报告编制时间较短,难免有所疏漏,欢迎批评指正。特别鸣谢阳光新能源开发股份有限公司对本报告编制给予的赞助支持!2024 年 5 月12024 年中国光伏技术发展报告 简版1.晶体硅材料和硅片晶体硅材料发展概况突出显示了光伏行业的快速发展,尤其是在单晶硅技术上的显著进步。全球能源结构的转变促使了太阳能光
5、伏发电在未来能源系统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单晶硅材料因其高效率和降低生产成本的潜力,已成为市场主流。中国作为光伏产业的重要参与者,通过扩大生产和采用先进技术,稳固了其在全球市场的领先地位。在硅材料的研发与生产方面,中国表现突出,新增的产能显著提高了全球供应量。三氯氢硅法(改良西门子法)和硅烷法继续作为主要的多晶硅生产方法,各自具有成本效益和环境友好的优点。主流工艺三氯氢硅法单炉年产量可达 600-1000 吨,单线产能为 5 万吨/年和 10 万吨/年,综合电耗 50 kWh/kg-Si 至 56 kWh/kg-Si,综合能耗8.1kgce/kg-Si;硅烷法颗粒硅采用产能为 5000 吨/
6、年的 FBR 反应器,每个单元配置 4 台 FBR 反应器,组合形成 2 万吨/年颗粒硅模块。两种方法技术和能耗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单晶硅提拉技术方面,多次装料拉晶技术(RCz)仍是主要的生产方式。此外,结合颗粒硅料的连续直拉单晶技术(CCz)持续取得进展,其具有比常规单晶硅棒产能高,电阻率分布均匀,生产成本低,更适用 n 型硅片的特点。目前已批量应用于制造重掺母合金。硅片切割技术方面,晶体硅片呈现大片化、薄片化、n 型化和半片化的特点。182 mm 以上尺寸硅片占据主流,并还在进一步提升市场份额。硅片厚度逐渐降低,p 型厚度 130-140 m,n 型隧穿氧化层钝化接触(TOPCon)厚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