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就业困难大学生群体研究报告就业困难大学生群体研究报告 智联招聘智联招聘 2 “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课题组“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课题组: 卓贤(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部)卓贤(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部) 李帆李帆 杨修娜杨修娜 李莹(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李莹(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 李强李强 王一新王一新 周培周培 李小丽(李小丽(智联招聘智联招聘) 3 在考虑升学、出国以及后续公共岗位落实等因素后,今年全国约有 590 万大学生应届毕业生需要在市场化机构就业。基于智联招聘平台大数据,将 6 月份仍在求职的应届大学生识别为“就业困难大学生群体” ,从学历、性别、地域、院校、专业等角度对这类群体
2、进行画像,透过供需错配的视角分析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结构性原因,并提出了应对今明年两届毕业生就业“双届叠加”局面的举措。 核心发现:核心发现: 6 6 月仍有月仍有 26.3%26.3%的的 20202020 届应届生届应届生在求职在求职 大学生就业市场整体供需增速的差距较为明显大学生就业市场整体供需增速的差距较为明显,需求下降,需求下降7.1%,求,求职上升职上升35.2% 国企岗位需求近期逆势增长,但未能抵消民企和外企需求的下滑国企岗位需求近期逆势增长,但未能抵消民企和外企需求的下滑 大型企业岗位需求稳定增长,但中小微企业岗位需求降幅较大大型企业岗位需求稳定增长,但中小微企业岗位需求降幅较大
3、 就业重点地区的岗位需求增长疲弱就业重点地区的岗位需求增长疲弱 重点行业和主打职业的岗位需求明显下降重点行业和主打职业的岗位需求明显下降 大专学历就业最为困难大专学历就业最为困难 女大学生就业难度高于男大学生女大学生就业难度高于男大学生 就业困难大学生以户籍地在三线及以下城市为主就业困难大学生以户籍地在三线及以下城市为主 就业困难大学生主要来自于非重点大学和一般学院就业困难大学生主要来自于非重点大学和一般学院 低层次的热门专业毕业生就业困难低层次的热门专业毕业生就业困难 就业困难大学生扎堆东部地区,中部成吸引大学生洼地就业困难大学生扎堆东部地区,中部成吸引大学生洼地 理工专业大学生人才紧缺,经
4、管类过剩理工专业大学生人才紧缺,经管类过剩 4 民企提供六成多岗位需求,仅收到不足三成就业困难大学生投递民企提供六成多岗位需求,仅收到不足三成就业困难大学生投递 就业困难大学生偏好稳定性强、市场压力小行业就业困难大学生偏好稳定性强、市场压力小行业 就业困难大学生对劳动强度大、流动性强职业热情低就业困难大学生对劳动强度大、流动性强职业热情低 一、大学生就业有多难 2020 年大学应届毕业生人数约为 874 万,但这并非需要就业大学生的准确规模。教育部已安排研究生扩招 18.9 万、专升本扩招 32.2 万,预计 2020 年研究生入学规模将达 111.4 万,专升本人数约 64 万。根据历史数据
5、预测,今年将有 44 万大学生出国深造,并有 50 万留学生归国就业。考虑到升学、出国以及留学生归国因素,共有 705 万大学生需要就业。根据最新政策和招录计划, 中央和地方公务员、 大学生村官、 特岗教师、 “三支一扶”、大学生入伍等公共岗位可吸纳 90 万人就业。同时,智联招聘近期的问卷调查表明,有 2.8%的大学毕业生(约 24万)希望创业。综上,今年约有 590 万大学生要在市场化机构就业。 大学生就业市场整体供需增速的差距较为明显。过去一年(2019 年 7 月2020 年 6 月) ,在智联招聘平台上针对应届大学生发布的岗位数同比下降 7.1%, 而投递简历的大学生同比上升 35.
6、2%。新冠疫情爆发后的 26 月,智联招聘平台新发布大学生岗位数同比下降 15.5%,而在智联招聘平台投递简历的应届大学生同比上升 62.7%,供需对比更加明显。虽然随着国内5 新冠疫情得到控制, 新增大学生岗位需求数在 35 月的同比降幅收窄,但岗位需求增速仍然明显低于因“考研失败效应”而提高的大学生求职者增速,供需增速的差距从 2 月份开始急剧扩大,直到近两月份才有所收窄(见图 1) 。 图 1 智联招聘平台新发布岗位数与投简历大学生数对比 6 月仍有 26.3%的 2020 届应届生在求职。我们将 6 月份仍在智联招聘平台上投简历的 2020 届应届大学生视为“有就业意愿但未就业的大学生