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C电池行业深度:市场空间、发展壁垒、发展前景、相关公司深度梳理-240102(26页).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BC电池行业深度:市场空间、发展壁垒、发展前景、相关公司深度梳理-240102(26页).pdf(26页珍藏版)》请在三个皮匠报告上搜索。
1、 1/26 2024 年年 1 月月 2 日日 行业行业|深度深度|研究报告研究报告 行业研究报告 慧博智能投研 BC电池电池行业行业深度:深度:市场空间市场空间、収展壁垒収展壁垒、収収展前景展前景、相关公司相关公司深度梳理深度梳理 BC 电池,全称是“全背电极接触(全反面电极接触)晶硅光伏电池”,是一种太阳能电池技术。BC 电池采用不同于传统晶硅光伏电池的设计,它的电极位于电池的反面(背面),这意味着正面完全暴露给阳光,提高了光的吸收效率。这种设计还可以减少电流传输的路径,降低电阻,提高电池的性能。尽管BC 电池相较其他电池技术路线优势明显,但目前还存在一些技术上的壁垒。随着 BC 电池工艺
2、流程的缩短以及关键制造技术的突破,量产化进程将加速,与其他电池技术结合的 XBC 电池效率优势明显,且具备明显的外观优势,未来 BC 电池或成为下一代主流光伏电池路线之一。围绕 BC 电池,下面我们从 BC 电池的起源与发展、结构拆解、工艺流程等方面入手了解 BC 电池的基本知识,了解其区别于其他电池的优势,当前可应用的范围及市场空间、未来前景、相关壁垒、竞争格局、相关公司等,探讨今后 BC 电池的发展前景路线等问题,方便读者深入了解这一行业。目录目录 一、概述.1 二、市场空间.6 三、行业壁垒.9 四、竞争格局及龙头复盘.13 五、相关公司.16 六、行业前景.22 七、参考研报.26 一
3、、一、概述概述 1.BC 电池起源与収展电池起源与収展 BC 电池(back contact)全称为背接触电池,其基型是 IBC 电池(交叉指式背接触电池),与其他晶硅电池路线最大不同在于:发射极、表面场和金属电极都做在电池背面,并交叉指式分布,电池正表面无任何栅线遮挡,最大限度地利用入射光,减少光学损失,带来更多有效发电面积,拥有高转换效率,且外观上更加美观。传统晶体硅太阳电池的发射极和表面场结构一般位于电池两侧,对应的正负金属电极也位于电池正负表面以便于收集从光生载流子分离出的空穴和电子,同时正面由于金属栅线的存在对电池有一定的遮荫损 2/26 2024 年年 1 月月 2 日日 行业行业
4、|深度深度|研究报告研究报告 失,造成电池短路电流的降低。一方面为了让太阳电池收集更多光生载流子,另一方面为了避免正面金属半导体接触电阻损失,IBC 电池应运而生。(a)是 Schwartz 等早在 1975 年设计的 IBC 电池二维结构示意图,该电池最大特点是发射极区域和背表面场区域交错地分布在电池背面,发射极和背表面场之间有一个窄的无掺杂间隙,同时在电池背表面覆盖一层绝缘层(一般采用 SiO2 钝化层或 SiO2/SiNx 叠层钝化层),再把相应位置的绝缘层刻蚀掉使正负电极分别与发射极和背表面场接触。(b、c)通过对电池正面结构进行诸如 Al2O3 钝化和黑硅技术等优化,在工艺复杂度不增
5、加前提下对电池背面进行发射极和背表面场绝缘性优化设计,使得 IBC 电池转换效率能得到进一步提升。1985 年,Verlinden 等在标准光照下,制备出转换效率为 21%的 IBC 太阳电池;2004 年,美国 SunPower 公司通过采用点接触和丝网印刷技术开发出第一代大面积(149cm2)转换效率为 21.5%的 IBC 电池;三年后,SunPower 公司在原有电池技术的基础上,通过工艺优化和结构改进,研发出平均效率为 22.4%能批量生产的第二代 IBC 电池;2014 年,SunPower 公司继续在 n 型 Cz 硅片上制备出第三代最高效率达到 25.2%的 IBC 电池。2.
6、BC 电池结构拆解电池结构拆解 SunPower 提出第一代 IBC 电池结构,其后基本奠定了 IBC 电池技术路线的电池结构和工艺框架:1)电池前表面陷光绒面,无栅线遮挡,避免了金属电极遮光损失,最大化吸收入射光子,实现良好短路电nW9UpWhWNAaXhZcVMAnPmOnPaQdNbRpNqQnPrNlOnNmNfQpPsP6MqQwPuOnRnONZrMqR 3/26 2024 年年 1 月月 2 日日 行业行业|深度深度|研究报告研究报告 流;2)电池背面制备呈叉指状间隔排列的 p+区和 n+区,以及在其上面分别形成金属化接触和栅线;由于消除了前表面发射极,前表面复合损失减少;3)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