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芽:2022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科创能力报告(41页).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智慧芽:2022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科创能力报告(41页).pdf(41页珍藏版)》请在三个皮匠报告上搜索。
1、目录引言020607一、整体情况梳理1.1 数量与规模1.2 融资情况三、行业科创格局分析3.1 企业分布 3.2 技术规模对比 3.3 各产业领域明星企业梳理081121222526摘要二、整体科创能力评价2.1 技术体量 2.2 技术质量 2.3 技术影响力 2.4 技术全球化 四、区域科创版图分析4.1 企业分布 4.2 技术规模对比 4.3代表性区域科创能力解读2930333501智慧芽2022 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科创能力报告1415171920智慧芽2022 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科创能力报告02摘要1 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的基本特征自 2019 年以来,我国累计培育四批专精特
2、新“小巨人”企业,共计公示 9279 家,实际培育认定 8997 家,已接近完成工信部提出的“十四五”一万家目标。典型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呈现出有一定历史积淀的中小企业形态,“小巨人”的平均员工规模仅为 252 人,平均成立年限为 13 年。四批次近万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数量上仅占全国的 0.04%,但有近十倍的就业贡献,和百余倍的技术贡献,对全社会的科技发展起到有力支撑作用。“一万家”,小而精,支撑全社会科技发展。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的整体资本市场参与度不高,有过一级市场融资的企业占比约四成,上市公司则小于一成。资本市场的去向上,已上市的 646 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中绝大多数为
3、 A 股上市,其中又以创业板最多,此外也有极少数赴港交所和新交所。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对 A 股市场、尤其是科创板、创业板、北交所这三大板块起到了有力的支撑作用,其中科创板上市企业中“小巨人”占比高达 48.8%,未来对北交所的支撑作用也将持续扩大。深度参与科创板、创业板和北交所。03智慧芽2022 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科创能力报告2 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的整体科创能力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在技术规模上的典型画像为累计申请 104 件专利、手握 16 件有效发明,这一技术规模是全国企业平均水平的 2.5 倍,也相当于典型上市企业的 15-20%。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的 2021 年专利
4、申请增速在 18.3%,远超过工信部对“十四五”期间中小企业发展的相关目标。技术体量上,规模较小但增长较快。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的平均发明专利密度是 A 股上市企业的 3.4 倍,体现出较强的“专业化”、“精细化”的特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的发明专利申请占比比 A 股上市企业更高但授权率更低,考虑到专利授权的长周期,已体现出较好的技术水平。技术质量上,技术密集度高且技术水平较好。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平均专利被引用 184.34 次,平均专利对外许可 0.59 次,平均专利对外转让 7.82 次,尤其通过专利被引发挥了较大的技术引领作用。技术影响力上,有较强的技术引领作用。专精特新“小巨
5、人”企业的平均 PCT 专利仅为 1.27 件,占全部专利申请的比重为 1.2%,这一比例是中国头部企业的 1/5。从分布看,八成企业没有 PCT 专利,仅不足 0.1%的企业有 100 件以上的 PCT 专利申请。技术全球化上,“走出去”程度还不高。3 第四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的特色与前三批相比,第四批“小巨人”企业规模更小,成立时间更晚。科创能力上,第四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技术规模更小但增长更快,技术质量更高,技术全球化程度也更深,但技术影响力仍有待沉淀。行业聚焦上,第四批“小巨人”更加深度聚焦十大重点产业领域,并在新材料和新一代信息技术领域格外增加侧重。智慧芽2022 专精特新“
6、小巨人”企业科创能力报告044 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的行业科创格局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的产业导向为“中国制造 2025”所聚焦的十大重点产业领域,实际入选的四批 9279 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与战略方向高度吻合,十大重点产业领域企业占比达到近八成,其中,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和高端机械装备企业数量最多。服务“中国制造”,深度聚焦十大重点产业领域。对比 A 股上市企业的行业结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体现出较强的“硬科技”特色,高端装备制造和新材料领域得到更多聚焦、重点扶持,企业数量占比高出 A 股上市企业 4-9个百分点。对比 A 股上市企业的行业科创能力,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