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移动:中国移动新型智慧城市白皮书(2022版)-自然资源分册(69页).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移动:中国移动新型智慧城市白皮书(2022版)-自然资源分册(69页).pdf(69页珍藏版)》请在三个皮匠报告文库上搜索。
1、 本书编写组 指导单位 中国移动集团公司政企事业部 编写单位 中移系统集成有限公司 广东南方数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土豆数据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上海华测导航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北京元图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成都四相致新科技有限公司 主 编 邵鑫、杨勇 (中移系统集成有限公司)参 编 陈琛、徐亚波、邹婷 (中移系统集成有限公司)刘磊、张劲骁、陈欣 (中移系统集成有限公司)任晓茹 (土豆数据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刘小芬、范铀 (广东南方数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刘琪、董帅 (上海华测导航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祁明亮 (北京元图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刘洪宇 (成都四相致新科技有限公司)前 言 当前,国家经济和社会转型加速,5
2、G 应用加速普及,信息技术已向各领域广泛渗透,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已离不开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自然资源管理涉及国计民生、关系千家万户、受到全社会广泛关注,社会信息化的深入发展给自然资源信息化带来了“不进则退”的压力和挑战。中国移动作为网络强国、数字中国、智慧社会主力军,在自然资源信息化建设领域,充分运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5G、区块链等新技术和无人机、监控设备、高分遥感卫星等新设备,为自然资源信息的采集、存储管理、监测评价等提供了新的解决思路。中国移动 5G 新型智慧城市白皮书(2022 版)自然资源分册阐述了中国移动在自然资源行业信息化发展的战略定位、整体架构、应用场景、解决方案、典型案例和
3、生态合作。中国移动将遵循“十四五”规划的战略目标,在自然资源行业中,以新型信息基础设施、新型信息服务体系为基础,积极推动 5G 与行业融合,实现自然资源管理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加速跃升。目录 01 行业趋势 02 愿景内涵 03 整体架构 04 应用场景 05 经典实践 06 生态合作 1 01 行业趋势 2 1.1 政策导向 1.1.1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习近平总书记论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一书在 2022 年初通过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并在全国发行,这部专题文集,收录习近平同志关于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文稿 79 篇,这表明生态文明建设这一关乎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始终处在全党
4、全国工作中的突出位置。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抓生态文明建设,从思想、法律、体制、组织、作风上全面发力,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开展一系列根本性、开创性、长远性工作,全党全国推动绿色发展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显著增强,美丽中国建设迈出重大步伐,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我国积极参与全球环境与气候治理,成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体现了负责任大国的担当。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努力建设
5、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夺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3 1.1.2 自然资源信息化新形势和要求 2018 年,自然资源部正式挂牌,统一行使所有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和生态保护修复职责,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对自然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进行监管,统一行使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者职责,统一调查和确权登记,建立自然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自然资源部的组建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客观要求。自然资源管理工作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等理念,坚持节约优先、保
6、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强化国土空间用途管制,促进生态文明建设。这对自然资源信息化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新形势下开展自然资源信息化工作,一是需要形成全覆盖的三维自然资源数据底板。要以全覆盖、全要素、立体调查监测为基础,整合已有国土资源、海洋、测绘地理数据,构建“地上地下、陆海相连”并相互关联的自然资源数据底板,形成统一协调的支撑自然资源和国土空间开发利用与保护的数据基础。二是构建以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为支撑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以自然资源数据底板为基础,整合集成社会经济数据、相关部门数据,构建科学合理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国土空间开发和保护
7、格局,通过数据综合分析挖掘增强监管和决策能力,严格保护和节约资源,管控“三条红线”。三是建立“互联网+自然资源政务服务”体系。运用现代信息网络技术为社会公众提供优质的自然资源政务服 4 务,为全社会监督自然资源管理和开发创造条件。四是加强自然资源数据共享。通过数据共享促进与其他部门的业务协同,形成生态文明建设合力。在实施计划中,部委也提出推进实施划分为 2019-2020 年、2021-2025 年两个阶段,首先集中精力优先解决系统内部互联互通和数据集成问题,其次全面推进与地方的互联互通与业务协同工作,然后按照国家有关要求积极推进与有关部委的数据共享与服务,同时,全程贯穿更便捷的信息化服务。1
8、.2 行业发展 1.2.1 新技术助力自然资源信息化新发展 日新月异的新型信息技术创新为自然资源信息化创造了新的条件。一是对地观测与定位技术为自然资源动态监测提供了先进感知手段。北斗卫星定位、导航、授时服务,基于卫星遥感、航空遥感、无人机、倾斜摄影、先进传感器、物联网等现代遥感和监测技术,可提供精度达亚米级的全覆盖自然资源监测和重点地区全天候实时观测服务,在轨国产遥感卫星系列使得获取覆盖全国高分辨率遥感数据的周期大大缩短,对同一地区可实现全方位立体观测。二是计算机硬件与网络的发展为自然资源信息化提供了高效的计算和访问能力。存储器和服务器运算能力的提高,为自然资源海量数据存储、处理和传输带来了极
9、大的便利。信息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移动智能终端的广泛普及,互联网与移动互联网以其泛在、连接、智能、普 5 惠等突出优势,已经成为自然资源管理创新发展的新领域、公共服务的新平台、信息共享的新渠道,自然资源管理模式的网络化特征将更加突出。三是云计算、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的发展为自然资源智能化管理与服务提供了技术手段。云计算、大数据、新一代人工智能、区块链等相关领域发展,正在引发链式突破,推动经济社会各领域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加速跃升,为实现自动的分析研判和管理决策、提高自然资源治理的能力和水平提供有力技术支撑。四是信息安全技术的发展为自然资源信息化筑起牢固防护墙。密码技术、云安全、可信计算、安全态
10、势感知、主动防御等前沿技术将更好地保护信息系统和网络中的信息资源免受各种类型的威胁、干扰和破坏,将对自然资源安全保障体系建设起到重要支撑作用。1.2.2 自然资源信息化建设仍存在显著的提升空间 目前,已有的信息化建设情况与自然资源统一管理的实际目标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整个信息化进程仍需继续加强。一是信息化建设还不能适应自然资源管理的新形势、新要求。土地、地质、矿产、海洋、测绘地理信息等方面建立的数据库、应用系统和网络基础设施,在建设机制、技术标准和应用模式上都存在较大的差异,统一的自然资源信息化体系还没有形成。二是数据资源的准确性、时效性、系统性还存在较大的差距。虽然在土地、地质、矿产、测绘
11、、海洋等方面建立了一批基础数据库与 6 业务数据库,但是受业务机制和技术手段的限制,有些受人为因素干扰,数据的准确性还存在较大的差距。由于缺乏有效的数据更新机制,数据的时效性也还不足。一些数据由于管理应用分割,标准不一致,造成数据之间矛盾、冲突,数据的系统性、完整性也存在较大的问题。三是数据共享和社会化服务能力不足。现有的数据库互联互通和信息共享还存在较大差距。业务应用系统关联度低,与其他政府部门的共享协同不够,一些系统尚未形成贯穿国家省市县的业务联动机制。数据深度挖掘应用不够,面向社会公众和企事业单位的信息化服务还不够充分,基于互联网的社会化服务能力需要大幅提升。四是网络信息安全保障能力还需
12、要全面加强。已有的网络基础设施、云计算和存储等建设维护分散化,存在网络信息安全隐患。自然资源行业受攻击事件时有发生,面临的安全风险不断加大,全社会对自然资源信息的迫切需求与信息安全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网络安全防护和监管能力需要全面加强。五是信息化建设的统筹需要进一步加强。自然资源系统的一些部门和单位在基础设施、数据资源、应用系统等建设方面仍有不同程度的交叉重叠,信息化建设还存在多头布置、分散建设问题。自然资源数据汇集、共享服务、业务协同和网络安全等需要进一步加强统筹,信息化建设和应用相关制度还有待完善。7 02 愿景内涵 8 2.1 中国移动自然资源信息化愿景 在自然资源信息化领域,中国移动致
13、力于面向信息服务开辟发展空间,聚焦科技创新打造竞争优势,全面推进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推进自然资源行业数智化转型,加速信息技术的融合创新。中国移动将支撑各级自然资源部门,依托已经建成的自然资源时空数据库,进一步拓展充实数据来源、并提供实时数据服务、丰富数据资源的精准融合关联度、进行“一张图”与数据智能分析系统的快速集成,为自然资源生态保护建立全息时空监测体系。在应用层面,中国移动打造了自然资源方案体系和时空数据监测平台产品,可为自然资源调查监测评价、国土空间规划实施监督、自然资源政务服务,互联网+不动产、智慧矿山以及耕地、海洋、森林、草原保护等行业应用提供业务支撑和技术保障。2.2 中国移动自
14、然资源信息化内涵 中国移动以自然资源部信息化建设总体方案为引领,确定信息化建设的总体框架,开展业务、数据、技术、应用、基础设施、管理运维、标准、安全等方向的专题分析与设计。在业务上,清晰梳理业务关系;在数据上,开展数据治理,提升数据质量;在技术上,构建中台支撑,强化公共服务能力;在应用上,科学分类、拆旧建新,整合现有应用;在基础设施上,实现多网融合、多云部署;在保障体系上,设计完整的配套机制,提出标准建设框架,提出安全重点改进措施。通过上述成果,聚焦组织能力提升,确保内容全面,重点突出,形成自然资源信息化的 9 “一张蓝图”。以数字技术深度赋能。深入推动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新一轮科技革命和
15、自然资源信息化变革融合,推进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深度学习、5G、区块链等新技术和无人机、监控设备、高分遥感卫星等新设备创新,为自然资源信息的采集、存储管理、分析评价等提供了新的数智化方案。以平台助力自然资源监管能力现代化。全面提升自然资源信息化建设水平,推进自然资源监管工作向精细化、高效化和智能化方向发展,运用 5G+AICDE 等新兴技术,充分挖掘卫星遥感数据、无人机航拍摄影像和基础地理信息数据的潜在价值,构建数据采集平台。面向不同应用场景,聚焦基于应用的专题智能化服务、数据管理、模型管理、GIS管理等核心业务;提供自然资源方向的数据分析、数据服务、数据可视化能力,实现自然资源监测、自然
16、资源政务服务、环保监测、自然灾害预警等场景智能化应用。以生态协同打造端到端解决方案体系。在自然资源行业解决方案体系方面,中国移动贯彻国家与地方的政策部署要求,协同生态伙伴构建智慧国土、自然资源电子政务、地质灾害监测、智慧矿山等为核心的自然资源解决方案体系。10 03 整体架构 11 自然资源信息化整体架构包括感知层、网络层、平台能力层、自然资源产品和自然资源方案体系。总体架构以 自然资源部信息化建设总体方案为标准,按照一张网、一张图、一平台、三大应用总体架构进行建设。其中感知层涵盖了前端智能硬件以及对应的物联平台,可以实时感知、测量、捕获各类自然资源数据;网络层通过 5G 网络的建设,结合其他
17、的网络传输方式,为自然资源的数据流动打造了专属“高速公路”;OneCity 平台是中国移动打造的智慧城市基础平台,包含城市数据平台、集成平台和城市 AI 平台,为上层应用提供数据采集、数据治理、平台集成、智能算法、分析服务和 GIS 引擎等能力。图 1 自然资源整体架构图 在产品应用层面,时空数据监测平台具备 1+1+4+N 的功能,即“一个平台”+“一个数据仓库”+“四个功能”+“N 个应用场景”;通过一个可快速灵活部署的标准基础平台,获取、存储、分析一个数据仓库内的全部时空数据,实现自然资源数据可视化、GIS 空间服务、自 12 然资源数据分析、智能评估预警等功能,并可以利用于耕地保护、城
18、市违法建筑监测、生态保护红线监管、湿地资源监测、河湖清四乱监测、草地资源监测等若干应用场景上。自然资源解决方案体系是中国移动联合多家合作伙伴,利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空间地理信息等集成新一代信息技术,以数据为核心,将数据获取、传输、处理、分析、决策等工作内容,形成一体化、完整的解决方案体系,可以让自然资源的管理、监测、执法、决策更加有效和准确,并在多个细分行业中得到充分运用,为自然资源行业客户提供全方位的信息化支撑与服务。13 04 应用场景 中国移动以 OneCity 平台为基础,聚合生态资源,面向自然资源行业打造了一系列针对不同应用场景的解决方案。14 4.1 自
19、然资源调查监测 4.1.1 应用需求 我国自然资源调查监测工作仍存在管理自成体系,存在重复建设、内容标准不一,导致衔接不畅、数据存储分散,造成数据孤岛等许多问题,面对新发展形势及新要求,为推进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落实自然资源管理“两统一”职责,支撑“数字政府”改革,及促进自然资源高水平保护高效率利用,迫切需要适应新时期的自然资源调查监测体系。4.1.2 应用方案 1、自然资源调查监测评价体系建设思路 充分应用高分遥感技术、大数据技术、人工智能、无人机、实景三维、物联网、视频监控、5G、互联网+等技术手段,构建高效的自然资源调查监测技术体系。依托基础测绘成果和各类自然资源调查监测数据,建立自然资
20、源三维立体时空数据库和管理系统,实现对各类自然资源调查监测信息的统一管理;建设智能化综合处理支撑系统,采用 AI智能识别技术,通过机器深度学习训练各项业务识别模型算法,实现对遥感影像、无人机航拍影像的智能化识别提取,为调查监测平台提供分析处理服务;围绕政务管理和社会公众的需求,基于自然资源调查监测基础数据,构建统计和分析评价指标,开展自然资源分析评价,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和政府管理决策提供科学依据。15 图 2 自然资源调查监测评价体系建设思路 2、AI 中台 参照自然资源分类标准,结合自然资源管理应用场景,精准采集卫星影像(光学、高光谱、SAR)、航空影像(光学、高光谱、SAR)、监控视频、
21、移动视频、实地照片等样本标签,完成已有数据的分类标注,16 实现多类型、多尺度、多级别标注样本数据的统一入库,建设千万级自然资源综合解译样本库。利用综合解译样本库,进行深度学习模型优化设计、模型训练、模型测试以及自适应多模型加权解译,有针对性地逐步完善各类自然资源影像解译及信息提取,研发基于自然资源综合解译样本库的卫星影像、航空影像、监控视频、移动视频、外业照片等变化图斑自动检测工具,实现遥感数据的自动化处理与分析。立足自然资源监测及管理需求,通过卫星影像、航空影像、监控视频、移动视频、实地照片智能提取技术,实现自然资源变化信息的动态、快速发现。总体架构如下图:图 3 总体架构图 3、自然资源
22、调查监测综合管理信息系统 结合信息化手段,充分利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高新技术,建设自然资源调查监测综合管理信息系统。系统针对自然资源业务管理前端数据采集需求,拓展业务支撑能力,建设面向自支撑平台样本库 数据组织 遥感影像 自然影像 视频监控 点云 倾斜摄影 标签分类 自然资源分类体系基础上调整 特殊目标标签 标签组 样本库 植被(耕地、园地、草地)建筑物()水域()样本元数据模型库 算法库 遥感处理算法 CV算法 数据增强算法 基础网络结构 基础识别模型 建筑物提取模型 建设用地变化检测模型 耕地识别模型 大棚目标识别 应用模型 土地覆盖全要素分类 乱占耕地监测 森林覆盖
23、率调查 服务样本数据服务 OpenAPI 加密数据传输样本数据解析AI应用服务 模型组合编排 服务发布治理 模型版本管理业务场景应用耕地保护监测土地执法标准规范标签集分类标准样本数据建库与处理标准样本服务标准模型服务标准模型算力服务样本筛选自动迭代自动评估在线调参批后监管PB级存储任务调度GPU集群数据汇聚融合服务治理数据管理DAG编排模型可视化矿山监测临时用地监测闲置土地监测样本库元数据规范应用服务标准 17 然资源业务管理前端数据采集的统一入口,具备多端数据动态获取、海量时空数据快速分发、多维空间数据快速处理、感知终端信息自动识别、多源调查监测协同调度能力,能够围绕业务应用持续开展数据动态
24、采集的边缘治理,全方位提升数据采集供给能力。4、自然资源三维立体时空数据库管理系统 建设自然资源三维立体时空数据库管理系统,包括集成管理、二三维展示、共享服务、分析评价及知识服务等主要功能,实现对自然资源调查监测数据管理、应用和共享服务。5、耕地“非农化”“非粮化”监测暨田长制信息化建设 围绕着“耕地保护,生态环境保护”为宗旨,结合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根据自然资源业务属性,以耕地保护为目标建立田长制长效机制,加快 AI 在耕地保护等领域的落地。耕地“非农化”“非粮化”监测暨田长制信息化建设包括:AI 监测平台、“田长制”公众号、“田长制”APP、综合管理平台、领导驾驶舱。AI 监测平台:结合
25、人工智能、大数据等能力建立遥感监测、高点视频监测,为耕地保护监测插上信息化翅膀,打造“空、天、地”一体的监测机制。“田长制”公众号:通过公众号的建设,让人民群众对田长制的工作有一定的认识,从智慧化的角度,提升田长制的宣传效率,引导群众可以参与到田长制的监督工作,实现耕地保护的共管、共治、共享。“田长制”APP:建设基于移动端的田长制 APP,基层田长通过移 18 动端完成上级下派的巡田任务和定期巡查上报等相关工作。综合管理平台:面向田长制的工作小组,建立田长制综合管理系统,实现对田长制工作的信息化管理,为田长制全过程的跟进工作提供数字化工具支撑,落实上级田长的监管责任。领导驾驶舱:建设基于田长
26、制的领导驾驶舱,提供田长制工作的关键数据分析,满足一级田长等决策领导对田长制工作的落实情况的宏观科学决策需求。图 4 田长制业务架构 4.1.3 应用价值 充分应用高分遥感技术、大数据技术、人工智能、无人机、实景三维、物联网、视频监控、5G、互联网+等技术手段,构建高效的自然资源调查监测技术体系。依托基础测绘成果和各类自然资源调查监测数 19 据,建立自然资源三维立体时空数据库和管理系统,实现对各类自然资源调查监测信息的统一管理;建设智能化综合处理支撑系统,采用 AI智能识别技术,通过机器深度学习训练各项业务识别模型算法,实现对遥感影像、无人机航拍影像的智能化识别提取,为调查监测平台提供分析处
27、理服务;围绕政务管理和社会公众的需求,基于自然资源调查监测基础数据,构建统计和分析评价指标,开展自然资源分析评价,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和政府管理决策提供科学依据。4.2 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管理信息化 4.2.1 应用需求 从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权益管理工作需求出发,首先,建立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清查价格信号采集系统,为自然资源价格样点成果数据汇交和管理提供流程化支撑,并支撑价格体系更新;其次,开发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清查价格体系管理系统,支撑省、市、县各级用户建立不同尺度的土地、矿产、森林、草原、海洋资源资产清查价格体系;然后,利用信息化手段开发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清查数据库建库系统,为建立
28、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清查数据库提供技术支撑;同时依托已有信息化资源,建立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清查数据管理与分析应用系统,基于自然资源资产大数据实现自然资源资产统计分析、全民所有资源资产报告的自动化生成、区域自然资源生态产品价值评估及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辅助编制等应用,深入挖掘自然资源资产清查数据的应用价值,为各项自然资源业务管理和领导决策服务提供数据和技 20 术支撑。推动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清查数据库高质量、高水平的建设和应用。4.2.2 应用方案 1、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清查价格信号采集系统 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清查价格信号采集系统提供采集样点管理(采集样点布控设计)、外业样点采集、样点数据
29、维护、采集成果录入、样点成果质检、样点成果上报、样点成果分析展示等功能,简化样点数据汇交流程,提升样点成果数据质量,为自然资源价格样点成果数据汇交和管理提供流程化支撑,为全民所有自然资源价格体系的建立和更新提供坚实基础。图 5 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清查价格信号采集系统功能架构 2、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清查价格体系管理系统 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清查价格体系管理系统从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权益管理工作需求出发,提供价格样点数据入库、价格系统计算模型管理、价格体系建设、价格体系成果输出功能,支撑省、市、县各级用户建立不同尺度的土地、矿产、森林、草原、海洋资源资产清查价 21 格体系,并实现全民所有自然
30、资源价格体系的流程化管理。图 6 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清查价格体系管理系统功能架构 3、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清查数据库建库系统 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清查数据库建库系统建立了一套集数据预处理、工作底图制作、底图数据质量检查、实物量数据处理、价值量数据处理、成果数据检查、成果管理的完整流程,实现流程化、标准化建库作业。22 图 7 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清查数据库建库系统功能架构图 4、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清查数据管理与分析应用系统 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清查数据管理与分析应用系统是以计算机软硬件环境与网络通信技术为依托,以信息化标准规范体系和安全保障体系为体系结构,以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清查数据为基
31、础,综合运用大数据快速显示技术、大数据分析挖掘技术、空间要素识别技术、多维信息关联技术等先进技术手段,建立起集资产数据库管理、成果分析、成果应用、成果管理与三维管理、系统配置管理为一体的自然资源资产清查数据管理与分析应用解决方案,最终形成以数据和服务为支撑,面向多部门、多层级用户的集信息与服务为一体、多级互联互通、资源有效共享的大型应用服务体系。23 数据入库版本信息底图窗口管理信息托管要素图层信息专题模板管理信息符号库信息价格样点信息管理专题成果图件 资产数据库管理资产数据库管理成果分析成果分析空间专题分析区域统计分析专项分析基本情况分析战略发展区域分析典型资源生态价值分析管理范围分析自动以
32、区域统计分析储备土地专项分析管控情况分析专题快速制图工作日历管理系统配置管理系统配置管理指标模型管理数据字典管理日志审计管理用户体系管理 成果应用成果应用平衡表编制国资报告编制委托代理保护使用规划损害报告资源储备资产配置考核评价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清查数据管理与分析应用系统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清查数据管理与分析应用系统 图 8 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清查数据管理与分析应用系统功能架构 4.2.3 应用价值 从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权益管理工作需求出发,价格信号采集和成果管理人员利用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清查价格信号采集系统,形成规范化的自然资源价格样点成果数据采集、汇交和管理流程,建
33、立全民所有自然资源价格信号成果库;价格体系建立人员利用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清查价格体系管理系统,建立一套完整的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价格体系;清查建库人员利用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清查数据库建库系统,建立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清查数据库,形成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清查初始成果库;在此基础上,结合自然资源资产平衡表和国有自然资源资产报告报表等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管理业务数据,建立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数据库,并搭建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清 24 查数据管理与分析应用系统,实现各类自然资源资产全方位、智能化的统计分析、专题应用,辅助编制资产平衡表、国有自然资源(资产)管理情况专项报告;辅助制定中央、省、地市三
34、级自然资源清单,合理划分中央政府直接行使和地方政府代理履行所有者职责的权责边界;并支持规划使用、资产配置、损害赔偿、考核监督、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等功能,提升自然资源资产管理效能。4.3“多测合一”信息平台 4.3.1 应用需求“多测合一”改革是党中央、国务院为推进政府职能转变、深化“放管服”改革和优化营商环境而推行的一项改革工作。建设“多测合一”信息平台,是落实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要求,优化营商环境的需要;是统一测绘标准、提高成果质量的需要;是强化信用监管,促进市场公平的需要;是促进成果共享,避免重复测绘的需要。通过构建网上办事平台,提升企业和群众办事体验;优化测绘办事流程,提高工作效率;建
35、立信用监管机制,加强监督管理;建立数据共享中心,促进“多测合一”数据共享。4.3.2 应用方案“多测合一”信息管理平台是测绘业务办理、成果共享利用的综合性平台。通过优化“多测合一”业务流程,从业务委托、到业务承办、测绘作业、成果上传、成果质检、成果入库、成果共享进行全流管理,25 构建一体化、规范化、生态化的多测合一服务体系,打造高效能、高标准、高质量的多测合一信息管理平台。达到改善营商环境、便民利民的政务服务目标。平台分局需要分别部署在互联网、政务外网、自然资源局内网三个网络。互联网部分主要是向项目建设单位和测绘服务机构提供网上办事的入口;政务外网部分主要是为了横向与各业务部门对接,将测绘成
36、果数据推送到各业务部门使用;内网部分主要是对“多测合一”测绘成果数据进行存档管理。26 图 9“多测合一”信息平台总体构架图 27 “多测合一”信息平台以“多测合一”业务的全流程电子化办理为目的,以测绘成果数据的“提交、质检、入库、共享”为主线,以“不同的用户角色使用不同的功能模块”为理念进行软件构架设计。序号 功能模块 使用者 功能概述 1“多测合一”服务门户 企业和群众 是“多测合一”统一的对外信息公示门户和办事入口,主要承担着信息发布、宣传教育、办事入口的作用。2 网上委托办事子系统 项目建设单位 给项目建设单位可提供一个网上委托办理“多测合一”业务的办事窗口,提供的功能包括:需求发布、
37、业务委托、进度查询、成果接收、服务满意度评价等。3 测绘作业管理子系统 测绘服务机构 为测绘服务机构提供一个在线的业务办理平台,以提高测绘工作的开展效率,提供的功能有:项目意向查看、业务委托受理,项目数据申请与调用、项目合同备案、项目成果上传、质量问题反馈接收等。28 4 测绘成果自动质检软件 测绘服务机构 当测绘服务机构将测绘成果上传到信息平台后,系统自动调用后台的成果质检软件对测绘成果进行扫描检查,提示成果质量具体问题,通过了自动质检才能往下提交成果。5 测绘成果人工审核子系统 成果质检部门 测绘成果通过了自动质检之后需要提交给成果质检部门进行人工审核,本模块提供给成果质检部门使用,功能包
38、括:绘成果接收、质量问题登记、质量问题反馈、质量满意度评价等。6 测绘成果共享子系统 业务审批部门 提供给工程建设项目的各业务审批部门使用,供各部门查询和下载测绘成果数据。7 监督管理子系统 测绘主管部门 提供给测绘行政主管部门使用,用来对“多测合一”进行监督管理,功能包括:测绘服务机构名录库管理、信用管理、测绘合同管理、项目进度监控、项目统计分析等。29 8 测绘成果图档一体化管理子系统 测绘主管部门 建立“多测合一”统一数据库,并提供对成果数据库的管理,包括:测绘成果入库、测绘成果分类存储、测绘成果查询、测绘成果下载等,并实现利用“多测合一”测绘成果对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进行动态更新。9“多
海德股份:涅槃重生的地方AMC翘楚不断扩展业务版图-221101(32页).pdf
坚朗五金-渠道品类积极扩张集成平台厚积薄发-221102(24页).pdf
华特达因-公司报告:持续渗透存量市场、加速开拓增量市场助力高增长-220808(44页).pdf
可立克-新能源行业需求强劲并购海光电子强强联合-221031(25页).pdf
公用事业及环保产业行业深度研究:从储能到泛灵活性调节资源百花齐放进行时-221031(31页).pdf
计算机行业2023年策略报告:安全为根枝繁叶茂-221103(65页).pdf
黑猫股份-炭黑行业龙头多业务协同布局打开成长空间-221101(24页).pdf
东山精密-消费电子加速成长汽车业务星辰大海-221101(19页).pdf
近岸蛋白-深度报告:蛋白解决方案专家、mRNA应用服务商-221101(16页).pdf
机械设备行业风电系列报告之主轴篇:全球风电蓬勃发展锻造主轴龙头抢占大型化铸造主轴先机-221031(43页).pdf
商贸零售行业专题研究:新时代供销社系统对零售物流影响几何?-221126(20页).pdf
通威股份-公司深度报告:精益求精一体化成长可期-221125(36页).pdf
力劲科技-车身一体化压铸方案快速应用打开公司长期成长空间首予“买入”-220816(21页).pdf
轻工纺服行业:运动鞋服行业研究框架-220815(39页).pdf
全球视野看自动驾驶系列:技术路线逐渐清晰、国产激光雷达占得先机-220811(77页).pdf
商业贸易行业胶原蛋白系列深度:动物源VS基因工程技术对比看胶原蛋白发展路径-220816(31页).pdf
生物医药行业:政策支持下儿童专用药步入发展快速路-220816(29页).pdf
温氏股份-深度报告:生猪养殖“王者归来”猪、鸡景气共振可期-220816(24页).pdf
新华都-深耕白酒电商服务多渠道布局助力品类拓展-220816(21页).pdf
医药生物行业深度研究:新冠治疗+预防全球千亿市场国产药物迎来突破-220816(33页).pdf
银行行业专题:寻找中国银行业的“小而美”-220816(43页).pdf
珠海冠宇-消费电芯国产替代弄潮儿户储加持-220816(30页).pdf
杭州士兰微电子股份有限公司2018年度社会责任报告(14页).PDF
Adelphi&清华大学: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与中国(2021)(33页).pdf
中国移动:中国移动新型智慧城市白皮书(2022版)-智慧城管分册(89页).pdf
中国移动:中国移动新型智慧城市白皮书(2022版)-智慧水利分册(60页).pdf
中国移动:中国移动新型智慧城市白皮书(2022版)-智慧环保分册(60页).pdf
中国移动:中国移动新型智慧城市白皮书(2022版)-公安司法分册(77页).pdf
中国移动:中国移动新型智慧城市白皮书(2022版)-应急管理分册(77页).pdf
中国移动:中国移动新型智慧城市白皮书(2022版)-市场监管分册(63页).pdf
中国移动5G新型智慧城市白皮书(2021版)- 自然资源数字化分册(44页).pdf
中国移动:中国移动新型智慧城市白皮书(2022版)总册(97页).pdf
中国移动5G新型智慧城市白皮书(2021版)- 智慧媒体分册(42页).pdf
中国移动5G新型智慧城市白皮书(2021版)- 智慧环保分册(41页).pdf
线上健身第一股-keep招股说明书(463页).pdf
蜜雪冰城招股说明书-连锁茶饮第一股(724页).pdf
QuestMobile:2022年中国短视频直播电商发展洞察报告(30页).pdf
QuestMobile:2022新中产人群洞察报告(37页).pdf
町芒:2022现制茶饮行业研究报告(47页).pdf
麦肯锡:2023中国消费者报告:韧性时代(33页).pdf
罗振宇2023“时间的朋友”跨年演讲完整PDF.pdf
QuestMobile:2021新中产人群洞察报告(30页).pdf
锐仕方达&薪智:2022年薪酬白皮书(105页).pdf
美团:2022新餐饮行业研究报告(74页).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