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际低碳学院:碳普惠2023年度调查报告(31页).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国际低碳学院:碳普惠2023年度调查报告(31页).pdf(31页珍藏版)》请在三个皮匠报告上搜索。
1、联合出品单位联合出品单位20242024 年年 2 2 月月 9 9 日日碳普惠 2023 年度调查报告基于全国试点区域与山东省沿黄河流域市区的对比调查报告撰写组组长:报告撰写组组长:王璟珉 张超 韩道汶 李鹏报告撰写组成员:报告撰写组成员:朱宗辉 徐学振 李成龙 蒋凤娇 王民冉报告调研组指导:报告调研组指导:(按姓氏笔画排序)王红 刘春紫 李青召 宋策 张晴 张军峰 孟祥源 图南 赵昆 赵猛 袁永娜报告调研组成员:报告调研组成员:(按姓氏笔画排序)孔路翔 王彭博 付雨 代梦雪 兰惜熳 孙筱涵 吕梦瑶 闫嘉乐 许雅婧 刘颖刘金旗 刘金禹 刘颖 李旭扬 巩子璇 苏奎安 宋瑞 杨振莹 张凯玉 张淼
2、张睿琪 张钧浩 陈燕 陈昕 姜怀誉 柳源 都烨慧 黄晓晓 康怡平 曹天和黄佳颖 黄海婧 黄明星 廖雨婧 薛慧封面封面设计:设计:杨依霏执行执行摘要摘要2022 年,从国家到地方政府均公布了系列推动开展碳普惠活动的相关政策,企业和金融机构等也积极投入其中。在此被誉为“碳普惠元年”之际,山东财经大学中国国际低碳学院组织多所高校 37 名在校生形成全国碳普惠调研团队,以“碳普惠机制推行成熟度高”和“高碳排放、人口密集度高”的选择原则选取山东、广州、北京、上海、杭州等重点区域,辅以非试点区域的对比调研,走访了 13 座城市和区域,对我国碳普惠机制的实施情况进行了广泛调查研究。随后在学院合作伙伴的支持下
3、,于 2023 年开年之际,联合发布了碳普惠 2022 年调查报告推动绿色低碳生活,碳普惠机制能否挑起大梁?。通过调研发现,碳普惠机制正在逐渐成为一种聚焦公众生活消费领域的新型减排机制,有利于促进公众转变消费理念,形成绿色低碳生活习惯、践行绿色低碳行为,并在国内各试点区域形成了政府主导、企业自发、政府与企业联合等多种推行机制。但作为一种新机制,要想全面深入撬动绿色低碳生活,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而且作为发展初期阶段,碳普惠机制在不同地区的应用情况也有较大差异。紧随“碳普惠机制能否以及如何在推动绿色低碳生活中挑起大梁”这一问题,中国国际低碳学院将碳普惠机制在全国应用的整体情况作为持续追踪调查的重要议
4、题之一,于 2023年上半年(含暑假)以“碳普惠机制推行时间和“碳普惠试点区域”为特征选取山东省沿黄八个非试点地市和 1 个试点地市以及广州、北京、上海、杭州、太原、武汉等试点城市,以“问卷调研+实地走访+面对面访谈”相结合的调研方式开展第二年的调查研究,观察并分析公众在绿色低碳生活理念和行为等方面的特点与变化趋势。报告主要通过多维度对比分析包括本期调研与 2022 年调研的对比分析,试点区域与非试点区域的对比分析,试点区域内新老试点的对比分析,宣教活动开展前与开展后的对比分析等,挖掘我国碳普惠机制应用推广的现状。研究表明:2023 年碳普惠机制在我国整体得到了快速推广,有效提升公众对气候变化
5、和碳减排的认识水平和参与碳普惠活动的意愿程度。但在区域内这一推广效果差异较大,尤其是在试点和非试点城市之间。尽管有效宣讲能够提升公众认知和参与意愿,但转化为低碳行动还有一定障碍。这说明目前碳普惠机制依然还处在初级推广阶段,尚没有形成有效的模式能够持续改变人们的生活消费行为。报告进一步指出了我国碳普惠机制当前遇到的主要问题,即公众对碳普惠的基本认知不足、缺乏长期有效的激励措施、减排行动的场景分散和统一的碳减排核算标准缺失等。并根据社会认知理论认为,要想转变公众生活消费方式,就需要重新在个人、行为和环境之间建立新的互动关系,让三者之间互为协作从而有效达成公众消费生活行动的转变。为此,本文基于社会认
6、知理论中三元交互决定论模型创建了碳普惠机制推广应用理论框架,并提出了低碳型社会文化发展模式的概念。最后,报告提出了推动碳普惠机制持续健康发展的对策与建议,包括充分发挥政府在宣传教育方面的主导作用、强调市场在碳普惠平台建设与推广方面的关键作用、推动碳普惠与碳交易等减排机制的交互融合、推动社会资源有效整合以及推动统一的碳普惠方法学和区域应用场景开发等。总之,碳普惠机制是实现我国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目标的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国际低碳学院将持续调查中国不同区域碳普惠机制推广现状,探寻我国碳普惠机制实施过程中的发展变化,为打造低碳型社会文化模式,实现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提供解决方案。感谢合作伙伴和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