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新型电力系统背景下若干重要技术方向的思考--郭辰20231017--WFB.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新型电力系统背景下若干重要技术方向的思考--郭辰20231017--WFB.pdf(56页珍藏版)》请在三个皮匠报告上搜索。
1、2023年10月17日新型电力系统背景下若干重要技术方向的思考新型电力系统背景下若干重要技术方向的思考郭郭 辰辰 博士博士/正高级工程师正高级工程师华能清能院院长助理,华能集团可再生能源领域首席专家华能清能院院长助理,华能集团可再生能源领域首席专家12目 录34对新型电力系统的理解写在最后工作思路建议重要技术方向的最新动态和思考1对新型电力系统的理解 构建新型电力系统4新型电力系统的构建是清洁能源发展的必由之路新型电力系统概念p 新型电力系统是以承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为前提,确保能源电力安全为基本前提、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电力需求为首要目标
2、、以最大化消纳新能源为主要任务,以坚强智能电网为枢纽平台,以源网荷储互动与多能互补为重要支撑,具有清洁低碳、安全可控、灵活高效、智能友好、开放互动基本特征的电力系统。构建新型电力系统5p 我国的清洁能源替代是一个“先立后破”、循序渐进的过程。p 构建新型电力系统,实质上是原有电力系统的规模化转型。我国的能源问题与能源发展趋势整体电力结构发展展望电力系统的规模化转型新型电力系统与传统电力系统的区别6电力系统运行模式发生变化电源的功能发生变化电网的平衡模式发生变化7区别1:电源的功能发生变化根据我国风能、太阳能资源分布,新能源开发将以集中式与分散式并举,电源总体接入位置愈加偏远、愈加深入低电压等级
3、。p 随着新能源逐步成为主体电源,新能源装机不仅是电力电量的主要提供者,还将具备相当程度的主动支撑、调节与故障穿越等“构网”能力。p 常规电源功能则逐步转向调节与支撑。集中式分散式并举远离末端电网区别2:电网的平衡模式发生变化新型电力系统供需双侧均面临较大的不确定性p 电力平衡模式由“源随荷动”的发/用电平衡转向储能、多能转换参与缓冲的更大空间、更大时间尺度范围内的平衡,即由“源随荷动”向“源荷互动”进行转变。89区别3:电力系统运行模式发生变化p 电源并网技术由交流同步向电力电子转变,交流电力系统同步运行机理,由物理特性主导、大转动惯量,将来会是人为控制算法主导。p 电力电子器件引入微秒级开
4、关过程,分析认知由机电暂态向电磁暂态转变。p 运行控制由大容量同质化机组的集中连续控制向广域海量异构资源的离散控制转变。功角特性变化复杂化功角特性变化复杂化功角特性变化复杂化10新型电力系统发展阶段新型电力系统成熟阶段传统电力系统转型阶段新型电力系统形成阶段n 文献引用:舒印彪等,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框架研究11新型电力系统发展阶段新型电力系统形成阶段新型电力系统成熟阶段p 发用电的实时平衡仍然是主要特征,依靠以抽水蓄能为主体的成熟储能技术基本满足日内平衡需求。传统电力系统转型阶段01.新型电力系统形成阶段02.新型电力系统成熟阶段03.p 新能源成为装机主体,具备相当程度的主动支
5、撑能力。p 大规模储能技术取得突破,实现日以上时间尺度的平衡调节。p 新能源成为主力电源,发用电基本实现“解耦”。p 新能源以多种二次能源形式、多种途径传输和利用,将因地制宜发展多种形态(如输电与输氢网络共存等)。新型电力系统清洁低碳安全可控灵活高效智能友好开放互动 能源生产加速清洁化 能源消费高度电气化 能源利用日益高效化12新型电力系统特点和技术方向216543重要产业技术方向电站储能主动支撑发电设备智能终端深度再电气化装备多能互补融合技术智慧化信息化技术结合新型电力系统的三个区别和三个阶段,个人认为需高度注意新型电力系统的三个特点:p 一是大系统集成与数据终端的联合(数据终端,特别是智能
6、化、网联化数据终端需高度重视)。p 二是发电侧与网侧/负荷侧的结合(发电侧主动支撑能力、微电网及多能互补、基地开发联合布局等问题需高度重视)。p 三是传统数据传输与多元异构数据的融合(除传统数据传输外,还有现场场景融合监测方式产生的大量模拟数据量(如视频、图片、音视频等),有助于数字孪生等技术的高效应用)。从这三个特点出发,个人认为有六个重要技术产业方向,会迅速成为重点和热点:2重要技术方向的最新动态和思考14重要技术方向1:电站储能储能技术路线电化学储能技术适用于储能时长较短应用范围广光热型熔盐储能技术光资源好的三北地区优先考虑新疆、甘肃等地区配储时长较长、电网较薄弱,可考虑采取光热型熔盐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