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025 中国光伏建设进展报告01从烟雨江南的粉墙黛瓦,到华北平原的广袤田野;从岭南丘陵的层层梯田,到西部戈壁的浩瀚沙海,直至雪域高原的离天最近处一片片深蓝的光伏板,正以惊人的速度,在中国大地上延伸。在东中部地区,分布式光伏如星辰般洒落,在城市的屋顶、工厂的厂区、乡村的庭院遍地开花;在辽阔的西部大地,集中式光伏电站宛如一片片蓝色海洋,在无垠的荒漠、苍茫的戈壁、巍峨的高原上铺展开来,将太阳无尽的能量转化为清洁电力。截至 2025 年 7 月,这幅蓝色画卷的总装机量已达到惊人的 11.1 亿千瓦,较去年同期增长 50.8%。中国的光伏图景正在以惊人的速度延展。2024年,中国光伏新增装机量占全球
2、新增光伏装机量的61.24%,连续十一年蝉联全球首位,光伏发电量贡献了全球光伏发电量的 39.38%。当 2025 年第一季度,中国风电和光伏发电累计装机量达到 14.82 亿千瓦,历史性超越火电装机量(14.51 亿千瓦)的时刻,中国能源体系正式迈入了“风光领跑”的新纪元。中国不仅提前六年实现了气候雄心目标(风光发电装机量 12 亿千瓦),还为全球实现可再生能源三倍目标注入了强劲动能。在这片蓝色版图上,每一块光伏板都在讲述自己的故事。东中部的分布式光伏,是能源革命的“毛细血管”。大量的光伏发电设施深入负荷中心,让电力的生产与消费前所未有地贴近,在每一片可利用的屋顶、每一寸闲置的土地上生根发芽
3、,让工厂更绿,助力全球产业链加速脱碳。在广大乡村,分布式光伏的推广助力推进能源普惠,成为农村参与能源转型的载体,为实现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SDG)7 设定的“确保人人获得可负担、可靠和可持续的现代能源”提供了可行路径。屋顶上的一面面微光,正在汇聚成改变生活、赋能社区的强大力量。前言西北无垠的旷野,是阳光最为慷慨的地方。这里的集中式光伏电站成为支撑能源转型的“主动脉”。在曾经被视为“不毛之地”的荒漠戈壁上,建立起一座座清洁能源的大型工程。在世界屋脊青藏高原,光伏阵列在稀薄的空气中汲取耀眼的阳光,转化为绿色电能,减少化石能源燃烧带来污染和碳排放,为应对全球环境和气候挑战添砖加瓦。光伏地图清晰地显
4、示着这些“蓝色能源基地”的密度与规模。它们不仅源源不断地输送着绿色电力,支撑起东部发展的脉搏,更在荒漠治理、生态修复和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方面展现潜力。从全球来看,集中式光伏电站的规模化建设,也可能引发土地利用、生态扰动及社区问题。应对这些挑战,多地在近年来的光伏建设中,探索农光互补、渔光互补、牧光互补,建设光伏扶贫项目,以及将光伏发电和采煤/采矿沉陷区和石漠化山区修复相结合,实现能源转型与土地可持续利用的共赢。在部分偏远地区,一批分布式光伏成了阳光银行,为村民带来收益;在西北干旱地区,部分光伏电站在转化阳光能量的同时,通过减少蒸发留住更多水分,助力荒漠化治理。在东中部的广袤农田,一些光伏电站拓展
5、“棚顶发电、棚下种植”的双赢路径,一批水上光伏项目在探索为渔民开拓新的收入来源;在西南石漠化山区,部分光伏项目已经开始尝试将发电与修复结合;在北方采煤塌陷区,光伏电站成为新的土地利用形式,一些地区也在探索 板上发电、板下修复,板间种植。在“双碳”目标引导下,中国光伏在技术创新能力、生产能力和市场应用能力等方面领跑全球。从星罗棋布的分布式微光,到规模庞大的集中式阵列,中国光伏建设的扩展,是全球能源转型的最大尝试。而这样大规模的低碳能源转型,也不可避免地面临用地、建设、储能、传输、应用等多方面挑战,对传统的能源体系带来改变,对固有的利益格局带来冲击。我们期待各界更多关注光伏发电建设,通过政策优化、
6、机制改善、技术创新,促进产业实现绿色能源转型和可持续发展的深度结合,为建设美丽中国、守护地球家园,做出更大的贡献。光之所及,未来已来。2025 中国光伏建设进展报告十亿千瓦 向光而行02编写单位公众环境研究中心公众环境研究中心(IPE)是一家在北京注册的公益环境研究机构。自 2006 年 6 月成立以来,IPE 致力于收集、整理和分析政府和企业公开的环境信息,搭建环境信息数据库和“蔚蓝地图”网站、“蔚蓝地图”APP 两个应用平台,整合环境数据服务于绿色采购、绿色金融和政府环境决策,通过企业、政府、公益组织、研究机构等多方合力,撬动大批企业实现环保转型,促进环境信息公开和环境治理机制的完善。绿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