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 I 摘要 当前,全球气候治理体系面临新的不确定性和严峻挑战。个别发达国家再次退出巴黎协定,否定气候变化科学共识,导致国际减排合作受阻,全球气候目标进展远未达到预期。多边气候机制的稳定性和公信力受到冲击,全球绿色低碳转型的步伐呈现摇摆迹象。面对风云变幻的国际形势,中国坚守绿色低碳转型战略定力,坚定推进应对气候变化务实行动,对内协同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开展超大规模可再生能源建设和推动经济社会电动化,对外积极参与引领全球气候合作,发挥负责任大国的作用,为全球气候治理提供了更多确定性和动力源。报告显示,通过优质的可再生能源、电动汽车和动力电池等绿色产能,中国为全球绿色低碳转型和应对气候变化作
2、出积极贡献。中国在全球气候治理中的角色:从“稳定器”到“中国在全球气候治理中的角色:从“稳定器”到“动力源动力源”报告分析认为,面对地缘政治冲突和部分国家气候政策摇摆带来的不确定性,中国始终展现出强大的战略定力,坚定维护以巴黎协定为核心的多边气候治理框架。通过系统性地推动能源结构调整,中国已建成全球规模最大、增长最快的清洁能源体系。与此同时,中国以九倍于全球其他地区的速度大力推动经济社会电动化。报告认为,能源转型+电动化,已经施划出一条迈向碳中和的可行路径。如此大规模的实践,对全球其他地区、特别是全球南方国家和地区,将带来重要启示。中国在光伏、风电、新能源汽车和动力电池等领域的产业集聚与技术创
3、新,不仅有力支撑了国内减排,也为全球市场供给了质优价廉的绿色产品与技术。报告认为,在全球治理不确定性上升的时代,中国以持续的务实行动,展示出强大的执行力和领导力,为世界注入了宝贵的确定性。“双碳”战略的系统布局:一场深刻的经济社会转型“双碳”战略的系统布局:一场深刻的经济社会转型 报告认为,中国的“双碳”战略是一项深层次、全方位的经济社会系统性转型工程。其战略设计兼具顶层规划与分步实施的特点,主要体现在四个层面。一是顶层设计与制度保障:推动了“1+N”政策体系的总体顶层框架逐一落地,能源、工业、交通等重点领域的配套方案亦进入实施关键期。全国碳市场扩围、自愿减排项目加速、能耗转向碳排放“双控”、
4、气候投融资体系的建立与完善等系列举措,标志着治理模式已从单要素驱动向制度系统驱动转变。二是以能源绿色转型作为“双碳”战略的核心主线,大力推动可再生能源建设和电力系统改革。三是以创新驱动为核心,推动高耗能行业低碳转型,并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四是区域协同与因地制宜,充分考虑各地区资源禀赋与发展阶段的差异,形成了东、中、西梯度推进的减排路径。II 能源革命的实践:从化石能源大国到清洁能源强国能源革命的实践:从化石能源大国到清洁能源强国 报告以最大篇幅,介绍了中国能源转型取得的成就。风光发电装机提前六年实现2030目标,2025年6月装机占比全球总量已近一半。其中光伏建设的跨越式发展尤其令人瞩目,
5、自2013至2024年,中国光伏装机量增长了56倍,发电量增长约100倍,分别是全球排名第二至三十一位和第二至第九位国家的总和。在区域布局上,形成了“西集东散”的鲜明格局,即西部利用广袤土地建设大型集中式光伏基地,东部则利用建筑屋顶发展分布式光伏,中部根据不同自然禀赋兼而有之。报告特别注意到,大规模新能源建设也可能对当地生态环境和社区带来影响,而高比例可再生能源如何消纳,也是世界性难题。为此中国一方面大力推广“光伏+”等创新解决方案,力推光伏治沙、采矿沉陷区光伏修复、农光、渔光和牧光互补,另一方面改革电力体制,推动“光伏+储能直至加氢能”配置,以及零碳园区和零碳工厂建设,建设特高压输电线路和微
6、电网,规范绿电和绿证权属。可再生能源占比不断攀升,带动了储能、智能电网等相关产业的协同发展。截至2024年底,中国新型储能累计装机规模已达“十三五”末的20倍。绿色转型的铺展:交通电动化与产业低碳发展绿色转型的铺展:交通电动化与产业低碳发展 其中交通领域的电动化尤为迅猛。在政策与市场双重驱动下,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销均实现爆发式增长。截至2025年中,新能源车保有量已达3689万辆。凭借在电池、电机、电控等领域完整的产业链优势和高性价比产品,中国新能源汽车出口正从“产品出海”向“产业链出海”迈进。作为全球制造业第一大国,中国为世界提供80%以上的光伏组件和70%的风电装备,推动全球风电和光伏发电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