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瑞咨询:2023年中国工业机器人行业研究报告(63页).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艾瑞咨询:2023年中国工业机器人行业研究报告(63页).pdf(63页珍藏版)》请在三个皮匠报告上搜索。
1、中国工业机器人行业研究报告2023.4 iResearch Inc.结构走向优化22023.4 iResearch I摘要来源:艾瑞咨询研究院自主研究绘制。工业机器人的产业链情况:上游-零部件情况:1)减速器:市场集中度极高,高端市场为国外品牌绝对垄断,故厂商议价能力强,约占机器人成本的25%-30%。整体供货周期长,国内一般4-6个月。2)伺服:高端市场依赖进口,中低端市场可自主覆盖。国内厂商中,伺服占机器人成本比重约25%-30%。3)控制器:本体厂商纷纷自主研发,但大部分还是需要购买第三方产品。控制器占机器人成本比重约20%-25%。中游-本体情况:1)保有量:2022年中国工业机器人保
2、有量135.7万台,主要为多关节机器人和SCARA机器人,其占比分别为60%,40%左右。2)竞争格局:市场格局较为集中,整体国外品牌占比高,约七成左右。3)国内厂商主要打法:通过零部件自研来控制成本结构、发展协作机器人增加产品应用场景、拓展家具等新行业、积极布局出海等。下游-系统集成商情况:1)市场格局较为分散(企业数量多、规模小),其中国内系统集成商占比90%以上。2)机器视觉、3D相机等新兴的集成生态伙伴助力工业机器人“眼/脑”发展,解锁更多、更精应用场景。3)传统系统集成商向综合解决方案厂商迈进,即向上拓展本体能力,向下拓展机器视觉、柔性夹爪等周边技术。工业机器人发展的宏观环境:政策上
3、:政策力度加强,方向上从“引进+专项突破”转为“国产化、智能化”;目标上提出到2025年,制造业机器人密度较 2020 年实现翻番。技术上:机器视觉、传感器等相关技术的发展及与工业机器人深度结合,促进工业机器人的可用性和易用性。需求上:1)潜在劳动力不足,“机器替人”成大势所趋;2)目前国内工业机器人主要依赖进口,其密度与发达国家相比有提升空间,国内工业机器人空间潜力大。同时,新能源等行业在国产化的浪潮下为国内工业机器人企业的发展与渗透提供一定先发优势。工业机器人未来发展趋势:从发展方向上看:未来工业机器人的发展以提升应用广度和深度为方向,其中运动控制技术、控制系统技术促进产品性能提升,AI相
4、关技术促进智能化提升,未来工业机器人向着智能化、精细化、柔性化、平台化等方向发展。从行业发展潜力看:汽车制造、电子和半导体制造仍然是主要应用行业;锂电/光伏制造是新增市场的主要行业。除此之外,航空航天、家电制造业等制造业应用潜力也比较大。主要厂商评价:从市场投资热点上看:1)本体、其他(视觉定位、追踪、检测、激光雷达等业务企业)、全产业链是主要投资方向。2)零部件中伺服+控制较热,本体中协作机器人较热。从本体和系统集成商的评价看:报告主要考虑了厂商的需求前瞻力(即市场空间)和产品执行力(即需求满足能力)。1)针对本体,主要看产品及品牌:“四大家族”占据行业领导地位;新松、埃斯顿凭借高零部件自主
5、率、高行业景气度跻身行业领导者之列,协作机器人厂商则通过拓展行业和场景的广度来提高竞争力。2)针对系统集成商,虽然主要看行业服务经验,但就竞争而言,需求前瞻和产品执行需双向发力,其中产品执行力是需求前瞻力的基础。3研究背景:乘着智能制造东风发展1发展环境:政策、技术、需求并进2产业链:技术和经验并重3发展趋势:智能化、柔性化、平台化4厂商评价:本体看产品,集成看经验542023.4 iResearch I工业机器人的研究背景工业机器人是智能制造中的重要一环,且当前处于市场空间大、应用场景可拓展可精进的阶段,具有研究价值观察中国工业机器人的市场特征、挖掘新的发展路径,既受当前环境驱动,也是未来市
6、场所需,其原因主要有二:1)工业机器人发展历史悠久,但我国仍有研究价值和探索空间。自20世纪60年代工业机器人问世以来,在50年内经历了巨大进步,已经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汽车、军事等领域。而在我国,从“七五”科技攻关开始,工业机器人正式被列入国家级的科技计划,也已经有了20余年的发展历史。但我国工业机器人面临着技术基础薄弱、自主品牌市占率低等问题。2)智能制造、新技术为工业机器人赋能推动工业机器人行业进一步深化。目前,国内智能制造正进行得如火如荼,尤其是疫情后,我国首先打破障碍,复苏制造业生产,工业机器人作为重要一环,需求进一步扩大。同时AI、云计算等技术与工业机器人的深度结合,将为工业机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