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移动:广域微域融合技术白皮书(2023)(20页).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移动:广域微域融合技术白皮书(2023)(20页).pdf(20页珍藏版)》请在三个皮匠报告上搜索。
1、广域微域融合技术广域微域融合技术白皮书白皮书(20232023 年)年)中国移动通信集团有限公司中国移动通信集团有限公司编制单位编制单位:中移智库中移智库、中国移动通信研究院中国移动通信研究院、上海诺基亚贝尔上海诺基亚贝尔股份有限公司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移动 上海诺基亚贝尔广域微域融合技术白皮书(2023)I前前言言为进一步满足低延迟、高可靠、高容量等 6G 极致传输性能需求,缩短端到端路径,本白皮书创造性的提出微域通信概念,通过广域微域融合将传统网络覆盖范围向更小更微渗入,拓展网络应用边界及功能。将微域通信纳入广域端到端传输框架进行一体化设计,通过统一技术体制,实现广域微域的协同共生,支持极致性
2、能本地业务及垂直行业应用,满足网络按需灵活部署、网络差异化、定制化和沉浸式性能要求等需求。本白皮书主要介绍 6G 广域微域融合技术概念,融合组网架构的功能需求及同制式融合组网方案,探讨广域微域融合关键技术解决方案,并进行初步的性能仿真评估,以期引发业界的讨论与思考。本白皮书的版权归中国移动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复制或拷贝本文之部分或全部内容。中国移动 上海诺基亚贝尔广域微域融合技术白皮书(2023)1目目 录录前前言言.I1.广域微域融合技术广域微域融合技术概述概述.21.1 技术概念.21.2 驱动力.21.3 技术特点.31.4 技术优势.32.广域微域融合组网广域微域融合组网
3、架构架构.52.1 架构功能需求.52.2 组网架构方案.73.广域微域融合关键技术广域微域融合关键技术.93.1 技术挑战.93.2 广域微域协同.93.3 微域间协同.103.4 微域空口传输.113.5 仿真评估.124.总结和展望总结和展望.155.编写单位和作者编写单位和作者.16缩略语列表缩略语列表.17参考文献参考文献.18中国移动 上海诺基亚贝尔广域微域融合技术白皮书(2023)21.广域微域融合技术广域微域融合技术概述概述1.1 技术概念技术概念本白皮书中提及的微域是指在特定实体中(如车内、人体、家庭内等)或微小区域范围内部署形成的小型无线网络,支持本地业务处理不出域,且能提
4、供微域内极致性能服务。广域微域融合旨在延展传统移动通信网络的部署及功能边界,在广域网络末端支持微域网络连接,构建类似网中小网的组网形态,在广域网协同控制下,充分发挥微域的短距离通信优势,从而支持 6G 超高速率、超高传输可靠性(如99.99999%可靠性)、超密集部署以及超低传输时延(如 0.1 ms 环路时延)等极致性能需求1,实现有限无线资源的高效重用,改善网络覆盖、提高频谱效率、降低系统功耗。1.2 驱动力驱动力从未来应用场景及需求来看,面向 6G 的潜在应用场景在传统性能指标基础上,对极致性能需求提出了更高要求,如已发布的IMT-2030+愿景与需求白皮书中提及的沉浸式体验、数字孪生人
5、、智慧交互等潜在应用场景,需要进一步满足超高速率、超高传输可靠性、超低传输时延、超密集连接、超低功耗等极致性能体验需求2。这些特定化的应用场景可以在更小范围内部署,驱动网络覆盖向更小更微渗入。而终端类型多样化、业务场景需求差异化急需“微而精”的如微域网络提供定制化服务。同时,针对海量终端超高密度部署场景,并不需要所有的终端都同时接入广域网络,可以考虑将终端的数据在微域内汇聚,再通过统一的簇头节点(HP)或控制节点(AP)与广域网交互通信即可,从而大大减少广域网络的负载、维护成本,并提高频谱资源利用率。广域微域异制式融合可将移动通信与传统短距离通信技术(如 Wi-Fi、蓝牙等)融合,如蜂窝网与
6、Wi-Fi 的核心网融合,通过融合核心网实现对多接入协同中国移动 上海诺基亚贝尔广域微域融合技术白皮书(2023)3网络的控制管理3。然而现有短距离通信技术及标准私有协议多,且大多工作于非授权频谱或专用频谱,多种技术共存难免会导致干扰及各技术体制间的兼容性问题,无法保证极致通信性能需求4。因此需要广域微域同制式融合组网,形成集中式加分布式的两层网络架构形式,实现广域微域网络干扰协同与统一调度,做到干扰可控,从而提高传输可靠性,降低传输时间,解决从广域到局域及微域的全场景、全区域覆盖问题。1.3 技术技术特点特点面向 6G 的广域微域同制式融合方案是指广域微域使用统一的技术协议,通过广域微域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