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研究报告 1 地方政府与城投企业债务风险研究报告地方政府与城投企业债务风险研究报告北京篇北京篇 联合资信 公用评级四部|赵晓敏|严鸣明 2 报告概要报告概要 北京市空间总体布局基本思路为“北研南制、东服西创、多点支撑”,人口、科研和文化资源等为北京经济发展和科技创新等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北京在全国率先提出高精尖产业构想,构建“2441”高精尖产业体系,力求做强做优做大数字经济,建设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同时积极布局未来产业,力求实现近期推动教育、科技、人才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中期形成颠覆性技术和重大原创成果,远期形成全球占先的未来产业集群。2024 年,北京市地区生产总值持续增长,经济总量处于
2、全国中上游,人均 GDP 居全国之首;财政收入持续增长,财税收入质量高,财政自给能力较强,综合财力雄厚,政府债务负担较轻。北京市各区在区域功能定位、经济结构和产业集聚等方面存在差异,经济实力分化明显。海淀区、朝阳区、西城区经济财政实力在北京各区中处于领先地位;生态涵养发展各区受生态保护等方面的限制,经济财政实力靠后,综合财力对上级补助收入的依赖较强。丰台区和大兴区政府债务规模居前。2024 年,受益于国有土地出让收入增长,丰台区政府债务率下降明显;延庆区棚户区改造和环境整治需求较大,政府债务率明显上升。北京市发债城投企业数量不多,以高级别为主;2024 年,北京市城投债发行规模小幅增加,市本级
3、、西城区、昌平区和大兴区城投债发行规模相对较大,债券融资均为净融入。北京市城投企业债务期限结构较为合理,短期偿债压力不大;2024 年北京市大部分城投企业外部融资为净流入,区域再融资能力强。3 一、北京市经济及财政实力一、北京市经济及财政实力 1北京市北京市区域特征及经济发展状况区域特征及经济发展状况 北京为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和科技创新中心,人口、科研和北京为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和科技创新中心,人口、科研和文化资源等为北京市经济发展和科技创新等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文化资源等为北京市经济发展和科技创新等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北京市地区生产总北京市地区生产总值持续增长,
4、经济总量处于全国中上游,值持续增长,经济总量处于全国中上游,人均人均 GDP 居全国之首。第三产业是北京市居全国之首。第三产业是北京市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其中金融业及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增速较快,“高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其中金融业及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增速较快,“高精尖”和数字经济是北京市产业发展的重点方向。精尖”和数字经济是北京市产业发展的重点方向。北京市地处华北大平原的北部,东面与天津市毗连,其余均与河北省相邻。北京是中国的首都、直辖市、国家中心城市、超大城市,也是历史文化名城和古都之一,交通便利,人口众多。截至 2024 年末,北京市常住人口 2183.2 万人,位列
5、全国城市第三。北京市定位为全国的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和科技创新中心,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 2035 年远景目标纲要指出,全力做好政治中心服务保障,扎实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持续强化国际交往中心,加快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北京市空间总体布局基本思路为“北研南制、东服西创、多点支撑”,北部重点发展科技研发,南部重点发展高端制造,东部重点发展现代服务,西部重点发展创新产业,并通过新城建设支撑产业发展;持续落实“一核一城三带两区”1总体框架,文化中心建设持续深化;国际交往承载能力不断提升,在京登记落户国际组织机构增至 127 家;北京是全国最大的科学技术研究基地,有中
6、国科学院等科学研究机构和中国硅谷之称的北京市中关村科技园区,每年获国家奖励的成果占全国的三分之一;截至 2024 年末,全国重点实验室在京 145 家,占全国 28.2%,北京市共有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 69 家,2024 年全年拥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 2.97 万家。2024 年,北京市蝉联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全球第三,科研城市全球第一。表 1 北京市交通情况及主要资源禀赋 现状现状“十四五十四五”期间期间规划目标规划目标 交交通通 情情况况 公路 公路里程2.26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1276.1公里 持续提升高速公路辐射能力,到2025年底高速公路里程达到1300公里 铁路 北京市拥有铁路客运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