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我国电化学储能产业链分析与展望(2022)罗曼(中能传媒能源安全新战略研究院)随着我国碳达峰、碳中和目标逐步推进落实,光伏、风电等新能源在能源结构中的占比不断提高,电力系统对灵活性资源的需求愈发迫切,储能作为提升系统灵活性的重要选择,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期。其中,电化学储能凭借其受自然环境影响小、建设周期较短、安装便捷、使用灵活等优势,受到市场普遍关注,成为未来主流的储能技术发展方向。电化学储能是利用化学电池将电能储存起来并在需要时释放的储能技术及措施。从技术路线看,可分为锂离子电池、铅蓄电池、液流电池和钠硫电池等,以技术经济性较为突出的锂离子电池为主流。从产业链看,可分为上游电池材料、中
2、游储能系统及集成、下游电力系统储能应用。图1 电化学储能产业链全景根据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CNESA)数据,2021年我国电化学储能累计装机容量为5.51吉瓦,约占我国已投运电力储能项目装机容量的12%,同比增长68.5%。CNESA在保守场景下预计,2021-2025年电化学储能累计规模复合增长率为57.4%,呈高速增长态势。电化学储能的高速增长,不仅得益于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更受益于产业上下游从技术到设备、从国内到海外的快速扩容。本文对我国电化学储能产业链各环节的市场格局、技术趋势等展开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展望产业未来发展,供参考。一上游环节发展分析 电化学储能产业链上游的原材料主要包括
3、正极材料、负极材料、电解液、隔膜等。以电化学储能主流技术锂离子电池为例,正极材料性能直接影响锂离子电池各项性能指标,面对其他电池技术路线的兴起,目前亟需加速产品迭代;负(一)正极材料1.市场概况正极材料是锂离子电池的关键材料之一,在锂离子电池材料成本中占比达40%以上,是锂离子电池产业链中规模最大、产值最高的材料,其性能直接影响锂离子电池各项性能指标。主流正极材料包括磷酸铁锂、三元锂、钴酸锂、锰酸锂等,其中,磷酸铁锂电池在安全性能、循环使用寿命、成本等方面优势明显,因此在储能领域应用更为广泛。根据高工产业研究院(GGII)数据,2021年我国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市场出货量为113万吨,同比增长1
4、16%,市场规模达877.1亿元。其中,受储能市场出货量快速增长影响(同比增长超110%),磷酸铁锂正极材料出货量达48万吨,同比增长258%,市场占比由24%上升至43%。业内预计,2022年我国正极材料市场规模将突破千亿大关。数据来源:GGII图2 我国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出货情况2.市场格局经过近十年发展,我国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行业已形成了京津冀地区、长江中下游地区、华南地区三大产业基地,行业上市公司主要集中在中南、东南部地区,其中广东、浙江两省上市企业数量居前,二者占比之和接近50%。极材料同样是电池性能的关键决定因素,新型负极材料的规模化应用仍需解决与其他锂电材料的匹配问题;电解液是电
5、池四大主要原材料中技术最为成熟的品种,其发展方向围绕稳定性和安全性进行;隔膜是四大材料中技术含量最高的组件,目前全球市场占有率突破70%。业内各企业间产能悬殊,产品布局方向不一。根据前瞻产业研究院统计数据,厦门钨业、杉杉股份、容百科技和当升科技四家企业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产量和营业收入排名均位居业内前四位。3.技术趋势目前,我国正极材料生产企业数量较多,需求旺盛,但市场布局主要集中在低端产品上,产品同质化问题凸显。随着核心矿产原料价格飙升及实际应用中电池过热问题频发,国内外研究机构和下游企业纷纷推出燃料电池、半固态电池、固态电池、金属电池等新兴技术路线,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不得不加速产品迭代。提高
6、能量密度仍然是未来锂离子电池技术发展的主要方向,通过正极补锂、掺硅和使用固液混合电解质等改进技术,磷酸铁锂电池产品单体能量密度有望提升20%。(二)负极材料1.市场概况负极材料把握着电池安全命脉,成本约占电池成本的20%。常见的负极材料有碳负极材料、锡基负极材料、含锂过渡金属氮化物负极材料、合金类负极材料和纳米级负极材料,其中,碳材料因具有低电化学电势、良好的循环性能、无毒、廉价且稳定等优点,是目前市场中最成熟的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碳材料分为石墨与非石墨两大类,石墨中的人造石墨因优异的循环性能及一致性,近年来在市场中占比持续提升,2021年市场份额达84%。2021年,在锂离子电池市场快速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