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 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 2019 年 3 月 2 目录目录 前言前言 04-调研背景 05-调研方法 06-知识链接 07-调研结果概要 手机使用时长 09-手机各类用途使用时长 手机社交行为 11-手机网络社交满意度 13-手机线上线下社交规模 14-手机使用语表情化趋势 16-助人意愿与手机社交圈 手机信息获取行为 17-手机资讯可信度 18-线上线下阅读行为 手机使用心理画像 20-不同手机品牌用户心相 3 23-手机的身份象征度 24-手机增加快乐程度 25-手机增加掌控感程度 购机行为 27-手机品牌 28-手机价格 29-明星代言 换机行为 31-换机频率 32-换机关注
2、点 手机手机 APPAPP 偏好偏好 34-期待增加的 APP 类型 35-游戏类 APP 36-生活类 APP 37-社交类 APP 39-休闲类 APP 趋势展望趋势展望 4 调研背景调研背景 21 世纪是互联网的时代,全球网民为 36 亿,超过了全球总人口的 50%。根据第 42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的数据,截至 2018 年 6 月,我国网民规模为 8.02 亿,手机网民规模达 7.88 亿。每 个成年用户每天花在数字媒体上的时间多达 5.9 小时。手机对于人们 来说,不再只是沟通的工具,而是系统化的生活平台。我国网民以青 少年、青年和中年群体为主,其中 20-29 岁年龄段
3、的网民占比最高, 达 27.9%。相邻的 10-19 岁年龄段网民占比只有 18.2%。20-29 岁中包 含了全面伴随中国互联网发展和经济转型而成长起来的一代人95 后。 这些 95 后是消费的生力军,也是时尚的“赶潮人”。据艾瑞咨询 调研数据显示,约 1/4 电商用户为 95 后;63.9%的受访 95 后每天使用 电商平台;10%的受访 95 后每天都网购下单, 95 后在进行消费时对于 网络的依赖很大。将 95 后与网络世界联系起来的“新手机” (智能手 机)也逐渐成长起来。2010 年至 2018 年,全球智能手机每年出货量从 5400 万部增加到了 3.57 亿部。2018 年 2
4、 月 Google 公布的调研数据显 示,中国城市居民的智能手机普及率已达 35%,仅次于新加坡(67%) 和澳大利亚(37%) ,位居全球第三。考虑到中国人口基数巨大,35%的 普及率仍在低位,中国智能手机年出货量仍将大幅增长。 作为人们日常生活的“全能小助手” ,一方面, “新手机”是“新 青年” 演出的舞台, 95 后的心理特征和行为习惯通过手机这一载体 展现出来。另一方面, “新手机” 的发展也正在源源不断地注入“新 青年” 的基因,手机的软件硬件都越来越符合“新青年”的心理诉求 与行为走向。在这样的背景下,本调查将对 95 后的心理画像、购买手 机行为、手机 APP 偏好进行深入描述
5、。 5 调研方法调研方法 结合心理学和统计学的方法, 本研究共对 2530 参与者进行了调查, 其中 95 后青年 1677 名。第一轮调查有 930 名参与者,均为 95 后。第 二轮调查对象共约 1600 人, 通过科学甄选后保留 1323 人的有效数据, 其中 95 后 747 人,占比 56.5%;95 前 576 人,分为 90 后和非 90 后, 90 后占比 17.9%。参与调查的 95 后中女性占 54%,男性占 46%。受访 者中 87.3%为学生,步入职场的 95 后占 12.7%,他们多数为本科学历 (54%) ,其次是研究生(19%) 。其中学生群体为来自华北、东北、华
6、 东、华中、华南、西南各地的大学生,地域分布较广,有一定代表性。 调研均为在线调查。第一轮为定性调查定性调查,通过对心理学专家的访 谈和查阅相关资料来明确调查的问题。本轮的目的是通过开放性调查 了解 95 后在手机使用中的行为偏好,并确定下一轮定量调研的题目。 只有在第一轮定性调查中有足够代表性的内容,才能入选为定量调研 的题目。 第二轮为定量调查定量调查,采纳上一轮调查确定的题目进行数据采集。 随后对调查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统计分析的目的旨在了解 95 后手机 使用的特性,明确 95 后和 95 前在不同手机行为偏好上的差异,以及 推论 95 后手机行为背后的心理特征。 6 知识链接知识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