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王树盛 博士/研究员级高工,江苏省城市交通规划研究中心江苏省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2019 年 08月,高质量发展要求下城市交通规划的若干思考,2,提纲一、交通发展阶段的回顾二、交通规划的相关思考,3,一、交通发展阶段的回顾,发展阶段: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数量VS质量和效益有没有VS好不好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部委改革,成立自然资源部。,4,一、交通发展阶段的回顾,5,交通发展阶段:从1.0到3.0,衡量标准的变化,一、交通发展阶段的回顾,6,一、交通发展阶段的回顾,交通发展阶段:4.0阶段(从目的
2、到手段),机动性:快速移动能力(手段)可达性:获取商品和服务的难易程度(目的),交通自身改善用地协同组织信息化等手段,7,问题:可达性是最终目的吗?城市交通的核心目的是什么?如何衡量?如何达到?,8,二、交通规划的相关思考,城市因为规模经济而存在,并呈现规模收益递增特点,城市的规模越大,城市产出效率越高,竞争力越强;人均基础设施、公共服务成本更低;更好地实现技能与岗位的匹配;知识的溢出、分享与传播。,问题1:城市因何而存在?,9,二、交通规划的相关思考,人们集聚在城市首先是为了有份更好的工作,其他活动为辅助、派生,规模收益递增主要指劳动力人口的规模。规模收益递增:P(2S)P(S)+P(S),
3、两个同样规模的城市的总产出小于一个两倍规模城市的产出。从人均生产效率看,分规模人均创造GDP呈现规模从大到小的递减现象;1000万人以上的城市人均创造14万元的GDP,是100-300万人城市的2.1倍,是20万人以下城市的约5倍。规模的含义是什么?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如果两个城市人口规模一样,产出或者收益也是一样的吗?有效规模:针对某一个点而言,在一定时间阈值内,就业岗位可以覆盖的人口规模;就整个城市而言,是所有点能覆盖人口规模的加权平均(使用就业岗位加权)。例如两个100万人口的城市。城市A所有的就业岗位在60分钟内平均覆盖的人口(严格来说,应该仅仅指作为劳动力的人口)为80万,城市B则
4、只有50万,那么针对60分钟的通勤时间而言,城市A的有效规模为80万,城市B的有效规模为50万。交通的目标就是要尽可能扩大这个有效规模,当然这里面涉及的不仅仅是交通,还有用地布局的因素。,问题2:如何理解城市规模收益递增?,10,二、交通规划的相关思考,问题3:如何衡量城市交通的绩效?,交通绩效的核心指标:最大化城市有效规模下最小化交通成本;就居民而言,在一定时间内可达的就业岗位数量越多(或占比),有效规模水平越高;对企业而言,在一定时间内可达的居民数量越多(或占比),有效规模水平越高;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出行速度越快,有效规模水平越高;不同方式、不同群体的有效规模衡量。,11,二、交通规划
5、的相关思考,问题4:职住关系可不可控?,理想的状态,控制职住关系,缩短出行距离;城市经济存在规模收益递增特性,职住平衡关系与这一特性相矛盾;现实的住房选择考虑:就业地点、教育、医院、其他公共设施、环境等等众多因素。上班距离仅仅是在众多考虑因素中的一个,选择结果已经实现个人角度效用的最大化;职住平衡在现实意义上是对个人而言的。设想如果干预这一选择,就是降低个人的效用(最佳选择;排除负外部性情况);即使城市板块按职住平衡规划,现实中也不存在空间距离上的职住平衡,职住关系随着时间变化也在变化(时变);因此空间上的职住关系是不可控的。,苏州工业园区按职住平衡规划,目前30%园区居民外出工作,40%园区
6、岗位由区外居民承担。,12,二、交通规划的相关思考,问题5:如何提升城市有效规模?,新增交通设施:增加、提升设施可提高效率,扩展可达范围。但随着城市的建设越来越趋于稳定,新建设施的余地不大。现有交通设施的使用权再分配原则:行政命令?规划者和管理者偏好?消除市场扭曲!被补贴的交通方式使用过多,会造成用地市场的扭曲。在选择过程中考虑交通因素,如果被补贴(隐形),会选择买车和购买远处相对便宜的房子,造成职住距离过长;如果取消补贴,重新考虑选址,用地的供需关系在空间上发生变化,进而影响地价,影响用地布局。,13,二、交通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