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参编人员参编人员 序 绿 色、低 碳、循 环、智 能 汽 车 产 业 新 质 生 产 力 发 展 之 道 在全球气候变化挑战加剧的背景下,汽车产业正经历一场深刻的变革。汽车产业的绿色、低碳、循环、智能化发展成为全球共识与迫切需求,这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路径。人与自然关系的哲学转向是这一变革的起点。人类对自然的态度已从“征服与改造”走向“和谐共生”,这一理念在中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政策倡导下深入人心,并成为全球治理的重要一环。中国提出 2030 年前碳达峰、2060 年前碳中和的目标,体现了大国责任担当。在汽车行业,这意味着环境责任共担原则的建立,即生产者、消费者和政府等各利益相关方需
2、共同承担环境责任,推动产品全生命周期的绿色化。然而,汽车产业在这一转型过程中面临着诸多挑战。绿色制造要求实现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和高效益的生产模式。尽管中国汽车产业在碳排放控制上取得了显著进展,但随着汽车保有量的不断增加,碳减排的压力依然巨大。汽车回收利用产业近年来虽增长迅速,法规标准不断完善,回收拆解企业数量增加,但报废汽车回收量仍有待提升。智能化方面,汽车产业正从单车智能向车路网云协同跨越,生产智能化和物流智能化虽有显著成果,但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等问题亟待解决。为应对这些挑战,发展新质生产力成为关键。新质生产力强调新技术与高素质劳动者、现代金融、数据信息等要素的结合。政策层面,中国政府出
3、台了多项规划和路线图,明确发展目标,如新能源汽车推广、智能化技术突破等。产业深度转型升级方面,需推动传统能源动力系统向低碳化、零碳化转型,扩大电动汽车市场规模,推动绿色供应链管理和制造环节的清洁化、数字化。产业链协同方面,需加强车用燃料低碳转型、新能源汽车与电网融合互动等。人工智能在绿色制造中的赋能作用不容忽视。以动力电池拆解智能化为例,随着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快速发展,动力电池退役量激增,传统拆解方式难以满足需求。智能化拆解可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减少污染,但面临非结构化拆解环境和多品种小批量产品的挑战。从 L0 到 L4 的拆解智能化升级,以及神经符号具身智能技术在其中的应用,如动力电池拆卸自主
4、复合型机器人,展示了人工智能如何推动动力电池回收利用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以蔚来汽车为例,其在循环汽车领域的实践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了生动案例。蔚来通过一体化压铸技术,将多个零部件整合,不仅减少了生产时间提升生产价值,还提高了原材料回收利用率;其电池包的易拆卸设计,方便电池的更换、升级和回收,提高了电池的使用效率和资源循环利用率;蔚来换电站的智能化管理,通过大数据分析建立电池健康度预测模型,延长了电池的使用寿命,优化了资源配置,实现了自然资源的集约利用;此外,蔚来还积极建设循环经济产业园,推进近地化供应,打造了拆解、熔炼、压铸等企业紧密协作的循环供应链,有效提升了物流效率,降低了供应链风险。序 总
5、之,汽车产业的绿色智能化转型是应对气候变化、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它为其他传统产业提供了宝贵经验,通过人工智能赋能绿色制造,推动制造业向高端化、智能化和绿色化方向发展,为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奠定基础。未来,我们需要抓住机遇,积极应对挑战,推动汽车产业实现全面绿色转型和智能化升级,为全球汽车产业的绿色智能化转型提供有益的启示和参考。陈 铭 研 究 员 上 海 交 通 大 学 参编人员 参 编 人 员 共 编 单 位 蔚 来 公 司 中 汽 数 据 有 限 公 司 T V RHEINLAND 执 行 编 辑 黄敏学 孟大海 陶治源 张绍卿 伏明嘉 杨宛儒 张晨星 编 委 会 沈峰 周欣
6、曲玉 潘昱 Danilo Teobaldi 童威 王犟 臧海菲 叶青 郭宇竹 朱清 王宁波 Gary Hughes 冯屹 张鹏 王秀旭 王攀(中汽数据)石晓磊 孙一航 陆勋海 许秋明 李波 刘龙 程帅 陈楠 臧永兴 叶珍 王攀(玉成有限公司)胡冬祥 李洋 龚淑娟 谈兵 参 编 单 位 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再生金属分会 中国循环经济协会新能源汽车循环利用专委会 帅翼驰新材料集团 立中四通轻合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玉成有限公司 知 识 合 作 伙 伴 陈铭 研究员(上海交通大学)杜欢政 教授(同济大学)汽车制造业编辑部 目 录 目 录 1.循 序 渐 进:从“0”到 “”?.1 1.1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