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01一、引言二、研究方法三、什么是我们期望的城市数字治理?(一)我们期望城市数字治理是一首“交响曲”(二)我们期望城市数字治理要“厚此不能薄彼”(三)我们期望城市数字治理要“量体裁衣”(四)我们期望城市数字治理既有“智能”,又有“人工”(五)我们期望城市数字治理要“化零为整”(六)我们期望城市数字治理能“细水长流”(七)我们期望城市数字治理能“张弛有度”(八)我们期望城市数字化治理能“开诚布公”四、什么是我们“担忧”的城市数字治理?(一)我们担心城市数字治理变成一座“虚中楼阁”(二)我们担心城市数字治理让人“裸奔”(三)我们担心城市数字治理让人别无选择、无处可逃(四)我们担心城市数字治理无
2、所不用其“技”(五)我们担心城市数字治理“墨守成规”五、总结与展望附录联合发布方报告作者团队专家顾问参与讨论参考文献001003005008010011013001引言工业革命以来,城市逐渐成为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最为重要的空间载体。经济生产、社会生活不断在城市中集聚,并得以演化革新。然而,与此同时,交通、住房、医疗、洪涝、环保等城市问题也接踵而至。为了回应这些挑战,全球诸多城市都在积极拥抱新兴的数字技术,期望以数字技术作为助推器,实现高质量、可持续、包容性的城市发展。以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数字技术,不仅推动了城市经济与生活的转型升级,也为城市治理提供了新的解决路径。各地在
3、城市数字治理领域开展了一系列的实践探索。例如浙江“最多跑一次”、上海“一网通办”、“一网统管”、北京“接诉即办”、杭州“城市大脑”等,力求为民众减负,为政府增能,提高城市公共服务与社会治理的综合效益。国家也在十四五规划与 2035 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提出要“建设宜居、创新、智慧、绿色、人文、韧性城市。提升城市智慧化水平,推行城市楼宇、公共空间、地下管网等 一张图数字化管理和城市运行一网统管”。2022年6月,国务院印发了 关于加强数字政府建设的指导意见,要求构建“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相适应的数字政府体系框架”,以实现“整体协同、敏捷高效、智能精准、开放透明、公平普惠”的数字治理。然而,
4、任何技术利用都是利弊相成的。技术如能被善用,能创造公共价值,会带来高效、开放、普惠的公共治理。在各地的实践中,我们能够看到上海城市最小管理单元利用数字技术消除安全隐患,守护城市的烟火气;杭州“城市大脑”利用数字手段实现弹性化的交通限行,为外地民众入杭需求留出必要的空间;郑州“救命文档”通过汇聚传播求助和施救信息,使得受灾群众可以互帮互助、共担风雨。002反之,技术一旦被滥用、误用,则会导致公共价值的减损。比如近期引发强烈舆论反响的对村镇银行储户赋红码,以及对居家隔离人员佩戴电子手环等事件,无不反映了社会对技术治理“副作用”的隐忧。异化的技术利用可能会突破制度与伦理边界,挤压个人、社会与市场的自
5、主空间,加剧公众权益和福祉的不平等,降低治理效能,甚至会危及社会经济秩序与国家安全。近年,有些城市在数字治理中走了些许弯路,不但未能释放“数字红利”,反而陷入“数字负能”。其中的经验教训,也值得城市数字治理的理论与实践界总结与汲取。“道阻且长,行则将至”。目前,新冠疫情仍有反复,极端灾害时有发生,民众诉求渐趋多样,市场环境日益复杂,无不对城市数字治理提出了更高的挑战与要求。在实践探索已有一定积累的当下,有必要对城市数字治理进行阶段性的总结与反思。城市数字治理实践达到了预期的目标吗?它究竟为政府、企业与公民带来了什么?技术利用增进了公共价值吗?有没有带来预期之外的不良影响?什么样的城市数字治理是
6、我们要追求的良政善治?近些年的城市数字治理踩过的哪些“雷”、遇到过的哪些“坑”是未来实践中应尽力避免的?本报告将围绕上述问题,回溯城市数字治理近些年得失的总结,探讨未来的城市数字治理理论研究与实践的价值坐标与未来方向,以提升公共价值,促进数字善治,实现整体协同、敏捷高效、智能精准、开放透明、公平普惠的城市数字治理。003报告通过专家焦点小组讨论、文本分析和实地调研方法,对当前城市数字治理的“盼”与“忧”进行了探讨,对现有的城市数字治理的理论研究与学者洞察进行梳理与归纳。专家焦点小组讨论主要组织国内数字治理领域的专家学者围绕对城市数字治理的“期望”和“担忧”进行分组讨论、投票,最终得到了对城市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