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银行研究院:2024消费投资良性循环:逻辑、潜力与路径研究报告(16页).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银行研究院:2024消费投资良性循环:逻辑、潜力与路径研究报告(16页).pdf(16页珍藏版)》请在三个皮匠报告上搜索。
1、 伦敦经济月刊(2013 年 1月)2013 年 1 月 18 日 中银研究产品系列 经济金融展望季报 中银调研 宏观观察 银行业观察 国际金融评论 国别/地区观察 作 者:李佩珈 中国银行研究院 电 话:010 6659 4312 签发人:陈卫东 审 稿:王家强 联系人:王 静 刘佩忠 电 话:010 6659 6623 对外公开 全辖传阅 内参材料 2024 年 2 月 23 日 2024 年第 13 期(总第 524 期)消费投资良性循环:逻辑、潜力与路径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激发有潜能的消费,扩大有效益的投资,形成消费和投资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中国正处于消费结构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
2、具备成为全球最大消费市场的潜力。未来,实现我国消费投资良性循环的关键是适应消费转型升级的新趋势,加大对具有消费潜能的领域的投资,实现消费需求与供给的有机结合。一是多措并举,从稳定预期、优化环境、创新政府投资方式等多方面入手以提振其消费意愿。二是因势利导,针对农村地区消费意愿好于城市的新趋势,加大农村地区消费基础设施投资,激发其在家电等耐用消费品的潜力等。三是进一步释放居民在汽车、住房、绿色消费等领域的消费潜能。四是把握老龄化趋势,加大对“银发经济”投资。五是加大对人工智能、养老护理、文化创意等公共教育投资,实现人力资本提升和促进消费的双重目的。研究院 宏观观察 2024 年第 13 期(总第
3、524 期)1 消费投资良性循环:逻辑、潜力与路径 消费和投资是一个货币的两面,本身就相互统一、相互促进。当前,构建“消费-投资”良性循环,既事关消费潜能的释放,也事关政府投资方向的锚定和内需市场的启动,对宏观经济稳增长、经济结构转型都意义重大。本文在回顾“消费-投资”良性循环的理论和历史基础上,剖析当前我国“消费-投资”良性循环的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并提出建议。一、“消费-投资”良性循环的理论逻辑 消费与投资的比例关系是一个历久弥新的话题,不同国家在不同发展阶段该比例关系也会随之变化。通常来看,当一国人均 GDP 达到一定水平后,工业化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相应地会带来大量基础设施、工
4、业等投资需求,这时投资率趋于上升,而消费率趋于下降;当工业化、城镇化基本完成后,消费率开始上升而投资率将会下降。美国经济学家罗斯托曾提出,多数国家在经济“走向成熟阶段”后,很快便会开启“大众消费时代”。从各国历史看,欧美国家都走过了一条先以“投资为主”再转向“消费为主”的发展历程,这里面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例如,美国就是典型的“消费至上”“无债不欢”的经济模式,这带来制造业外流和居民负债过多等问题。总的来看,消费是生产的根本目的,也是投资的最终归宿。GDP 支出法将消费、投资和进出口作为三大独立变量加以解释,这一分类的根本目的是区分当期消费和延迟消费,从而估算本年度全社会财富创造力。
5、事实上,投资是为了更好满足未来的消费,是延迟了的消费,只有满足未来消费需求的投资才是有价值、有效益的投资,否则将出现产能过剩等。从这个意义上看,消费和投资本身是一个货币的两面,具有相互统一、相互促进的功能。即消费是投资的唯一的、最终的牵引,决定了投资的方向;投资也有利于形成新供给并带来新需求,即“供给创造自己的需求”(19 世纪法国经济学家萨伊语)。从历史上看,每一次科技革命都带来了消费领域的巨大变革,并重塑零售行业竞争格局。例如,随着通信技术从模拟信号、数字信号再到3G、4G、5G技 2 2024 年第 13 期(总第 524 期)术的演变发展,消费电子产品也从最初的电报、BP 机、大哥大、
6、功能机发展成为智能手机、智能家电、智能穿戴设备等,未来还将向着车联网、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更加广泛的领域发展。摩托罗位、诺基亚、三星、苹果、华为等手机设备厂商各领风骚数十年。在改革开放初期,我国比较重视投资驱动。这主要因为我国正处于由农业向工业转型的关键时期,需要政府通过加强对基础设施等领域投资为工业的起步和消费能力的提升创造良好条件。但过度倚重投资驱动也容易导致消费与生产、消费与投资出现背离。一方面,消费需求转向国外市场,影响内需市场的形成。另一方面,供给跟不上居民消费需求的变化,加剧消费需求的流失。当前我国经济仍处于后疫情时代的经济修复期,居民消费意愿不足、能力偏弱等问题更加显现,消费增长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