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汽车智能底盘路线图框架发布(2023)(40页).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清华大学:汽车智能底盘路线图框架发布(2023)(40页).pdf(40页珍藏版)》请在三个皮匠报告上搜索。
1、0张俊智张俊智清华大学清华大学框 架 发 布线控制动与底盘智能控制工作组智能底盘技术路线图智能底盘及其基本要求1电动底盘智能底盘传统底盘电控汽车电动汽车智能汽车2智 能 底 盘 的 定 义智能汽车智能底盘线控制动系统线控转向系统智能悬架系统深度协同座舱系统自动驾驶系统动力系统3智 能 底 盘基 本 要 求4主动安全性能提升 制动安全性 行驶稳定性 防侧翻性 主动安全功能扩展 缓解T形避撞损失 避免追尾后二次碰撞 失效运行安全 安全切换 功能不降级 5数据驱动专业驾乘体验 基于专业驾驶员行为数据分析,结合横纵向安全协同控制,提供专业驾驶服务、提升驾乘乐趣车控协同提升驾乘舒适体验 促进纵横垂动力学
2、协同控制与智能驾驶的协同优化,全面提升驾乘舒适性自迭代的个性化驾乘体验 基于FOTA对个性化驾乘数据收集与识别,通过人车交互与自学习迭代,提供符合乘员心理预期的驾乘体验6执行部件能耗传感部件能耗域控计算平台能耗7总体目标与思路82030年智能底盘产品一流、技术引领。装载自主品牌线控制动、线控转向的智能底盘在有行业影响力的企业实现批量应用;智能底盘关键技术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关键部件产业链实现自主可控。自主智能底盘和线控执行的整车和零部件企业初步形成品牌效应;智能底盘总体达到国际先进,关键技术指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智能底盘形成完整的自主可控产业链;培育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2025年2030年9
3、咨 询 组李骏,张进华,李克强,余卓平,李开国,吴志新,侯福深,张旭明11研究内容研究目标现状分析产品分析 国内外产品发展现状,国内外产品差距、现有产品水平与产品目标存在的差距技术分析 关键技术未来发展前景和趋势、发展潜力和挑战,国内技术研发和储备情况能力分析 创新型政策/法规/标准等配套措施的情况,创新团队、行动与机制的建立情况路径选择与行动建议技术路径 2025年、2030年产品与技术的发展路径建议关键技术指标 2025年、2030年关键技术指标发展趋势具体创新行动计划 关键行动计划和时间表产业与总体目标2025年阶段目标2030年阶段目标12具体目标与技术路径13具体目标与技术路径142
4、025年2030年产业链目标以底盘域控和新一代电气电子架构为特征的智能底盘产品实现批量应用;关键核心零部件自主可控。具备自学习、自适应和主动控制、支持软硬分离的智能底盘实现量产应用并形成品牌效应;形成完全自主的产业链生态。市场目标智能底盘装配率90%,培育有国际竞争力的产品。中国方案的智能底盘在全球更加完善。企业目标 关键、核心零部件、制造装备国产化,形成产业链。实现智能底盘的平台化设计,实现智能底盘产品批量应用,关键技术指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关键、核心零部件制造、测试装备与开发工具国产化,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生态;实现智能底盘的模块化设计,形成以底盘域控制为核心的智能底盘技术体系,关键技
5、术指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打造具一批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产品目标智能底盘实现平台化智能底盘实现模块化技术目标 智能底盘系统的响应时间、精度、一致性、关键总成可靠性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智能底盘X、Y方向动力学多目标协同控制、冗余设计、失效模式与安全机制实现域控,完成基于底盘域控制的电子电器架构设计;智能底盘系统的响应时间、精度、一致性、关键总成可靠性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智能底盘X、Y方向动力学多目标协同控制、冗余设计、失效模式与安全机制实现域控,底盘域控制器可实现底盘基础控制功能上移,支持软件定义底盘、OTA升级等;乘用车智能底盘目标15乘用车智能底盘路径底盘构型底盘控制关键技术驱动构型线控制动/转向
6、电控悬架线控化程度E/E架构域控技术电控系统功能安全前/后桥单电机驱动、前后桥双集中电机驱动单电机驱动、前后桥双电机驱动、三电机驱动、四电机驱动高度集成化轮端驱动构型(轮毂电机)、智能轮胎技术应用普及ESC、ebooster、EPS,具备OTA功能ESC、ebooster、冗余EPS、RWS、DAS、IBS、RBU、EMB,支持OTA、底盘信号集中域控、执行器冗余备份支持OTA、底盘信号集中域控、执行器冗余备份、主干网络通信速率、网络安全、电气系统架构空气弹簧在乘用车的批量应用;实现电控减震器关键零件国产化、标准化;实现国产化多腔气囊和连续阻尼可变减震器的批量应用;产品达到批量装车水平。主动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