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蚂蚁集团:2021年算法应用的用户感知调查与分析报告(37页).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蚂蚁集团:2021年算法应用的用户感知调查与分析报告(37页).pdf(37页珍藏版)》请在三个皮匠报告上搜索。
1、2021调查与分析报告用户感知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数字经济与法律创新研究中心中国人民大学数字经济研究中心蚂蚁集团研究院2022 年 5 月算法应用的金融科技伦理委员会支持项目算法应用的用户感知调查与分析报告(2021)5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数字经济与法律创新研究中心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数字经济与法律创新研究中心,旨在以前瞻视野和探 索精神,跨学科、多维度地研究数字经济法律规律,凝聚各界共识,推动制 度变革,从而为我国数字经济发展和数字中国的建立贡献力量。“数字经济与法律创新研究中心”由许可副教授担任中心主任,张欣副教授担任执行主任,由多家知名企事业机构担任理事单位,中国人民大学信息法中心主任张新宝教授和中
2、国法学会网络和信息法学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周汉华研究员担任学术委员会联席主席,汇聚经济学、法学、金融学等多学科的研究人员,共同造就国内外一流的数字经济法律研究中心。中国人民大学数字经济研究中心中国人民大学数字经济研究中心是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主办的研究机构。宗旨是跟踪、研究数字经济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前沿。中心致力于通过原创研究、深度调研、论坛讲座、案例研究、企业与国际合作等一系列活动,来打造一流的数字经济学术交流平台。*蚂蚁集团研究院蚂蚁集团研究院是蚂蚁集团的专业研究部门,从事宏观经济、监管政策、公司战略和学术理论研究,覆盖数字支付、数字金融、数字科技、ESG、数据与平台治理、算法与科技伦理、宏观经
3、济等研究领域。通过开展客观、扎实和深入的研究工作,为公司战略决策提供支持,为政府部门公共政策提供参考和研究服务,并通过研究开放平台的搭建,为国内外学术研究和政策研究提供数据、案例等支持。研究团队介绍*特别感谢中国人民大学伍巾帼、闫安、董冰心三位同学在本次调研项目中的付出和努力。算法的普遍应用对生产效率和社会福利的贡献有目共睹,但与此同时,像人类历史上所有新技术的发明和使用一样,算法也有可能被不当使用。为了更好地了解用户对于当前算法应用状况的感知和评价,以及改进诉求,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数字经济与法律创新研究中心、中国人民大学数字经济研究中心和蚂蚁集团研究院联合开展了“算法应用的用户感知”专项调研。
4、调研问卷包括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关于用户个人基本信息的 6 个问题,第二部分是核心问题,从我国算法治理的价值立场、法律原则和监管导向出发,以“算法透明、算法安全、算法公平、算法向善”为经,以“用户认知用户态度用户权利用户行动”为纬,共设置了 25 个问题。课题组于 2021年 12 月中旬在线上多个渠道发放问卷,调查时间持续一周,共收到有效问卷6941 份。本次调研的重要发现包括:在算法透明方面,绝大多数受访者享受算法带来的便利和优惠,希望有个性化推荐,与此同时,目前用户关于算法的认知和了解尚不充分,对提高算法透明度有较强诉求。超 8 成受访者希望有个性化推荐,但对超过一定限度的精准推荐表现出
5、担忧,并希望可以选择推荐所依据的标签组合。半数以上用户对企业在提供互联网服务过程中使用算法这一事实,以及使用算法的内容和目的并不清楚,希望企业能够加强信息披露。当对算法结果有异议时,多数受访者也期待有人工介入(76.48%)。在算法安全方面,受访者对算法表现出普遍的“不信任”,但并不认同限制算法应用这种因噎废食的做法,而是希望在规范中促进算法的合理应用和健康发展。超过 80%的受访者认为企业利用算法进行人为信息扭曲(比如操纵榜单、流量造假、信息屏蔽)的情况很多或比较多。为规避算法带来的不利影响,用户目前已经表现出较强的自我保护意识,主动管理企业数据请求和关闭个性化推荐是最多采取的措施。针对算法
6、风险的治理,受访者希望多维度加强算法Abstract摘 要风险治理,其中企业自律最受期待(60.12%),而选择限制算法运用的比例最低(46.22%)。在算法公平方面,受访者对“大数据杀熟”为代表的差别定价感知并不普遍,且不同用户对差别定价的态度差异非常之大。只有 26.38%的受访者表示经常经历差别定价,且绝大多数消费者在察觉到差别定价后会坚定地维护自己的权益。用户对差别定价的态度差异非常之大,差别定价所依据的条件无法用来判断某一差别定价是否属于“不合理的差别化定价”,规则是否透明、用户是否感觉被欺骗可能是更核心的原因。在算法向善方面,算法推荐下的过度消费问题并不突出,信息茧房、网络沉迷一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