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DP:中国大陆和在港上市企业迈向“净零排放”的机遇和挑战(30页).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CDP:中国大陆和在港上市企业迈向“净零排放”的机遇和挑战(30页).pdf(30页珍藏版)》请在三个皮匠报告上搜索。
1、1道阻且长 行则将至 中国大陆和在港上市企业迈向“净零排放”的机遇和挑战2022 年12月支持机构:3目 录摘要.1一、调研目的与方法.31.1 项目背景与调研目的.31.2 本研究项目与 CDP 的其他项目或倡议广泛联动.41.3 可行性分析.41.4 问卷样本筛选和访谈目标确定.51.5 局限性分析.5二、调研结果和关键发现.62.1 问卷设计与访谈安排.62.2 调研结果分析和关键发现.62.3 企业实现净零排放的关键挑战.14三、企业所需的支持及相关建议.18致 谢.21附录一:调查问卷.22附录二:深度访谈提纲.271摘要气候变化已成为全球最紧迫最重大的挑战之一。为将全球温度上升幅度
2、限制在 1.5以内,各国纷纷出台了“净零排放”的目标。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制造业大国,占到全球碳排放总量的约 30%1。2020 年 9 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宣布,中国致力于在 2030 年实现“碳达峰”,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同年11月,香港特别行政区宣布将致力于2050年前实现“碳中和”。自此,中国企业尤其是在香港的上市公司,纷纷根据自身情况积极探索实现“碳中和”或“净零排放”2的路径。来自香港交易及结算所有限公司(香港交易所)上市公司的解决思路和实践尝试会给中国乃至全球企业带来宝贵的经验和启示,对全球减排和应对气候变化至关重要。本调研项目以中国大陆和在港上市企业为主要
3、研究对象,旨在了解他们在碳减排目标设定和减排实践方面的现状,识别企业设定“净零目标”以及制定减排方案的挑战和亟需的帮助,以期后续整合气候行动生态系统的相关资源,为企业迈向“净零”提供切实帮助。在港上市的中国公司虽相对占中国企业整体比例不大,但很多为各行各业的领头企业,他们迈向“净零排放”的行动必将带动整个行业乃至整个经济体的转型。本调研结合问卷调查与重点企业深度访谈,得出了八大关键发现和分行业的见解。如:问卷调查显示,三分之二的企业已设定可量化的减排目标,但企业借助可持续金融产品(如绿色债券及贷款)的比例低;深度访谈显示,受访企业大多已制定范围一和范围二的减排计划,范围三的数据统计刚刚起步。企
4、业设立和落实“净零目标”的挑战来自技术、经济成本、治理、认知、政策清晰度等多方面,其中七成左右企业认为“范围三数据收集困难”,位居榜首。其次包括难以获取低碳能源、不清楚承诺“净零排放”对企业自身经营、管理战略和财务状况会产生的具体影响、低碳转型技术的经济成本高、1综合了多个数据来源,本文采用“约30%”这个数据。主要来源包括:BP世界能源统计年鉴 2022年版第12页,中科院丁仲礼院士 深 入理解碳中和的基本逻辑和技术需求。2根据科学基础减碳目标倡议组织(ScienceBasedTargetsinitiative,SBTi)的定义,企业设定与全球气候目标一致的“净零目标”意味着,企业先要将价值
5、链的排放减少到与全球升温 1.5路径一致的水平,再永久性地移除与企业残余排放相应的二氧化碳当量来中和其影响。净零排放标准要求覆盖所有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组织(UNFCCC)或京都议定书规定的所有类型的温室气体,企业实际上需要在约 2030 年将温室气体排放减半,并在 2050 年之前将排放减少至少 90%。尽管“碳中和”经常与净零排放交替使用,但两者含义不同。企业可用碳抵消来平衡二氧化碳排放以达到“碳中和”,并不一定需要减少与实现全球或行业层面的“净零”相应的排放量。这可能掩盖了气候科学所要求的将全球暖化控制在 1.5更深层次的减排需求。此外,“碳中和”不要求覆盖除二氧化碳之外的温室气体。2
6、减排政策不够明晰,鼓励和引领措施不够等等。企业期待有明确的政策和规则,清晰的指引,以及有助减排的技术或平台来助力走向“净零排放”。迈向“净零排放”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需要政策、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综合作用,长期起效。本调研项目希望成为漫漫长途之初投下的一缕微光,沿着这一缕光的方向,我们愿意与企业、投资者、供应链上下游、政策制定者等各利益相关方通力协作,务实有序地携手前行。33京都议定书中规定控制的六种温室气体为:二氧化碳(CO2)、甲烷(CH4)、氧化亚氮(N2O)、氢氟碳化合物(HFCs)、全氟碳化合物(PFCs)、六氟化硫(SF6)。4详情请参阅决策者摘要(SummaryforPo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