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四川大学土壤活力研究与提升实验室为本报告的合法著作权所有人。本报告仅代表研究团队观点,与研究委托机构及作者供职单位无关。本报告用于政策参考、信息共享和环保公益目的。为保护受访者隐私,报告第四章中所涉及受访农场及农人均为化名。因研究团队能力所限,报告难免存在疏漏。恳请读者提出宝贵意见,以便改进完善。声 明I目录CONTENTS概 要 1一、引 言 31.1 全球气候危机与农业所面临的挑战 31.1.1 全球气候变化的严峻形势 31.1.2 气候变化对农业的多维冲击 41.2 中国农业碳减排的迫切需求 51.2.1 碳源还是碳汇?农业在气候变化中的双重角色 61.2.2 粮食增产和固碳减排的平衡难
2、题化学农业面临的困境 81.2.3 提升农田土壤固碳能力国家层面的减排固碳行动 91.3 气候友好的农业模式生态农业 101.3.1 什么是生态农业?101.3.2 生态农业在中国的起源和发展 121.3.3 生态农业的不同技术体系 141.3.4 生态农业和化学农业的区别 151.4 报告目的 161.5 报告的数据与信息来源 161.6 报告的分析方法/框架 161.6.1 文献筛选及梳理 161.6.2 农户定性访谈分析方法 17二、减缓气候变化生态农业如何助力?192.1 土壤如何储存碳?192.2 生态农业和化学农业的土壤固碳能力有无明显差异?212.2.1 固碳能力对比 21应对气
3、候变化生态农业如何助力II2.2.2 碳足迹对比 222.3 结构性短板:化学农业土壤“留不住碳”的原因 222.4 哪些生态农业管理方式有助于减缓气候变化?232.4.1 秸秆还田、有机肥和堆肥替代化肥自建“有机质补给站”242.4.2 用生物防治代替农药构建“生态防火墙”262.4.3 建立多样化种植系统“天然肥料工厂”292.4.4 地表覆盖给土地披上“绿色地毯”302.4.5 免耕/少耕“不翻土的智慧”322.4.6 优化水资源管理方式节水减排双赢 342.5 不同农田管理措施的减排固碳机制 352.6 生态农业如何减缓气候变化:从农田管理到碳汇政策 362.7 关于免耕/少耕对土壤碳
4、封存贡献的不同观点 37三、适应气候变化生态农业如何提升农业气候韧性?393.1 什么是农业气候韧性?393.2 生态农业和化学农业的气候韧性有无明显差异?393.3 生态农业如何提高气候韧性?403.3.1 强化土壤健康:筑牢水分与养分韧性根基 403.3.2 推行多样化种植:稳定产量与生物多样性 433.3.3 选育常规品种:增强遗传适应力 443.3.4 构建生态水系:提升水资源韧性 453.4 化学农业气候韧性不强的原因 47四、气候变化中的农业成都农人访谈发现 494.1 为什么关注成都平原?494.2 受访农场有什么特征?504.3 农友怎么看气候变化?514.3.1 气候变化:从
5、科学概念到农友的认知 514.3.2 土壤碳封存:农友的认知空白 524.3.3 天气、农时与收成:农友眼中的气候变化 524.4 农友怎样了解天气?594.5 农友怎样应对极端天气挑战?604.5.1 生态种植农友和常规种植农友都普遍采取的措施 604.5.2 生态农友采取的其他应对措施 614.5.3 应对措施的挑战:资金、劳动力、技术和认知等多重因素的制约 644.6 思考 65目 录III五、生态农业的多元路径四个实践案例的经验与挑战 675.1 案例1:侯光炯院士的自然免耕实践 685.1.1 为什么要免耕?685.1.2 如何做到自然免耕?695.1.3 自然免耕的成功案例 715
6、.1.4 免耕农业未成为主流模式的原因剖析 715.1.5 总结 725.2 案例2:印度安得拉邦的社区主导自然农法 745.2.1 安得拉邦社区主导自然农法的起源和现状 745.2.2 安得拉邦社区主导自然农法的主要原则和措施 745.2.3 APCNF自然农法的成效 775.2.4 APCNF自然农法的未来与挑战 785.2.5 印度与中国自然免耕实践对成都平原生态农业的启发 795.3 案例3:恩斯特.戈茨的农林协同演替农业的理论与实践 835.3.1 农林协同演替系统的理论基础 835.3.2 实践方法与典型案例 845.3.3 农林协同演替农业推广的挑战 865.3.4 总结 8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