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苏州环境创新研究院:碳减排趋势下的科技创新和产业培育(2023)(60页).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清华苏州环境创新研究院:碳减排趋势下的科技创新和产业培育(2023)(60页).pdf(60页珍藏版)》请在三个皮匠报告上搜索。
1、碳减排趋势下的科技创新和产业培育清华大学苏州环境创新研究院副院长么 新2023年2月目 录CONTENT一、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路径评估二、碳达峰时代如何实现更低成本的低碳化发展三、碳中和时代如何实现更高效率的脱碳转型四、加快碳减排趋势下的产业培育一、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路径评估1.1 对碳达峰碳中和的理解和认识政治维度政治语言中的碳达峰“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是党的二十大确立的重要政治任务首次提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未来五年乃至更长时期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与党的二十大紧密相联。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第十部分中强调:“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
2、中和。”,“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碳达峰碳中和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内涵: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之一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是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是其中四个重点之一。碳达峰碳中和涉及面广、影响深远、变革剧烈:碳达峰碳中和是一个涉及价值观念、产业结构、能源体系、消费模式等诸多层面的复杂系统工程,必须进一步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1.1“双碳”工作是一场深刻的变革 习近平同志主持中共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九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中指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中国向世界作出的庄严承诺,也是一
3、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双碳目标,事关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大战略决策,充分彰显了我国言必信、行必果的大国担当。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不仅是环境问题,而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离不开科技创新,节能减碳本质上是科技创新的过程,不管是减碳、固碳、用碳,都需要科技的支撑。实现“双碳”目标,要依靠科技创新,特别是做好自主创新。科学创新是“双碳”工作的核心驱动力。当前,全球正经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许多国家和地区在积极布局绿色低碳产业、发展清洁技术,碳达峰、碳中和成为全球科技创新的新赛道。在这些具有前瞻性的领域占据领先地位,才可能在竞争中占据主动。中
4、国需要全面革新工业革命以来以化石能源为主导的能源体系,构建以非化石能源为主体的净零碳能源新结构。1.2 对碳达峰碳中和的理解和认识经济维度双碳背景下,生产函数和消费者效用函数会发生变化经济语言传统要素分配发生变化孕育着巨大经济发展空间实现“双碳”战略需投资约为150万亿至300万亿平均未来我国每年将在“双碳”领域投资3.75万亿至7.5万亿元,相当于全年投资的10%左右进一步提升中国经济增长的品质能源能源 49%49%交通运输交通运输27%27%建筑建筑 16%16%新增投资分布领域及占新增投资比例新增投资分布领域及占新增投资比例数据来源: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院长张晓慧碳排放容量将成为一种稀
5、缺性资源,配置碳排放容量的过程,将不断明晰和分配温室气体容量资源产权双碳成为区域发展格局重塑的影响要素,产业转移和比较优势等区域经济学理论将被改写经济语言中的碳达峰双碳成为促进经济增长的新动力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罗伯特默顿索洛研究:促成经济增长的因素里有约87.5%可以归因于技术创新变革,12.5%可以归因于资本的增长双碳战略是一次技术创新下的产业结构调整升级运动(变革),在未来将成为中国经济长期增长的动力源之一1.3 对碳达峰碳中和的理解和认识技术维度实现碳中和需要技术范式的彻底变革当前传统技术不足支撑技术语言中的碳达峰技术创新推进人类文明进程高碳能源推动的工业革命都是来自于技术创新习近平总书
6、记非常看好绿色循环低碳产业的发展前景,他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指出,“绿色循环低碳发展,是当今时代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方向,是最有前途的发展领域,我国在这方面的潜力相当大,可以形成很多新的经济增长点。”绿色低碳发展要突破储能、智能电网等关键技术,支撑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能源领域 发展原料、燃料替代和工艺革新技术,推动钢铁、水泥等高碳产业生产流程零碳再造工业领域 加快发展新能源汽车技术,形成公路绿色低碳运输方式交通领域 发展“光储直柔”配电系统相关技术,助力实现用能电气化。要发展碳汇和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等负排放技术建筑领域碳达峰的时间和峰值水平直接影响碳中和实现的时间和难度:碳达峰是过程
7、目标,碳中和是最终目标1.4 对碳达峰、碳中和周期的认识机制驱动技术驱动1.5 中国与发达国家周期的不同相比美欧日等发达国家、中国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时间紧、任务重发达国家发达国家二氧化碳排放已经达峰,从“碳达峰”到“碳中和”有50-70年过渡期全世界尚没有在现代化过程中同步碳达峰的国家发达国家以自然达峰为主,对于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的经验更多的是参考价值,必须要走自己的。中国我国二氧化碳排放量占全球的30%左右,超过美国、欧盟、日本的总和,从“碳达峰”到“碳中和”仅有30年中国主动达峰,提前达峰,世界范围内尚无先例、对世界发展中国家实现发展与降碳协同具有重要的参考和借鉴意义。1.6 中国碳达峰
8、碳中和路径识别实现“双碳”目标的潜在技术路径和措施大幅度提高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大幅度消减煤炭生产量和消费量,加快行业退出继续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实现减污降碳协同效应加速全社会电能替代,推进城乡居民消费电气化大幅度降低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达到或低于世界水平大力推动能源技术革命明确提出控制能源消费总量及增速的约束性目标数据来源:于贵瑞,郝天象,朱剑兴.中国碳达峰、碳中和行动方略之探讨.中国科学院院刊,2022,37(4):423-434.二、碳达峰时代如何实现更低成本的低碳化发展2.1 产业高质量低碳转型0.78821.01961.02361.0921.18621.21861.3246
9、1.38291.80242.35352.35942.46532.60622.9278653.19013.44233.84654.10364.37776.482401234567英国韩国意大利法国日本澳大利亚西班牙美国墨西哥韩国加拿大印度尼西亚巴西土耳其中国泰国伊朗印度沙特阿拉伯俄罗斯世界前二十单位GDP能耗水平国家排名(吨标煤/万美元)数据来源:BP、IMP、人民日报、德勤,全球能源转型及零碳发展白皮书;中国物价2021年第9期作者:尹伟华 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中国单位GDP能耗水平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5倍 近年来,我国能源利用效率不断提升。根据国家能源局公布的信息,2014年以来,我国单位
10、国内生产总值能耗累计降低20%。从产业结构和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看,我国第二产业能源消耗占比高且单位增加值能耗水平高。从重点工业产品看,我国综合能耗水平已稳步向国际先进水平迈进,但多数产品的综合能耗水平仍有待提升。年份2019202020212022202320242025第一产业,%7.17.77.37.06.86.66.5第二产业,%38.637.837.336.936.436.035.5第三产业,%54.354.555.456.156.857.458.0表:“十四五”时期我国产业结构变动趋势预测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发展步入新阶段,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转型升级加快推进,2019年我国三
11、次产业比例为7.1:39.0:53.9,“三二一”产业格局更加巩固。2020年受新冠疫情影响,三次产业比例又调整为7.7:37.8:54.5。2.2 能源低碳转型能源结构化石能源煤炭石油天然气非化石能源水电核电风电光伏其他非水可再生能源能源结构转型坚持安全降碳,在保障能源安全的前提下,大力实施可再生能源替代,加快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中国能源禀赋:多煤贫油少气。因此能源消费目前以化石能源为主,石油天然气对外依存度较高。2021年全年,能源消费总量52.4亿吨标准煤,比上年增长5.2%。2021年,煤炭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的56.0%,比上年下降0.9个百分点。清洁能源消费量占能源消费
12、总量的25.5%,较上年上升1.2个百分点。能源消费结构向清洁低碳加快转变。中国能源转型四大趋势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能效水平提升的碳减排效应2.2 能源低碳转型节能增效数据来源:世界银行WDI数据库、中国统计年鉴20202005-2018年我国能效水平和GDP的变化情况 从2005年至2018年,14年的中国能源消费总量约为532亿吨标煤 假设我国能效水平固定在2005年水平,这14年的能源消费总量会达到约719亿吨标煤 能效提升措施减少消费187亿吨标煤,相当于2020年全国能源消费总量的3.75倍;相当于减少518亿吨碳排放,超过目前全球一年的碳排放量严格控制能耗强度,合理控制能源消费总量
13、。全面提升节能管理能力实施节能降碳重点工程推进重点用能设备节能增效加强新型基础设施节能降碳推行用能预算管理提高节能管理信息化水平完善能源计量体系加强节能监察能力建设城市节能降碳工程园区节能降碳工程重点行业节能降碳工程重大节能降碳技术示范工程以设备为重点,全面提升能效标准推广高效设备,淘汰低效设备加强重点用能设备节能审查和日常监管优化新型基础设施用能结构对标国际先进水平,完善设备能效标准加强新型基础设施用能管理推动既有设施绿色升级改造2.2 能源低碳转型能源系统 智能电网是以现代信息和电网技术为支撑的、适应可再生能源接入的新一代智能化电网,坚强性、自愈性、兼容性、经济性、集成性和优化性是智能电网
14、的六大特征。图:智能电网基本架构 智能电网未来发展趋势包括五大重点领域,分别为清洁友好的发电、安全高效的输变电、灵活可靠的配电、多样互动的用电、智慧能源与能源互联网。图:智能电网发展目标及重点方向数据来源:浙江大学电气工程学院,国际能源系统转型对我国能源互联网建设的借鉴智能电网应用白皮书2.2 能源低碳转型 作为能源互联网的核心和纽带,电力系统的“源-网-荷-储”互动运行模式能更广泛地应用于整个能源行业,对带动整个能源系统的资源优化配置至关重要。源网荷储一体化指的是“通过优化整合本地电源侧、电网侧、负荷侧资源,以先进技术突破和体制机 制创新为支撑,探索构建源网荷储高度融合的新型电力系统发展路径
15、。”在实施路径上,源网荷储一体化包括区域(省)级、市(县)级、园区(居民区)级三个层次的具 体模式。“光储直柔”建筑新型配电系统是发展零碳能源重要途径“光”是在建筑区域内建设分布式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储”是在供电系统中配置储能装置,用电低谷时将富余电量储存、用电高峰时释放电量;“直”是形式简单、易于控制、传输效率高的直流供电系统;“柔”是建筑根据清洁能源的发电情况,柔性调节建筑用电需求,使建筑用电与清洁能源发电实现实时匹配。数据来源: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光储直柔建筑发展现状与研究展望;浙江大学电气工程学院,国际能源系统转型对我国能源互联网建设的借鉴;国海证券,源网荷储一体化的投资机会展望 在未
16、来相当长的时期内中国能源开发和供应的主力仍将是大型能源基地及电力的大规模跨区输送。但分散灵活并清洁高效的分布式能源将成为中国能源供应和能源转型不可或缺的部分。分布式能源系统可以利用包括天然气、生物质、风能、太阳能、地热能等多种能源,还可以与余热、余压、余气等能源形式耦合互补。2.3 能源化工行业转型 中国的化工业规模居世界榜首,是全球最大的化工产品生产国及化工产品消费国。据数据显示,2019年中国化工产品产值占全球的40.6%,预计2030年销售额将达到全球销售额的48.6%。据数据显示,中国2019年化工产品需求消费额占全球总消费额的41.6%。据数据显示,中国的合成氨、甲醇和乙烯消费量分别
17、占全球总消费量的约30%、60%和20%。图:全球分地区化工产品销售额和消费额(2019)我国能源化工产业进入低碳转型关键期,也是行业整合转型升级期,成品油市场化进程将基本完成,化工产业高端化、多元化、低碳化发展成为新趋势。图:承诺目标情景下,中国化工产业不同措施、不同成熟度技术的市场占有率和能源体系二氧化碳减排量 短期内,主要减排措施是提高能效和材料利用效率,从现在到 2030年,这两种措施将合计贡献累计减排量的80%左右。数据来源:城市转型联盟,加快中国城市转型2.4 城市低碳转型中国城市贡献了85%的GDP居住着60%的人口消耗了80+%的能源50%的城市排放了全国80%的二氧化碳 城市
18、低碳转型主要内涵:城市低碳转型行动要点-低碳交通网络-低碳城市更新-低碳建筑体系-低碳能源系统 等中国数据来源:中外对话城市怎么办,“碳乡”融合背景下,低碳乡村的路径探索2.5 乡村低碳振兴-构建清洁、可靠的低碳能源体系-转变农业生产方式:精准农业-增加碳汇、开发碳金融-推进农房节能改造 中国农业温室气体排放占比较低 乡村低碳振兴重要策略:“煤改气”“煤改电”存在成本高、补贴少、供应不稳定等问题,返煤现象频现 推进农作物秸秆、林业废料、禽畜粪便等沼气供气供暖。强化清洁供暖设施建设,加大生物质锅炉(炉具)、太阳能集热器等推广应用力度,推动北方冬季清洁取暖。加快开发风、光、水、地热等自然能源,可因
19、地制宜推动农村地区光伏、风电等分布式能源发展,持续推进农村电网的能级。通过发展清洁能源,带动集体产业经济发展,促进村民就业,拓宽农民收入渠道,有效的将乡村生态价值转换为GDP。2.5 乡村低碳振兴:清洁、可靠的低碳能源河北省临漳县狄邱乡北孔村大型沼气工程2.5 乡村低碳振兴:农房绿色改造+碳汇增收 围护结构节能 节水与水资源利用 设备设施节能 节材与绿色材料 可再生能源应用 绿色建造技术 农房绿色建设与改造 开发碳汇交易数据来源:杭州市农房建筑绿色技术指南数据来源:2021.10.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的关键路径与政策研究2.6 减污降碳协同(末端治理)废弃物处理占全球碳排放的3.2%重点任务之一
美埃科技-公司研究报告-国内洁净设备龙头半导体国产替代助力公司加速成长-230208(34页).pdf
珀莱雅-公司研究报告-“平销”角度看珀莱雅坚持变革的强劲动力-230208(29页).pdf
启明医疗-港股公司研究报告-中国TAVR先驱者绘制结构心蓝图-230208(61页).pdf
腾远钴业-公司首次覆盖报告:技术领先一体化布局未来可期-230208(29页).pdf
天顺风能-公司深度报告:深耕风塔十余载快意雄风海上来-230131(45页).pdf
欣锐科技-公司深度报告:车载电源优质供应商高压化强者恒强-230208(29页).pdf
中国黄金-首次覆盖报告:央企背景黄金珠宝企业入局培育钻产业链-230208(31页).pdf
大丰实业-公司研究报告-乘疫后复苏东风开启大丰2.0时代-230208(23页).pdf
公牛集团-公司研究系列报告5:双翼拓展打造新兴成长曲线-230209(61页).pdf
平安银行-公司深度报告:把握财富良机零售新王崛起 -230208 (44页).pdf
圣农发展-公司公司深度分析:产业链一体化龙头生食+熟食双轮驱动-230208(20页).pdf
伊力特-公司研究报告-疆酒复苏改善可期-230208(26页).pdf
【公司研究】宏发股份-乘新能源汽车之东风高压直流继电器“再造一个宏发”-20200804[38页].pdf
【研报】证券行业新龙头系列八:管理模式研究从管理模式革新看龙头券商崛起-20200804[36页].pdf
蚂蚁集团研究院:2020Q2中国家庭财富指数调研报告-疫情下中国家庭的财富变动趋势[31页].pdf
【研报】房地产行业:地产+建筑协同为何绿地控股与中南建设的盈利能力还是垫底?-20200804[18页].pdf
【公司研究】晶澳科技-定增注入新动能龙头重回快车道-20200804[24页].pdf
【公司研究】中鼎股份-国内新能车智能底盘总成龙头空悬稀缺性高-20200803[23页].pdf
ECC&GCC:边缘计算IT基础设施白皮书1.0(2019)(28页).pdf
【研报】房地产行业深圳特区40周年房地产系列报告一:深圳主要房企介绍-20200803[18页].pdf
混合云平台的优势:企业转型入门指南 — 中国洞察(24页).pdf
2030 年汽车行业展望:向数字未来飞驰 — 中国洞察(28页).pdf
能源基金会:绿色金融支持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实施路径研究[106页].pdf
腾讯安全:2020上半年勒索病毒报告(31页).pdf
蜜雪冰城招股说明书-连锁茶饮第一股(724页).pdf
线上健身第一股-keep招股说明书(463页).pdf
麦肯锡:2023中国消费者报告:韧性时代(33页).pdf
罗振宇2023“时间的朋友”跨年演讲完整PDF.pdf
QuestMobile:2022新中产人群洞察报告(37页).pdf
QuestMobile:2022年中国短视频直播电商发展洞察报告(30页).pdf
町芒:2022现制茶饮行业研究报告(47页).pdf
小红书:2023年度生活趋势报告(34页).pdf
QuestMobile:2021新中产人群洞察报告(30页).pdf
锐仕方达&薪智:2022年薪酬白皮书(105页).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