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i自主 自在 自樂:香港退休生態導航 二二五年十一月1研究背景香港退休人士愈見長壽,生活質素卻未見提升。2007 至 2020 年間,65 歲或以上長者預期壽命有所增加,然而大部分延長的壽命卻是在帶病情況下度過,需面對身體或認知功能障礙的挑戰(Chung et al.,2023)(圖 1)。研究預測,2041 年本港 65 歲以上長者患有殘疾的狀況將顯著加劇:與 2021 年相比,男性患病比率將上升 128.6%,女性增幅更達 135.5%(Yu et al.,2019)。此趨勢恐令家庭照顧負擔倍增,同時為醫療系統帶來龐大的開支壓力。圖1退休後預期壽命及健康預期壽命由2007年至2020年的變
2、化65 歲以上男性200720202216.318.314.6預期壽命健康預期壽命2007202065 歲以上女性16.416.522.724.8註:數字代表年滿65歲後的預期剩餘年壽,與出生時預期壽命有區別;後者因包含年輕時死亡的風險因素,數值通常較低資料來源:Yu et al.,2019香港退休人士的幸福感亦呈現跌勢。2024年最新數據顯示,其個人幸福指數在一年內從7.29分跌至6.63分(滿分十分),家庭幸福指數更由7.37分下滑至6.5分(HK.WeCARE,2024)。分析指情況可能與退休人士面臨經濟不明朗、家庭結構變化(如子女移民),以及生活目標感減弱等因素有關。2積極樂頤年不止長
3、壽,更要豐盛針對香港人口高齡化趨勢,推廣 積極樂頤年(Active Ageing)數十年來一直是政府政策的重點方向之一。世界衞生組織(2002)將積極樂頤年定義為 透過優化健康、參與和保障的機會,提升生活質素的過程(頁12),主張保持活躍有助縮短晚年受慢性病或殘疾困擾的 時間(Fries,2016)。舉例而言,益智活動(如解謎或學習)有助減緩認知功能衰退,包括降低認知障礙症風險(Ruthirakuhan et al.,2023);社交活動亦具相似效益(Bhatia et al.,2023;Feng et al.,2020)。研究顯示,參與義工服務的退休人士心理社交狀態顯著改善,抑鬱症狀、孤獨感
4、及無望感等有所減少(Kim et al.,2020)。相反,缺乏活動的退休族群更易出現社會孤立現象,而該現象亦與急診醫療服務使用率的上升有關(Bartley et al.,2024)。在積極樂頤年的框架下,醫療及社會系統需協力推動退休前後持續活躍的生活方式,以實現 生存曲線矩形化(圖 2)的理想狀態即盡量減少晚年患病與失能的時長。圖2積極樂頤年(Active Ageing)的目標:縮短體弱時間健康及生活質素出生死亡生活品質並非必然會隨著年齡下降;它亦能夠維持至人生終章。3從積極樂頤年邁向樂活退休積極樂頤年模式有其價值,但社會上亦常有聲音指該模式過度側重 身體健全的理想 狀態,如長期病患及殘疾人
5、士的活動水平不能與其健康的同輩們比肩,因此積極樂頤年框架或會邊緣化較體弱人士。若單純認為參與更多活動必然提升退休生活質素,實則過度簡化了豐盛人生的多元內涵此概念本應涵蓋活動質素、個人價值觀契合度、身心健康、社交連結及個體偏好等複雜面向。因此,支援退休生活的政策方向應著重於賦能退休人士自主地定義,並追求理想生活模式不論是動態參與或靜觀內省。我們主張以 意義感 為核心,重新審視退休及晚年生活,建立 樂活退休 生活。當一個人感到生活具連貫性(即合乎邏輯)、目的性(即有可追求的目標)及重要性(即感到生活有價值時),其生活便具備意義,能達到樂活退休狀態(Martela&Steger,2016)。此框架對
6、生活質素更具包容性,強調理解退休人士即使面對健康挑戰,仍可保持心境豁達,並在生活中發掘喜樂與價值。這種對退休觀念的重塑,亦呼應了現時社會對 有質素、有目的的人生 較 單純延長壽命 愈發重視的趨勢。最新調查顯示,香港人寧可活到 75 歲但人生豐盛,亦不願平淡度日至 80 歲(Manulife,2025)。我們預期這種長壽觀念的轉變,將持續影響社會對退休的期望。提升香港退休人士的生活質素對社會有何益處?享有樂活退休生活的退休人士,通常擁有更佳的身心狀態。我們認為,當這種個人效益擴展至社會層面,將對醫療系統、經濟活動及社區凝聚產生深遠影響。研究指出,具備堅實生活目標的長者,往往能更有效維持其身體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