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储能行业系列报告之一:大储回报机制有望理顺电改及缺电背景下工商业储能迎来爆发-230606(30页).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储能行业系列报告之一:大储回报机制有望理顺电改及缺电背景下工商业储能迎来爆发-230606(30页).pdf(30页珍藏版)》请在三个皮匠报告上搜索。
1、行业及产业 行业研究/行业深度 证券研究报告 公用事业/电力 2023 年 06 月 06 日 大储回报机制有望理顺 电改及缺电背景下工商业储能迎来爆发 看好储能行业系列报告之一 证券分析师 查浩 A0230519080007 联系人 戴映炘(8621)23297818 22 年新型储能新增装机快速增长,23 年锂电储能成本快速下降。2022 年中国新型储能新增装机容量 7.3GW/15.9GWh,功率规模同比增长 200%,能量规模同比增长 280%,占全球新增新型储能装机容量 36%。22 年我国储能装机主要以发电侧和电网侧为主,新能源强制配储成为主要原因,但 22 年装机量仍受到光伏组件
2、和电芯价格双高影响,并未充分放量。22 年底以来,供需持续改善导致锂价迅速下降,带动储能电芯价格下降,据 CNESA 统计 23 年 4 月储能系统招标价格已下降至约1.25 元/Wh,储能平均 EPC 价格已低于 1.8 元/Wh,相比 22 年普遍超 2 元/Wh 的EPC 价格已有大幅下降。国内大储与工商业储能盈利预期改善,投资经济性提升。国内大储成本受益于锂价下跌而降低,同时硅料价格下跌导致光伏组件价格逐步回归理性,叠加大基地开工建设,国内大储有望凭借强制配储政策迎来放量。新能源消纳压力下各地继续推行储能政策,包括储能容量租赁、容量补偿、调峰补偿等收益政策。山东省考虑现货价差 0.3
3、元/kWh 的情况下大储全投资 IRR 已达到 6%,大储已初步具备经济性。峰谷价差拉大工商业储能盈利能力增强,自 2021 年 7 月 26 日国家出台政策完善分时电价机制以来,各地峰谷价差逐渐拉大,成为工商业储能收益的主要来源。截止2023 年 6 月,全国共有 17 个省尖/峰谷价差超过 0.7 元/kWh,其中 6 个省尖/峰谷价差超过 0.9 元/kWh,加上两充两放策略得以实现以及上游价格下降,使得工商业储能初步具备盈利可能。我们测算两充两放平均价差为 0.7 元/kWh 时,第三方运营商的全投资 IRR 可达到 6.9%,基本具备投资潜力。持续缺电助长工商业储能需求,需求侧响应可
4、能成为重要推手。此外,近几年持续出现的缺电问题暴露出我国部分地区系统备用率不足、高峰时段供电能力下降等问题,停电限电直接影响企业生产,一定程度上助长工商业储能需求。但过去我国用电偏计划性质,在供电能力不足时通常采用有序用电方式,储能难以发挥作用。新版需求响应管理办法提出,有序用电将在需求侧响应后仍无法保证电力安全时启用。一方面工商业储能可以参与需求响应获取额外收益提高经济性,更重要的是需求侧响应大规模推广标志着采用经济激励等市场化手段决定用电次序成为可能,工商业储能解决缺电进而保证工商业生产的重要作用得以发挥。输配电价改革鼓励用户进行需量管理,新增潜在重要收益来源。2023 年 5 月 15
5、日第三监管周期省级电网输配电价及改革落地,其中比较关键的点有:(1)普遍提高容(需)量电价,降低电量电价;(2)给与优惠条款:每月每千伏安用电量达到260 千瓦时及以上的,当月需量电价按本通知核定标准 90%执行。这两项政策指向性十分明确,即采用经济手段推动工商业用户对其最高用电负荷进行管理。工商业储能则是在不大规模改变用户用电习惯前提下进行需量管理的最佳手段之一。我们测算根据优惠条款,最大可将工商业储能全投资 IRR 从 6.9%提升至 17.8%,收益率大幅提高。当然由于需量管理会改变充放电策略进而导致峰谷价差套利部分收益降低,使得实际收益率提升难以达到理论计算,但不论如何,新的需量电费规
6、则为工商业储能提供了可能的额外收益,也提高了用户侧提高需量管理的意愿,进而降低电力系统调节压力。投资分析意见:收益率是储能大规模发展的核心指标,目前成本端电芯价格持续下降,收益端则持续改善,储能收益率快速上升。此前我国储能主要以发电侧和电网侧为主,今年在多方因素加持下,工商业储能可能成为重要增长点,需求侧响应等市场化机制的推进有望成为工商业储能大规模应用的重要推手。建议关注以下方向:(1)工商业储能运营环节:南网能源、芯能科技、安科瑞等;(2)工商业储能设备环节:南网科技、林洋能源、派能科技、德业股份、双杰电气、科林电气等;(3)有望从传统业务切入工商业储能的公司:苏文电能、四方股份、思源电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