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行业研究|制造行业制造行业行业研究大公国际:科技创新驱动下,制造业转型升级迫在眉睫文/工商部 建材组摘要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到“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制造业作为立国之本、强国之基,充分依托科技创新完成转型升级迫在眉睫。本文首先通过分析我国制造业取得的成绩,总结出规模运行“稳”、体系结构“优”、发展动能“新”、创收效益“好”四大特征,通过与世界主要经济发达体进行对比,发现并找准差距;其次,挖掘制造业转型方向并剖析科技创新在其中扮演的角色;最后,从评级视角出发,提出评级机构可以以科技创新为驱动,从两点即加强基础研究和技术攻关、健全多层次评级服务体系助力制造业转型升级,服
2、务实体经济。正文2024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京举行,会议部署2025年经济工作,其中提到“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制造业是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支撑,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点之一即为利用数字技术对制造业等进行全方位、多角度、全链条改造,大力开拓数字化转型场景,不断培育发展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几十年来,我国制造业发展成绩斐然、硕果累累,然而与发达国家之间仍存在不可忽视的差距,尤其是面对当前外部压力加大、内部困难增多的复杂严峻形势,制造业转型升级更是成为一项重要且持久的课题。信用评级机构作为企业融资过程中重要一环,应当充分认识到责任所在,通过加强基础研究和技术攻
3、关、健全多层次评级体系等方式,助力制造业加速完成转型升级。(一)我国制造业现状及转型方向1、我国制造业现状(1)我国制造业突出成绩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制造业取得了来之不易、可圈可点的成就,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产业规模运行“稳”。20212023年,我国制造业增加值从31.4万亿元增至39.9万亿元,占全球制造业比重近三分之一,连续多年位居世界首位,持续保持世界第一制造大国地位,其中粗钢、造船、汽车等主要制造业产品的产量及发电量居世界之首。 图1 2023年世界粗钢、造船、汽车等主要制造业产品生产结构及发电量结构数据来源:中国钢铁工业协会,中国电力网,大公国际整理产业体系结构
4、“优”。按照国民经济统计分类,我国制造业涵盖31个大类、179个中类和609个小类,覆盖了从基础原材料加工到高端装备制造,从日常用品生产到专业设备加工等领域,是全球产业门类最齐全、产业体系最完整、产业结构最完善的制造业。产业发展动能“新”。2023年,我国高技术制造业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15.7%,装备制造业占比达33.6%,重点工业企业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达80.1%、关键工序数控化率达62.9%,钢铁、石化、锂电池等领域系统集成能力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正由“跟跑者”向“并跑者”和“领跑者”转变。图2 2014年以来我国高新技术制造业、装备制造业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速情况数据来源:国家统
5、计局,大公国际整理产业创收效益“好”。2023年,我国制造业营业收入为117.62万亿元,同比增长1.3%,其中汽车制造业同比增长11.9%;出口总额23.77万亿元,同比增长0.6%,显示了中国制造业在世界贸易中主导地位,同时我国首次成为全球第一大汽车出口国。(2)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当前,虽然我国制造业已在产业规模、体系、动能及效益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但需要清醒的认识到与全球制造业先进强国仍存在明显差距,总体仍处于全球产业链的中低端环节,具体表现为技术创新能力、劳动生产率水平、成本控制程度及制造业服务化水平等方面存在欠缺。技术创新能力有待提升。从研发投入强度、高新技术产业占制造业增加值比重
6、及每百万人中研发人员数来看,我国均低于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制造业关键核心技术发展仍然相对落后,存在“卡脖子”难题,欠缺重大突破及原创能力,技术创新能力提高任重道远。劳动生产率水平有待提高。从劳动生产率相关指标、人均GDP来看,我国仍存在较大提升空间,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加强科技创新的紧迫性。表1 四国技术研发投入强度、每百万人中研发人员数和劳动生产率指标对比国别研发投入强度(2023年)高新技术产业占制造业增加值比重(2021年)每百万人中研发人员数(2020年)全员劳动生产率(2023年)人均GDP(2023年)中国2.7%41.45%1,602人16.16万元/人12,614美元美国3.4%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