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传人:L****
编号:111801
2023-01-09
PDF
49页
7.82MB
《IMT-2020(5G)推进组:5G-Advanced通感融合网络架构研究报告(2022)(49页).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IMT-2020(5G)推进组:5G-Advanced通感融合网络架构研究报告(2022)(49页).pdf(49页珍藏版)》请在三个皮匠报告文库上搜索。
1、无线通信感知融合是5G-Advanced(5G-A)的关键技术之一,可广泛用于智慧交通、智慧低空、智慧生活、智慧网络等典型应用场景,这要求对当前5G网络进行转型升级实现网络无线感知能力。本研究报告根据5G-A通感融合典型应用场景和需求系统性地分析了无线网络端到端实现感知能力所要面对的关键问题和所要满足的技术需求。面对感知应用的差异化需求,本报告提出了多种不同的通感网络架构,并分别从架构、接口、协议、功能、端到端业务流程等方面展开了详细研究设计。最后,本报告还对未来通感融合网络架构进行了展望,为通感融合网络架构技术的研究、标准化、产业推进提供支持和参考。研究报告要点目录目录 IMT-2020(5
2、G)推进组于2013年2月由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科学技术部联合推动成立,组织架构基于原IMT-Advanced推进组,成员包括中国主要的运营商、制造商、高校和研究机构。推进组是聚合中国产学研用力量、推动中国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研究和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的主要平台。I M T-2 0 2 0(5 G)推 进 组5G-Advanced通感融合网络架构研究报告概述5G-A通感场景5G-A通感关键问题和技术需求通感网络架构通感协议栈通感基本功能通感基本流程总结与展望附录主要贡献单位P1P2P3P13P20P26P31P41P42P451I M T-2 0 2 0(5 G)推 进 组5
3、G-Advanced通感融合网络架构研究报告概述人类社会不断发展并进入数字信息化时代,人们在工作、教育、休闲娱乐和人际交往等方面享受着科技进步带来的高效、便捷、和乐趣,极大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和质量。而毫无疑问,无线通信网络是其中至关重要的一环,为人们提供无时无地的通信服务,其已经深入到当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成为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伴随着快速增长的多样化应用需求,不断对无线通信网络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推动着无线网络能力的不断增强。通信网络设备满足更加严苛的通信服务性能的同时,也将扩展支持更多的应用服务能力,其中,感知为最具有潜力发展的能力之一。通信感知融合不仅为构建智能服务、智能网络
4、提供所需的基础环境感知和目标物体感知能力,也将推动衍生新应用服务创新。由此,通信感知融合是当前产业界在5G-A的重要研究技术方向之一。通信感知融合通过信号联合设计和/或硬件共享等手段,实现通信、感知功能统一设计。其中通信感知融合中的感知可以理解为属于一种基于通信系统的无线感知技术,通过对目标区域或物体发射无线信号,并对接收的无线信号进行分析得到相应的感知测量信息。因此,无线通信网络天然地拥有无线感知能力,基站和终端将同时具备通信和感知能力,可以为感知应用提供感知服务,包括智能交通、无人机监管、国铁周界安全检测、智慧家居、公共安全、健康监护、环境检测等领域。目前在移动通信领域,通信感知融合主要发
5、展在初期阶段。在当前的5G-A阶段,主要探索基于5G基础网络架构和空口增强设计,利用无线信道特性,获得更丰富环境信息,实现基础感知应用。而在未来阶段中,可以从“一体化”的维度探索通信与感知在波形、频谱、天线、系统等软/硬件资源方面的深度融合,包括新的通感一体化空口及网络架构的设计,以实现更高效的资源利用率,同时满足新的通信感知能力指标要求。目前国际标准组织3GPP(3rd Generation Partnership Project,第三代合作伙伴计划)SA1正在开展通感场景需求研究,SA2在R18阶段讨论过通感网络架构的研究立项问题,预计在未来通感场景需求研究基础上进一步开展相关研究。国内标
6、准组织CCSA(China Communications Standards Association,中国通信标准化协会)也于2022年8月针对5G通感融合技术成立研究立项,研究5G-A网络架构以及相关无线关键技术。本研究报告面向5G-A阶段通信感知融合,从网络架构标准化研究角度,结合5G网络架构现有设计研究当前5G通信网络使能感知服务在网络架构设计中面临的关键问题、通感融合网络架构设计、通感融合协议栈、通感融合基本功能和流程,并给出相应潜在解决方案。本报告研究成果一方面希望可以为国内国际5G-A通感融合标准研究提供基础,进一步推动5G-AI M T-2 0 2 0(5 G)推 进 组5G-A
7、dvanced通感融合网络架构研究报告25G-A通感场景5G-A通感场景根据感知需求中以指定感知区域为主还是以指定感知目标为主可分为面向区域(Per-Area)通感场景和面向目标(Per-Object)通感场景。从感知目标是否具备信号发送或接收能力可以分为基于设备(device-based)通感场景和无设备(device-free)通感场景。例如在飞行路径管理、基站和终端波束管理中,其感知目标无人机和终端是具备信号发送或接收能力的用户设备,属于基于设备通感场景。在天气监测和呼吸监测中,其感知目标降雨和人是不具备信号发送或接收能力的目标,属于无设备通感场景。2.1 面向区域通感场景 感知需求在千
8、行百业普遍存在,针对需要在工厂、道路、低空、城市甚至更大的时空范围高效感知路、车、人实时状态的场景,我们称之为面向区域(Per-Area)通感场景。智慧交通场景中,例如,可以基于通信感知一体化基站或基站间协作实现对道路环境的感知,有效实现高精地图构建,为自动驾驶汽车安全运行提供超视距辅助;基于通信感知一体化基站或基站间协作实现全方位、全天候、不间断地探测行驶车辆的移动轨迹和移动速度,并将感知测量数据上传至处理中心,全面提升高速公路运行状态智能感知能力,为道路监管提供数据支撑;基于通信感知一体化基站实现对铁路轨道环境的感知,实现全天候的高铁周围异物入侵检测。智慧低空场景中,例如,可以基于通信感知
9、一体化基站或基站间协作对空域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感知并将感知结果提供给无人机,可以为避障预警提供冗余量,提升无人机避障成功率;基于通信感知一体化基站或基站间协作进行全空域感知,定位并跟踪侵入到监管范围内的无人机,进而实现面向固定区域的无人机入侵监测。智慧生活场景中,例如,可以基于基站和终端协作、或终端自发自收、或终端间协作工作模式,通过感知无线信道变化进行呼吸监测、健身监测、手势/姿态识别等,基于通信感知一体化基站或基站通感融合的标准化、通感融合设备的研发试验以及通感融合应用的产业化进程,另一方面也希望为后续6G通感一体化网络架构设计以及其标准产业化提供参考。3I M T-2 0 2 0(5 G
10、)推 进 组5G-Advanced通感融合网络架构研究报告5G-A通感关键问题和技术需求通感技术利用无线信号感知周围环境的目标或状态,无线侧终端或基站采集信号强度、时延、相位变化、多普勒频移等信息,经计算处理后输出结果,如目标大小、位置、速度等。该过程中,网络需按照业务需求触发、修改或结束感知流程、调度无线资源、处理数据、开放结果。此外,由于感知可能涉及用户隐私安全,核心网需执行鉴权或授权,处理敏感的感知测量数据。因此,5G-A网络需支持控制感知流程,并对感知测量数据进行处理,同时将感知结果开放给第三方平台或终端。本章基于5G-A通感场景,从端到端通信系统架构角度出发,给出为了满足多样化通感场
11、景和业务要求所面临的关键问题,并制定相应的技术要求,作为通感网络架构设计的基本依据。3.1 关键问题1:面向感知业务的网络架构间协作,测量通信链路中的信号链路衰减、进而利用信号链路衰减与天气指标之间的关系分析得到对应的天气指标,进行天气监测。智慧网络场景中,例如,可以基于通信感知一体化基站或基站间协作获取小区内空闲态终端密度和位置等信息,辅助小区内基站节能和基站资源调度优化等。2.2 面向目标通感场景当感知目标具有目标标识时,利用通感技术对目标物体进行感知、追踪,以获得被感知物体状态的动态监测的场景,我们称之为面向目标(Per-Object)通感场景。其中目标标识包括两种情况:一是感知目标本身
12、的标识;其次是感知目标与具有标识的物体紧耦合,其中目标标识用于标记感知目标,可以是UE(User Equipment,用户设备)标识或应用提供的外部标识或者网络临时分配的标识等。例如,当发现违法车辆或黑飞无人机时,需要在对其进行管控之前精准地连续地追踪它们;而在车辆启用自动驾驶时,无线网络可以对其周边小范围进行连续感知并将感知结果发给车辆以辅助自动驾驶。在该场景下,感知设备可以基于目标物体的位置信息,向其发送感知波束,从而不仅可以获得更精准的感知测量数据,还可以提升波束管理准确度和提升无线资源效率。I M T-2 0 2 0(5 G)推 进 组5G-Advanced通感融合网络架构研究报告43
13、.1.1 问题描述面向不同业务场景,感知触发方、执行方和感知粒度各不相同,5G-A网络架构需支持多种场景的感知业务。无线网络中基站或终端通过对目标区域或物体发射无线信号并对接收的无线信号进行测量得到相应的感知测量数据。感知网元需支持独立或与其他网元共同处理感知测量数据(即基站或终端上报的感知测量数据的值)生成感知结果,数据的处理需考虑单基站感知、多基站感知、单UE感知、多UE感知,以及所述感知UE识别和跨基站移动的场景。感知网元可独立处理感知测量数据,也可与NWDAF(Network Data Analytics Function,网络数据分析功能)共同处理实现智能化分析和预测。感知测量数据的
14、处理需考虑多种场景,多基站感知时,不同基站的感知区域可能存在重叠,需进行数据分割与提取;当UE参与感知时,需明确UE识别方案;当UE跨基站移动时,需关联处理同一目标的数据。同时,核心网需要作为桥梁将基站或终端感知能力开放给感知业务请求方,需考虑具体场景明确感知结果的内容与格式。其中,感知业务请求方可以是终端、外部应用AS(Application Server,应用服务器)、5GS(5G System,5G系统)网元。面向此问题,需要研究:是否需要引入独立的感知网元处理感知业务的相关功能,同时具备控制面和用户面处理能力;如果引入感知网元,感知网元和其他功能之间的接口;如果引入感知网元,不同感知业
15、务请求由同一个感知网元处理,还是由不同的感知网元处理;如果引入感知网元,所包含的具体功能:-如何进行感知QoS(Quality of Service,服务质量)参数转换:为满足感知业务QoS需求,需进行QoS参数转换。将感知业务类型或标识、QoS要求和感知测量数据上报周期等信息传递到执行感知的终端或基站。若感知需求改变,如感知区域、数据上报时间或QoS要求等发生变化,终端或应用需要触发对应的修改流程;-如何触发感知业务;-如何终止感知业务;-如何根据感知业务需求控制基站或终端执行感知;-如何高效地处理感知测量数据;-如何提供/开放感知结果。3.1.2 需求网络需支持感知功能,包含主要感知功能(
16、即感知控制功能和感知计算功能)的网元在本研究报5I M T-2 0 2 0(5 G)推 进 组5G-Advanced通感融合网络架构研究报告告中称为SF(Sensing Function,感知网元)。感知网元SF可为独立网元或与其他网元合设,部署方式可为集中式或分布式。NRF(Network Repository Function,网络存储功能)存储感知网元的上下文信息,以使得其他网元可通过查询发现和选择合适的感知网元。3.2 问题2:感知能力定义和注册上报3.2.1 问题描述移动通信网络的感知能力由核心网感知网元SF能力、无线接入网感知设备(包括基站和UE)组成,需研究:感知网元SF的能力定
17、义;感知网元SF能力上报:面向移动通信网络潜在支持的感知业务需求,所请求的感知业务应由合适的感知网元来执行。因此在感知任务到达感知网元SF之前,感知网元SF需要将自身与感知业务相关的能力信息注册到NRF,使得后续其它核心网网元(如AMF(Access and Mobility Management Function,接入和移动性管理功能)、NEF(Network Exposure Function,网络能力开放功能)可以基于感知业务的类型、需求信息、区域限制信息等,选择能力适合的感知网元SF服务于该感知业务。然后感知网元SF进行感知设备的选择、感知业务的控制、感知测量数据的处理等工作;感知设备
18、的能力定义;感知设备能力上报:感知设备指感知信号发送设备,或者接收感知信号并做相应测量的设备。移动通信网络中参与感知业务的感知设备,如感知终端设备UE、感知基站等,需要将自身与感知业务相关的能力信息上报给核心网(如SF),使得后续其它核心网网元(如SF)可以基于感知业务的类型和需求信息等,选择能力适合的感知设备服务于该感知业务,从而进行相应的感知信号的发送、感知信号的测量和感知测量数据的上报。3.2.2 需求网络应支持获取网络中拥有感知相关功能的网元能力。3.3 关键问题3:感知节点的选择3.3.1 问题描述移动通信网络中的感知节点包括感知网元、感知设备(包括基站和终端)、以及其它增强以支持网
19、络感知能力的网元(例如AMF),感知需求包括面向目标地理位置或目标对象的感知,那么网络需面向感知任务选择合适的感知节点。选择感知节点需考虑感知节点的位置、能力、负载、鉴权或授权I M T-2 0 2 0(5 G)推 进 组5G-Advanced通感融合网络架构研究报告6信息。由于感知业务可能涉及隐私,网络在收到感知请求后首先需要执行鉴权或授权。终端、网络内部网元、或应用触发感知流程,将感知需求传递到感知网元,感知网元独立或与其他网元交互完成鉴权或授权、感知网元选择、感知设备选择等。需研究:如何发现和选择感知网元:网络中可能会因为分区域管理、或者分感知业务类型管理等原因而部署了多个感知网元实例,
20、那么感知业务发起时,核心网网元(如AMF或NEF)需要基于感知业务的类型、需求信息、区域限制信息等,选择能力适合的感知网元SF服务于该感知业务;如何发现和选择选择感知设备:网络中面向某一感知需求有不同的潜在感知设备,并且这些潜在可选的感知设备可能具备不同感知能力、感知或通信负载情况。感知业务发起时,首先,感知网元SF需要基于感知业务的类型、感知业务请求方信息、感知需求信息等,决定使用的感知方法,包括:基站A发基站B收,或者基站发UE收,或者基站A自发自收,或者UE发基站收,或者UE自发自收,或者UE A发UE B收等。其次,感知网元基于所决策的感知方法和感知设备能力选择适合的感知设备服务于该感
21、知业务,从而进行感知信号的发送、感知信号的测量和感知测量数据的上报。3.3.2 需求网络需支持感知业务的鉴权或授权,以及基于业务侧需求选择感知节点、执行感知QoS控制、根据感知业务需求控制基站或终端执行感知。3.4 关键问题4:感知测量数据的传输3.4.1 问题描述感知业务涉及感知控制信息的交互,基站或终端上报感知测量数据的值。关键问题3的感知测量数据主要指基站或终端上报感知测量数据的值。面向不同应用场景,需研究:感知网元的输入输出内容及格式;感知测量数据的传输路径和传输协议,是否可以经控制面或用户面传输,需基于感知测量数据的数据量、上传周期等分析对现有网络的影响,进而选择合适的传输方式;如果
22、经用户面传输,区分以下几种情况进行考虑:-基站到核心网感知网元的感知测量数据上报:基站与核心网感知网元之间是否通过UPF(User Plane Function,用户平面功能)传输数据,5G系统中的N3 隧道是PDU(Protocol Data Unit,协议数据单元)会话级别的数据通道,是否适合基站侧的UE无关的感知测量数据上报;-UE到核心网感知网元的感知测量数据上报:UE到核心网感知网元之间可以建立PDU会话进行感知测量数据的上报,因此可以通过UPF进行传输。但也应当考虑是否需要进行一些必要的增强。7I M T-2 0 2 0(5 G)推 进 组5G-Advanced通感融合网络架构研究
23、报告图3.5.1-1 基站自发自收感知示意图3.4.2 需求网络需根据感知业务需求支持基站或终端上报感知测量数据,包括:基站到核心网的感知测量数据上报;UE到核心网的感知测量数据上报。3.5 关键问题5:感知方式3.5.1 问题描述通常将接收感知信号和进行感知测量的功能称为感知者,那么移动通信网络中的感知者可能是基站或终端。根据感知者本身是否发送感知信号,可将感知分为主动感知和被动感知。以基站作为感知者为例,对于上行链路,基站可接收UE发送的信号用于感知,或者基站可接收其他基站的信号用于感知,或者基站可接收自身发送的信号进行基站主动感知。下面将详细阐述上述三种情况的感知方式。1)基站自发自收感
24、知:基站RRU(Remote Radio Unit,远程射频单元)或者BS(Base Station,基站)使用自己传输的通信信号的反射/衍射信号进行感知。这是感知接收器与发射器联合部署在同一位置的系统中考虑的典型情况,如单站雷达。基站自发自收感知使BS能够感知其周围环境信息。由于发射器和接收器在同一个平台上,它们可以很容易地在时钟层面上同步,而且感知结果可以由该单基站节点清楚地解析,而不需要外部设备的协助。然而,这种设置需要基站具备全双工能力或同等能力。2)基站间收发(基站A发B收)感知:基站间收发感知是指一个RRU使用从其他RRU接收的下行链路通信信号进行感知的情况。在感知方面,这相当于双
25、站和多站雷达的设置,其中发射器和接收器在空间上分离,但它们的时钟要求是同步的。I M T-2 0 2 0(5 G)推 进 组5G-Advanced通感融合网络架构研究报告8图3.5.1-2 基站间收发感知示意图图3.5.1-3 UE发基站收感知结构图3)UE发基站收感知:UE发基站收感知利用了从UE发射器发送的上行链路通信信号。它类似于基站间收发感知,发射器和接收器在空间上是分开的,但是是非同步的。由于在UE发基站收感知中,接收器完全了解系统协议、信号结构和感知信号发送时间,因此上行感知可以直接实现,不需要改变硬件和网络设置,也不需要全双工操作。然而,它估计的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时间延迟和多
26、普勒频率。因为时钟/振荡器在空间上分离导致UE发射器和BS接收机之间通常存在偏差,可通过相关算法和技术来解决收发机之间由于时钟偏差带来的感知量的模糊性。9I M T-2 0 2 0(5 G)推 进 组5G-Advanced通感融合网络架构研究报告表3.5.1-1 三种类型感知运算的对比在实际应用中,5G-A基站自发自收感知、基站间收发感知和UE发基站收感知在感知能力方面都是可行的。在密集的多径传播环境中,以现有下行链路或上行链路实际的发射功率值(小于25dBm)可以分别可靠地探测150米和50米以外的物体。此外,在信号带宽为100MHz的情况下,可以实现几米的距离分辨率,16个天线的均匀线性阵
27、列的角度分辨率约为10度,在信道相干期内的移动速度分辨率为5米/秒。表3.5.1-1中提供了上述三种感知模式的对比信息,下行链路感知有可能取得比上行链路传感更准确的传感结果,因为下行链路感知中RRU通常有更高级的发射器,如更多的天线和更高的发射功率,而且整个传输信号是中心化已知的。除上述三种基站作为感知者的情况外,还有UE作为感知者的情况,包括UE自发自收、UE间收发(UE-A发UE-B收)、基站发UE收,其基本原理分别与基站作为感知者的基站自发自收、基站间收发(基站A发B收)、UE发基站收类似,不再赘述。为了简化起见,此关键问题根据感知信号的发送设备和接收设备来定义如下潜在的感知方式:基站自
28、发自收;基站A发B收;I M T-2 0 2 0(5 G)推 进 组5G-Advanced通感融合网络架构研究报告10 UE发基站收;UE自发自收;UE-A发UE-B收;基站发UE收。3.5.2 需求网络应支持所述潜在的感知方式,并且支持感知方式的选择、修改和多种感知方式的协作。3.6 关键问题6:面向区域/面向目标感知3.6.1 问题描述不同感知应用的需求是存在差异的,有些需要对目标区域进行面向区域(Per-Area)感知,例如,民航机场UAV监管需要对特定的大范围空域进行感知探测以识别非法UAV(Unmanned Aerial Vehicle,无人机)入侵,又例如,V2X(Vehicle
29、to Everything,车联网)动态地图应用需要对整个路段进行实时感知探测以更新动态地图给车辆辅助驾驶;而有些只需要对目标物体进行面向目标(Per-Object)感知,目标物体在某些情况可能是UE,或者说目标物体携带UE,例如,监管机构对可疑车辆或UAV的持续跟踪,又例如,通过基站和终端UE协作来检测人体呼吸心跳。因此,无线网络应当使能面向区域、面向目标感知,需要研究:针对一个区域或者特定目标,如何高效精准地对区域中的物体或者目标单体执行连续追踪感知;针对一个区域,如何实现一个区域范围内的感知管理。3.6.2 需求网络应支持面向区域和面向目标的感知,并且既支持单次感知也支持连续感知。3.7
30、 关键问题7:感知业务相关策略的确定3.7.1 问题描述相比于通信业务,感知业务也需要相应的策略信息以完成感知控制和感知测量数据的上报,需研究:感知策略的确定:感知网元SF为感知业务确定或从PCF(Policy Control Function,策略控制功能)获取合适的感知业务质量策略信息,用于表明通信网络为该感知业务分配的感知资源策略和感知执行策略;感知业务涉及感知控制信息的交互和感知测量数据的传输:若不同的感知业务对于感知相关的数据传输有差异化要求,则网络(如SF或PCF等)还需要为感知业务制定差异化的通信传输服务11I M T-2 0 2 0(5 G)推 进 组5G-Advanced通感
31、融合网络架构研究报告质量策略信息,用于表明通信网络为该感知业务分配的通信传输资源和传输策略。例如通信策略可能包括3GPP TS 23.501定义的5G QoS参数(如5QI(5G QoS Identifier,5G服务质量标识),ARP(Address Resolution Protocol,地址解析协议)等)。3.7.2 需求网络需支持感知网元获取合适的感知业务策略信息。3.8 关键问题8:计费3.8.1 问题描述针对感知业务,运营商需提供资源进行空口感知或传输感知测量数据,因此当向网络外部提供感知业务时需明确计费策略,主要包括如下方面:计费对象,如感知业务提供者(如第三方应用平台)或感知业
32、务使用者(如订阅业务的用户);计费标准,如基于流量或感知等级或服务调用次数等执行计费;计费方案,包括不同场景中的计费策略、话单格式等,需明确相关网元的新增功能要求。3.8.2 需求网络应支持感知业务计费。3.9 关键问题9:安全隐私3.9.1 问题描述无线感知可以获取物体的位置分布、形状尺寸、移动轨迹、速度方向等信息,特别是人体健康检测还涉及个人呼吸心跳等关键敏感信息,以及特定区域的一些敏感目标,如军事单位或军事器械,因此无线网络应当避免感知带来的安全隐私风险,需要研究:识别具有安全隐私风险的感知业务;如何对感知测量数据进行脱敏处理;如何对感知业务请求方进行授权检查;如何保证感知测量数据的安全
33、传输;如何对特定区域的感知业务进行管控。3.9.2 需求网络应满足感知目标、感知区域和移动网络中感知相关功能的安全隐私及管控要求。I M T-2 0 2 0(5 G)推 进 组5G-Advanced通感融合网络架构研究报告12表3.10.1-1 潜在的感知相关数据说明需要研究:是否需要对来自终端或基站的感知测量数据进行处理后再提供给感知需求方;感知测量数据以何种内容或数据格式提供给感知需求方;如何处理来自多基站/终端的感知测量数据。3.10.2 需求在感知业务发起的时,需要:支持直接提供感知测量数据给感知需求方,或对感知测量数据进行处理后再提供给感知需求方;支持选择合适的感知测量数据处理节点;
34、支持根据感知请求对感知测量数据进行处理并输出相应的内容或数据格式。3.11 关键问题11:感知业务连续性3.10 关键问题10:感知测量数据处理3.10.1 问题描述如下表所示,在不同的感知场景和业务需求情况下,感知设备接收的感知信号,可能需要经过一个或多个处理节点的处理,比如,UE端,基站端,或NWDAF或SF,或感知服务器等,进而获取最终感知测量数据或感知结果。13I M T-2 0 2 0(5 G)推 进 组5G-Advanced通感融合网络架构研究报告3.11.1 问题描述在许多感知场景下,被感知设备(如UE)或被感知物体可能处于移动状态下,如基站发射UE接收的场景下,当被感知设备跨基
35、站发生切换时,感知业务也会受到影响或甚至中断;再如基于基站的感知模式,当被感知物体从当前基站感知设备(RAN node 1)的感知范围移动到相邻基站感知设备(RAN node 2)的感知范围,感知业务可能会受到影响或中断。因此,需要研究:当被感知设备(如UE)发生切换时或当基站感知设备发生改变时,是否需要保证感知业务的连续性;哪些场景下感知业务连续性需要考虑,以及如何保证感知业务连续性。3.11.2 需求 当被感知设备(如UE)发生切换时或当基站感知设备发生改变时,需要保证感知业务的连续性;当被感知物体移动时,需要保证感知业务的连续性。4.1 简介如第2章所述,蜂窝网通信感知能力可应用于未来生
36、产生活中的多种不同场景,其中的感知需求方、感知执行方、感知粒度、感知要求等都存在差异,这就要求5G-A通感网络架构的设计需兼顾功能性、通用性和兼容性。此外,架构设计还需考虑使能端到端感知能力的基础功能,包括感知业务的触发、感知控制的管理、感知测量数据的处理以及感知结果的开放与策略更新等。本章介绍潜在的通感网络架构、架构中网元的功能及接口定义。考虑到感知功能与5GC(5G Core Network,5G核心网)中现有功能模块的耦合程度,可以将通感网络架构大致分为两种类型:紧耦合和松耦合。4.2 紧耦合架构(A类型)紧耦合架构中,感知功能将与现有5GC架构深度融合,尽可能依托现有5GC功能、接口和
37、协议来通感网络架构I M T-2 0 2 0(5 G)推 进 组5G-Advanced通感融合网络架构研究报告14图4.2.1-1 紧耦合C-U不分离架构基于架构A1,可以将SF与LMF合设,称之为LMF(含SF),此时可以重用LMF与AMF、NEF、UDM、NWDAF、PCF等5GC网元之间的接口进行感知交互,如图4.2.1-2所示。LMF(含SF)和RAN/UE之间的感知控制信令通过AMF进行传输;RAN/UE获取的感知测量数据可经由控制面传递到LMF(含SF),采用重用LPP(LTE Positioning Protocol,LTE定位协议)或NRPPa(NR 实现感知能力的使能和对外开
38、放,包括面向感知业务的鉴权/授权、移动性管理、会话管理,能力开放和计费等功能,能够支持面向区域、面向目标感知,也能支持基站感知、终端感知、端站协作感知,故可作为广域通用架构。考虑到感知功能可以拆分为CP(Control Plane,控制面)和UP(User Plane,用户面)两个子功能,即感知控制面功能和感知用户面功能,而这两种子功能可以考虑分离或集中实现在两个或者一个网元中。4.2.1 架构A1:C-U不分离架构本架构考虑新增感知网元SF,即感知C-U不分离的情况,该新增网元与AMF、NEF、UDM(Unified Data Management,统一数据管理)、NWDAF、PCF、LMF
39、(Location Management Function,位置管理功能)和UPF等5GC网元设置接口并进行交互,如图4.2.1-1所示。SF和RAN(Radio Access Network,无线接入网)/UE之间的感知控制信令通过AMF进行传递,RAN/UE获取的感知测量数据可经由控制面或用户面传输到SF,其中的用户面可经UPF转发或直接传输到SF,另外还需支持UE执行感知和(R)AN执行感知场景中的感知计费。15I M T-2 0 2 0(5 G)推 进 组5G-Advanced通感融合网络架构研究报告图4.2.1-2 SF与LMF合设架构(参考点方式)4.2.1.1 网元功能本架构新增
40、的SF网元可以根据感知需求,独立部署或与5GC网元(如AMF或LMF等)合设部署。该网元可以实现第6章节中定义的感知基本功能,如感知授权、感知控制、感知测量数据处理和结果输出等。若感知功能与LMF合设,LMF和GMLC(Gateway Mobile Location Center,网关移动定位中心)需进行功能增强以支持第6章定义的感知基本功能,如下:GMLC:运营商网络内处理感知请求的第一个网元,执行隐私检查或授权功能,路由感知请求到AMF,进行LMF选择等;LMF:合设感知功能,通过控制面或用户面从RAN节点或UE获取感知测量数据,计算得出可以呈现给AF的感知结果(或者是透传感知得到的感知测
41、量数据)。4.2.1.2 接口定义Positioning Protocol Annex,NR定位协议A)协议进行传输,也可以通过用户面传递的方式,采用UPF转发或直接传输到LMF(含SF)。I M T-2 0 2 0(5 G)推 进 组5G-Advanced通感融合网络架构研究报告16感知网元与AMF、NEF、UDM、NWDAF、PCF、LMF和UPF等5GC网元设置接口并进行交互,具体定义如下:NS1:感知网元与AMF间新增NS1接口,该接口可传递感知控制信令;对于控制面上传感知测量数据的场景,该接口也可传递感知测量数据;NS2:感知网元与NEF间新增NS2接口,该接口可传递通过NEF中转的
42、感知网元与业务侧AF(Application Function,应用功能)交互的信令消息,同时将感知结果开放给AF;NS3:感知网元与UDM间新增NS3接口,通过该接口可实现鉴权或授权,获取UE感知签约信息、服务AMF信息或其他信息;NS4:感知网元与NWDAF间新增NS4接口,通过该接口,感知网元可与NWDAF共同完成感知业务相关的AI(Artificial Intelligence,人工智能)处理;NS5:感知网元与PCF间新增NS5接口,通过该接口,感知网元可将感知业务的感知要求、QoS要求或感知结果等信息传递到PCF,PCF决策生成感知业务相关的PCC策略;NS6:感知网元与LMF间新
43、增NS6接口,通过该接口,感知网元可获取位置相关信息,如感知区域、感知目标的RAN信息、被感知UE的位置信息等;NS7:感知网元与用户面功能新增NS7接口,感知测量数据可经用户面功能由(R)AN直接传输至感知网元,也可经UPF间接转发至感知网元,若(R)AN执行感知的场景中经UPF转发,UPF需改造支持(R)AN粒度的数据传输。除上述新增接口外,现有接口(如N1、N2、N5、N8、N33等)需支持传递感知业务相关信息,如鉴权信息、感知业务类型、感知业务质量要求、感知测量数据、感知结果等。若感知功能与LMF合设,LMF与GMLC间需新增接口以传递感知业务相关信息,与LMF和GMLC相关的接口(如
44、AMF与LMF之间的NL1接口、AMF与GMLC之间的NL2接口、NEF与GMLC之间的NL5接口、UDM与GMLC间的NL6接口等)也需支持感知传递感知业务相关信息,LMF和GMLC之间新增NL9接口。具体说明如下:N33:为AF与NEF之间的接口,通过该接口可以传递感知业务类型、业务要求、感知结果等;NL5:为NEF与GMLC之间的接口,通过该接口可以传递感知业务类型、业务要求、感知结果等;NL6:为GMLC与UDM之间的接口,通过该接口可以传递隐私检查数据;NL2:为NEF与AMF之间的接口,通过该接口可以传递感知业务类型、业务要求、感知结果等;NL1:为AMF与LMF之间的接口,通过该
45、接口可以传递感知业务类型、业务要求、感知结果等;新接口NL9:为GMLC与LMF之间的接口,通过该接口可以传递感知业务类型、业务要求、感17I M T-2 0 2 0(5 G)推 进 组5G-Advanced通感融合网络架构研究报告图4.2.2-1 紧耦合C-U分离架构4.2.2.1 网元功能本架构新增的两个网元可以根据感知需求,独立部署或与5GC网元(如AMF或LMF)合设部署,基本功能包括:感知控制面功能(SF-C,SF Control Plane Function):与现有5GC控制面网元交互,负责控制面消息传递,将感知用户面功能的地址提供给基站/UE;感知用户面功能(SF-U,SF U
46、ser Plane Function):负责收集和分析终端或基站生成的感知测量数据(对数据的收集类似 MDT(Minimization of Drive Tests,最小化路测)中的TCE(Trace Collection Entity,轨迹收集实体)TS37.320),得出最终的感知结果,并将其开放给UE或应用(图4.2.2-1中所示应用可为AF或DN(Data Network,数据网));其中,感知测量数据可经UPF转发或直接传输到感知用户面功能。此外,感知用户面功能还需支持UE或(R)AN执行感知时的感知计费。知结果等。4.2.2 架构A2:C-U分离架构本架构考虑新增感知子功能,即感知
47、控制面功能(SF-C)和感知用户面功能(SF-U),该新增的两个网元与AMF、NEF、UDM、NWDAF、PCF和UPF等5GC网元设置接口并进行交互,如图4.2.2-1所示。感知控制面功能和RAN/UE之间的感知控制信令通过AMF进行传递,RAN/UE获取的感知测量数据可经由用户面传输到感知用户面网元,其可经UPF转发或直接传输到SF。I M T-2 0 2 0(5 G)推 进 组5G-Advanced通感融合网络架构研究报告184.2.2.2 接口定义感知控制面功能与5GC控制面网元进行交互,感知用户面功能与基站或UPF进行交互,具体接口定义如下:NS1:感知控制面功能与AMF间新增NS1
48、接口,该接口可传递感知控制信令;对于控制面上传感知测量数据的场景,该接口也可传递感知测量数据;NS2:感知控制面功能与NEF间新增NS2接口,该接口可传递通过NEF中转的感知网元与业务侧AF交互的信令消息,同时将感知结果开放给AF;NS3:感知控制面功能与UDM间新增NS3接口,通过该接口可实现鉴权或授权,获取UE感知签约信息、服务AMF信息、或其他信息;NS4:感知控制面功能与NWDAF间新增NS4接口,通过该接口,感知控制面功能可与NWDAF共同完成感知业务相关的AI处理;NS5:感知控制面功能与PCF间新增NS5接口,通过该接口,感知控制面功能可将感知业务的感知要求或QoS要求或感知结果
49、等信息传递到PCF,PCF决策生成感知业务相关的PCC策略;NS6:感知网元与LMF间新增NS6接口,通过该接口,感知网元可获取位置相关信息,如感知区域、感知目标的RAN 信息、被感知UE的位置信息等;NS7:感知用户面功能与UPF新增NS7接口,感知测量数据可经用户面功能由(R)AN直接传输至感知网元,也可经UPF间接转发至感知网元,若(R)AN执行感知的场景中经UPF转发,UPF需改造支持(R)AN粒度的数据传输;NS8:感知控制面功能与感知用户面功能新增NS8接口,通过该接口,可以传递感知处理策略、上报感知结果等。4.3 松耦合架构(B类型)感知松耦合架构与现有5GC相对独立,感知网元无
CBAS:全球可持续发展数据产品(2022)(16页).pdf
GfK:2022中国健康环境电器产业趋势分析报告(22页).pdf
中国信通院:中国工业经济发展形势展望(2022年)(45页).pdf
北京大学:互联网金融发展指数——编制与分析(32页).pdf
阿里研究院:科技赋能乡村发展2022:数字科技赋能乡村产业发展(30页).pdf
领英:创意盈利——优质广告如何创造丰厚利润(26页).pdf
GfK:2022年中国集成厨电报告(16页).pdf
TalkingData:2022年汽车垂直资讯渠道价值洞察报告(44页).pdf
北京师范大学智慧学习研究院:2022全球智慧教育动态(第六期)(33页).pdf
中国科学院:大健康研究和转化发展态势与展望(52页).pdf
AppGrowing:2022年度移动广告优化师发展白皮书(61页).pdf
艾意凯(L.E.K):充分发挥以患者为中心的医疗服务模式的潜力专题报告(2021)(20页).pdf
腾讯云&中国信通院:降本之源-云原生成本管理白皮书(2022)(34页).pdf
毕马威:2022年香港银行业报告(中文版)(76页).pdf
易观分析:2022企业级云原生平台驱动数字化转型白皮书(38页).pdf
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为全球滞胀到来做好准备(2022)(33页).pdf
NFTGO:2022NFT年度报告(39页).pdf
阿拉丁:2022 年“618年中大促”网络购物小程序观察报告(26页).pdf
火山引擎:从ClickHouse到ByteHouse(2022)(49页).pdf
能源基金会:2022济南市温室气体与大气污染物协同控制研究报告(80页).pdf
腾讯云:2022腾讯云原生路线图手册(55页).pdf
CAPSE:2022中国消费者行为及其对民航商业的价值调研报告(29页).pdf
健康界:2022中国手术机器人行业研究报告——神经介入篇(29页).pdf
云联盟&汉能:2022年中国云计算生态蓝皮书(244页).pdf
IMT-2020(5G)推进组:5G-Advanced通感融合场景需求研究报告(2022)(49页).pdf
IMT-2020(5G)推进组:5G-Advanced场景需求与关键技术白皮书(2022)(74页).pdf
IMT-2020(5G)推进组:5G承载网络架构和网络技术方案白皮书(37页).pdf
IMT-2020(5G)推进组:5G端到端网络切片发展研究报告(27页).pdf
IMT-2020(5G)推进组:适配RedCap终端的5G网络升级方案研究报告(2022)(39页).pdf
IMT-2020(5G)推进组:钢铁行业5G确定性网络研究报告(43页).pdf
IMT-2020(5G)推进组:5G零信任安全技术研究报告(22页).pdf
IMT-2020 (5G)推进组:5G智慧城市安全需求与架构白皮书(45页).pdf
IMT-2020(5G)推进组:5G远程遥控驾驶应用场景研究报告(2022)(19页).pdf
IMT-2020(5G)推进组:5G行业专网安全技术研究报告(18页).pdf
线上健身第一股-keep招股说明书(463页).pdf
蜜雪冰城招股说明书-连锁茶饮第一股(724页).pdf
QuestMobile:2022年中国短视频直播电商发展洞察报告(30页).pdf
QuestMobile:2022新中产人群洞察报告(37页).pdf
町芒:2022现制茶饮行业研究报告(47页).pdf
麦肯锡:2023中国消费者报告:韧性时代(33页).pdf
QuestMobile:2021新中产人群洞察报告(30页).pdf
罗振宇2023“时间的朋友”跨年演讲完整PDF.pdf
锐仕方达&薪智:2022年薪酬白皮书(105页).pdf
美团:2022新餐饮行业研究报告(74页).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