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国电动汽车换电业务前景初探如何让换电服务本身成为一个可持续的商业模式,企业需要继续在成本、换电效率、定价模式等方面进行更深入的探索作者:管鸣宇、彭波、周冠嵩、陈晴、高思易和陈冉2022年2月我国的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建设已经取得了长足进展。截至2021年12月底,公共充电桩的保有量从2019年底的52万台增长到了115万台,实现了规模翻番。即便如此,充电焦虑仍是制约消费者购买电动汽车的主要因素之一。根据“2021麦肯锡中国汽车消费者洞察”,有高达72%的受访者认为,充电设施的不足是导致其不愿意考虑纯电动汽车的主要原因;这一比例甚至高于2019年的调研结果(61%)。而在国庆、春节等长假期间,
2、各地关于电动汽车充电“大排长龙”的报道,更是引起了 多方关注。为 了解决“充电难”这一消费者的核心痛点,各大车企可谓“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纷纷采取各项积极举措。在各类充电业务的布局中,电动汽车换电的网络规模虽远小于充电桩,迄今为止应用该模式的企业也为数不多;但由于其新颖性和话题性,换电业务的开展依然颇受各界瞩目。换电业务也得到了政府的政策支持。例如,换电模式车辆可以不受“新能源乘用车补贴前售价须在30万元以下”的规定限制;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将“增加换电站”作为“稳定增加汽车等大宗消费”的重要一环;2021年上半年,发改委、国家能源局明确提出要“加快换电模式推广应用”;2021年10月末,
3、工信部将11座城市纳入新能源汽车换电模式应用试点范围。与此同时,换电模式领域通用国家标准的制定也在积极推进当中。换电模式通常可以分成三类:首先是商用车换电站,通常适用于(半)封闭区域内、线路相对固定的重型电动商用车;其次是主要服务于电动出租车的集中式换电站,这类模式对网点数量要求不高,通常不会涉及高速公路等特殊场合,代表企业有北汽、奥动新能源等;最后是适用于私人纯电乘用车的换电服务,由于私家车行驶轨迹的随机性,这类服务对网点数量要求极高,且须兼顾市区、高速公路等各类场合,典型企业如蔚来。近期,动力电池巨头宁德时代也推出了乘用车换电业务,并计划将该换电服务同时面向不同车企开放赢得了 业界的普遍关
4、注。我们的研究聚焦于私人纯电乘用车领域的换电服务,并将从换电服务的先决条件、经济合理性、间接收益以及成长性等方面展开讨论。换电服务的先决条件我们认为,一个成功的换电服务体系必须具备以下先决条件:电池包标准化、高效的数据基础设施,以及“可充可换”。电池包标准化:标准化尺寸的电池包无疑能极大降低电池资源调配的难度,并为后期的电池包升级预留条件。无论是某动力电池巨头新近推出的“巧克力换电块”,还是某造车新势力推出的标准化换电电池包,都是对该原则的贯彻。高效的数据基础设施:这包括APP、电池资源监控跟踪体系、智能算法体系、补能业务平台等模块。通过这一整套基础设施,换电业务的运营方可以全面掌握用户补能的
5、需求特点和使用情况,进而高效调配电池资源;同时为各类补能方案自身的技术迭代持续输入关键决策信息,并支持补能网络的最优布局。可充可换:换电与充电不是对立的技术路线。换电业务的运营方应该坚持两者的有机结合,将补能方式的选择权交给消费者。换电服务的经济合理性目前,私人纯电乘用车领域的换电服务由国内某造车新势力主导。截至2021年12月末,我国共有1000余座换电站,该车企投资并运营着其中的大部分,堪称我国电动汽车换电业务的“主力军”。因此,我们对换电服务经济合理性的探讨也将以该企业为参考。换电业务有着显著的规模效应,即换电服务的单位成本会随着换电站利用率的提高而下降。根据该车企在其官方APP上公布的
6、数据(2021年12月10日),目前其日均换电服务次数超过2万次,日服务能力最高可达17.6万次。在该利用率下,根据我们的初步估算,换电服务的单车年投入约为5400元人民币。鉴于该企业针对一手2中国电动汽车换电业务前景初探1.!#$%&()*+,-./0122.364-510467)89:;?6467)89:ABCDEFGHIJ6711121093485102030-./89:2!#$%&()*1!+,-./0;123456740#$%&()*+,-.%/00112233445589:;62021#?AB9CD$%&EFG*+667788%99:;#-?%AABBCCDDEEFFGG;#HH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