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全球卫星通信产业发展全球卫星通信产业发展 前沿报告前沿报告 (20201919年)年) 中国中国通信学会通信学会 2019年年12月月 版权声明版权声明 本本前沿报告前沿报告版权属于版权属于中国通信学会中国通信学会,并受法律保护,并受法律保护。转转 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本报告报告文字或者观点的,应文字或者观点的,应注注 明明“来源:来源:中国中国通信学会通信学会” 。违反上述声明者,本。违反上述声明者,本学会学会将追将追 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专家组和撰写组名单专家组和撰写组名单 顾问顾问( (以姓氏笔划为序以姓氏笔划为序) ): 姚发海 中
2、国卫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科技委主任 研究员 陆建华 清华大学信息科技技术学院院长 教授 中国科学院院士 汪春霆 中国电子科学研究院首席科学家 研究员 李广侠 解放军陆军工程大学教授 专家组:专家组: 沈永言 中国卫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科技委副主任 撰写组撰写组( (按单位排名按单位排名) ) 单位 姓名 中国卫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科技委 沈永言 中国卫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创新中心 马芳 目 录 一、研究概述 . 1 二、全球发展态势 . 3 2.1 GEO HTS 向大容量、小型化、星座化方向发展 . 3 2.2 NGSO HTS 开始大规模部署 . 5 2.3 软件定义技术赋予通信卫星灵活性 . 6
3、 2.4 EHF、太赫兹、激光带来更大带宽容量 . 7 2.5 小卫星驱动卫星制造和发射业升级 . 8 2.6 卫星互联网与 5G 融合取得实质进展 . 10 2.7 电调控平板天线助推移动应用 . 11 2.8 通导结合提供卫星综合信息服务 . 11 2.9 中继通信成为新的卫星通信业务类型 . 12 2.10 在轨服务延长通信卫星寿命 . 13 三、我国发展现状 . 14 3.1 卫星通信综合实力进入国际前列 . 14 3.2 低轨星座建设得到多方的积极参与 . 15 3.3 有效载荷技术取得实质性突破 . 15 3.4 卫星终端天线制造最具市场活力 . 16 四、技术预见 . 16 4.
4、1 卫星通信轨道方面 . 16 4.2 卫星通信业务方面 . 17 4.3 数字载荷方面 . 17 4.4 星地融合方面 . 17 4.5 太赫兹应用方面 . 17 4.6 频率干扰和空间环境方面 . 18 4.7 平板天线方面 . 18 五、工程难题 . 18 5.1 频率资源获取方面 . 18 5.2 LEO 星座运行方面 . 18 5.3 LEO 星座结构方面 . 18 5.4 LEO 卫星制造方面 . 19 六、政策建议 . 19 1 一、一、 研究概述研究概述 近年来,在互联网和航天技术的推动下,全球卫星通信产业出现 了 HTS、NGSO 星座、灵活性载荷、EHF 和激光通信、电调平
5、板天 线、中继通信、在轨服务、量子保密通信等新的技术热点,整个行业 进入卫星互联网的新阶段。GEO HTS 向大容量和小型化两个方向演 进,少数运营商开始布局全球星座,以提高宽带卫星通信的全球服务 能力。OneWeb、SpaceX 两家公司在 LEO 星座领域同时启动全球部 署,不断扩充卫星容量。O3b 公司进一步扩大 MEO 星座规模和服务 能力。ViaSat 公司开始探索 MEO 和 GEO 之间的中继通信和协同发 展。 基于数字载荷和软件定义技术的灵活性卫星正在成为各大卫星运 营商的标配。卫星通信 Q/V 和激光传输已经进入实用阶段,太赫兹 在卫星通信和天地一体化信息网络中展现巨大的发展
6、潜力。LEO 星 座小卫星的蓬勃发展引发了卫星制造和发射业的行业变革和产业升 级。卫星互联网和 5G 融合取得实质性新进展,应用主要集中在内容 投递、宽带接入、基站中继、移动平台通信等方面。跨平台、跨网络 的电调控平板天线进入快速发展阶段,但其成本还有待进一步突破。 卫星通信、卫星导航以及 ADS-B 和 AIS 的综合应用越来越普遍。卫 星中继通信成为继固定通信、移动通信和广播之后新的业务类型。卫 星通信在轨服务在救援、维修、碎片处理等方面展现出良好的商业前 景。 我国卫星通信事业在 HTS、 移动通信、 直播电视等方面取得了长 足进步,建立了相对完整的产业体系,但在制造和服务方面仍有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